江文也(1910年6月11日—1983年10月24日),原名文彬,日治台灣臺北廳滬尾支廳小基隆區[1](今新北市三芝區)[2],生於臺北廳直轄大稻埕區(今台北市大同區)[3],作曲家、聲樂家、教師。江文也作品蘊含著濃厚台灣故土、宗教聖樂與中國古典文化情感,奠定了臺灣與中國大陸的現代音樂風貌[4]。
|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 改善本條目或在 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 此條目 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11月21日) |
|
江文也曾與其他日本作曲家代表日本參與1936年柏林奧運的藝術競技,以管絃樂《臺灣舞曲》獲得奧林匹克國際音樂比賽作曲獎的第四名,由於第二名為兩國並列且第三名從缺,江文也依規定遞補並獲得獎牌,成為第一位獲得奧林匹克獎牌的臺灣人。[5][6]
1914年,舉家遷居廈門。1918年,進入廈門旭瀛書院求學。1922年,母親病故,轉往日本,進入長野縣上田高等学校就讀。1928年,中學畢業後,遵照父親遺囑進入武藏高等工業學校(今東京都市大學)電氣科就讀,暑假返回台北錫口(今台北市松山區)電力廠實習。由於喜愛音樂,課餘時間前往東京音樂學校御茶之水分校夜間部進修,選修聲樂與音樂基礎理論等課程,作曲老師是橋本國彥。1932年,工業學校畢業後,隨即到一家印刷工廠當排版學徒,工作之餘拜日本名音樂家山田耕筰學習聲樂及作曲。同年秋天,參加日本第一屆音樂比賽,獲得聲樂獎入選。次年,再度獲獎,並獲藤原義江歌劇團團長賞識,聘為該團藝員,擔任男中音。
1934年3月,管絃樂《白鷺的幻想》獲得日本全國第三屆音樂比賽作曲組第二名。6月7日至8日,參加藤原義江歌劇團第一次公演,演出普契尼的《波希米亞人》。由於在音樂方面的出色表現,獲得當時上田市望族小姐瀧澤乃ぶ的芳心,而結為連理。後江文彬回憶故鄉台北城的印象,創作《城內之夜》鋼琴曲,並改名文也[2]。8月11日至19日,參加留學日本的台灣習樂學生組成的「鄉土訪問音樂團」赴台公演,並特別為闊別已久的故鄉創作管絃樂曲《台灣舞曲》。俄國革命後流亡法國的音樂家齊爾品進行環球演奏計畫,來到日本與中國,多次演奏中日音樂家作品,參考東方風格創作新曲,並在東京認識江文也。江文也拜在齊爾品門下,亦師亦友,以空檔時間學習歐美現代派音樂語彙。
1935年,管絃樂《盆踴主題交響曲》獲日本全國第三屆音樂比賽作曲組第三名。次年6月中旬,齊爾品邀請江文也前赴中國,江文也首度踏臨北京與上海[7]。同年,以《台灣舞曲》在德國柏林舉辦的第11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文藝競賽中,獲得音樂類管弦樂作品組佳作獎[8]。
1937年,管絃樂曲《賦格序曲》榮獲日本全國第六屆音樂比賽作曲組第二名。次年,《鋼琴斷章小品集》在威尼斯舉行的第四屆國際音樂節榮獲作曲獎。
同年秋天,在前輩音樂教育家柯政和的邀請下,江文也轉往北京(日本在佔領北平後改名北京),在北京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理論作曲課程,課餘從事中國古代和民俗音樂之研究,受有日後著名的小提琴家鄧昌國。
1939年初,江文也認識北京第二女師音樂系學生吳蕊真,兩人極為投緣,江文也甚至為其改名為「吳韻真」。之後,兩人不顧家人反對而結為連理。
1938年至1945年,是江文也創作產量最多的時期,先後創作了許多富有中國民族風格、旋律優美的作品,如《春曉》、《靜夜思》、《春夜洛城聞笛》、《漁翁樂》等。1940年,舞劇《香妃傳》在東京高田舞蹈團演出;管絃樂曲《孔廟大成樂章》,由江文也親自指揮日本新交響樂團,分別在3月及8月,在東京放送局向中國、南洋、美國等地廣播。另外,在此期間,江文也還創作了《東亞民族進行曲》《「新民會」會歌》等政治歌曲。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江文也喪失日本國籍,因為中日戰爭時期曾為親日組織「華北新民會」工作而被視為「文化漢奸」,被拘押了十個月[9];出獄後,短暫在北平郊區一所回民中學任教,並曾返台至淡水探視大哥江文鍾。此時期創作了大量的中國調式天主教聖歌。1950年,江文也轉往中央音樂學院擔任作曲系教授,課餘勤奮創作。此後政治災難一再襲來。
1957年,江文也因「國際榮耀與《台灣舞曲》的得獎,與右派法西斯有關聯」[10],在反右運動中被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批斗,打成右派,於1958年2月被撤銷教授職務,降薪並調中央音樂學院函授部編寫教材,後調中央音樂學院圖書館從事資料工作。[11]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被批鬥,打入「牛棚」。1969年,被送往河北清風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部隊接受勞改。1973年10月與下放師生一同回到北京,繼續在中央音樂學院圖書館從事資料和翻譯工作。[11]1976年,四人幫垮台。1978年,獲得平反,恢復原教職和工資待遇;但因為多年勞改生活,歷經兩次吐血、數次中風而癱瘓在床。晚年生活漸趨安穩之時,仍勉力創作交響樂《阿里山的歌聲》。1983年10月24日,因腦血栓病逝於北京。離世前有手書:
繼續奮鬥,用盡最後一卡熱量,然後倒下去,把自己交給大地就是了。……我一直認為那個美麗的「白鷺之島」的血液是無比優秀的,我抱著它而生,終將死去。
管絃樂曲目
- 台灣舞曲
- 白鷺的幻想
- 盆踊主題交響組曲
- 第一組曲
- 兩個日本節日的舞曲
- 節日時遊覽攤販
- 田園詩曲
- 俗謠交響練習曲
- 賦格序曲
- 北京點點
- 孔廟大晟樂章
- 第一交響曲
- 為世紀神話的頌歌
- 碧空中鳴響的鴿笛
- 第二交響曲──北京
- 一宇同光
- 紀念台灣二二八武裝起義的交響曲
- 汨羅沉流
- 第三交響曲
- 第四交響曲──紀念鄭成功收復台灣三百週年
- 俚謠與村舞
- 阿里山的歌聲(未完成)
鋼琴曲目
- 台灣舞曲
- 鋼琴短品
- 五月
- 五首素描
- 小素描
- 譚詩曲
- 木偶戲(人形芝居)
- 十六首斷章小品
- 北京素描(北京萬華集)
- 小奏鳴曲
- 第一鋼琴協奏曲
- 鋼琴敘事詩《潯陽月夜》
- 第三鋼琴奏鳴曲《江南風光》
- 第四鋼琴奏鳴曲《狂歡日》
- 鋼琴套曲《鄉土節令詩》
- 鋼琴奏鳴曲《典樂》
- 鋼琴綺想曲《漁夫舷歌》
- 鋼琴奏鳴曲(中級用)
- 兒童鋼琴教本
- 杜甫讚歌
- 白鷺的幻想
- 三舞曲
- 徐悲鴻的彩墨畫[12][13]
舞劇、歌劇曲目
- 一人對六八
- 交流無涯
- 潯陽江
- 大地之歌
- 香妃傳
- 西施復國記(歌劇)
- 高山族之戀(歌劇)(未完成)
- 人面桃花(歌劇)(未完成)
器樂、室內樂曲目
- 四首高山族之歌(原名生番之歌)──為女高音及室內樂
- 五首高山族之歌(原名生番之歌)──為男中音及室內樂
- 曼陀林奏鳴曲
- 南方紀行
- 大提琴奏鳴曲(未完成)
- 祭典奏鳴曲
- 大提琴組曲
- 小交響曲
- 小提琴奏鳴曲《頌春》
- 鋼琴三重奏《在台灣高山地帶》
- 管樂五重奏《幸福的童年》
- 木管三重奏二首
- 室內交響曲
合唱曲目
- 潮音
- 南薰歌
- 漁翁樂
- 駐馬聽
- 鳳陽花鼓
- 平沙落雁
- 望月
- 清平調
- 佛曲
- 真實的力量只有在行動裡產生
- 更生曲
- 台灣山地同胞歌(原名生番之歌)
- 北京讚歌
- 東亞民族進行曲
獨唱曲目
- 台灣山地同胞歌(原名生番之歌)
- 話流浪者之歌
- 中國名歌集第一卷
- 中國名歌十五首
- 唐詩「五言絕句篇」九首
- 唐詩「七言絕句篇」九首
- 宋詞「李後主篇」
- 宋詞「蘇軾篇」
- 宋詞「李清照篇」
- 宋詞「吳藻篇」
- 元曲集
- 唐詩「古詩篇」
- 明清詩詞曲集
- 唐詩「律詩篇」
- 聖詠歌曲集第一卷
- 聖詠歌曲集第二卷
- 第一彌撒曲
- 兒童聖詠曲集
- 林庚抒情詩曲集十首
- 歷代詩詞曲一百一十首
- 改編台灣民歌百首
- 兒童歌集《啊!美麗的太陽》
- 「新民會」會歌
- 新民愛鄉歌[14]
- Op.1 台灣舞曲:1936年1月11日由東京春秋社出版。
- Op.17 長笛奏鳴曲《祭典奏鳴曲》:1936年由東京齊爾品出版。
- Op.18 鋼琴三重奏《在台灣高山地帶》:1983年由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
- Op.59 小提琴奏鳴曲《頌春》:1982年由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
- Op.1a 台灣舞曲:1936年由東京白眉社出版。
- Op.3-1小素描:1936年由東京齊爾品出版。
- Op.4 五首素描:1936年由東京齊爾品出版。
- Op.7 三舞曲:1936年由東京齊爾品出版。
- Op.8 十六首斷章小品:1936年由東京齊爾品出版。
- Op.22 北京萬華集:1938年由東京龍吟出版。
- Op.24 唐詩──五言絕句篇:1939年由北京新民音樂書局出版。
- Op.25 唐詩──七言絕句篇:1939年由北京新民音樂書局出版。
- Op.40 聖詠作曲集第一卷:1947年由北平方濟堂出版。
- Op.41 聖詠作曲集第二卷:1948年由北平方濟堂出版。
- Op.45 第一彌撒曲:1948年由北平方濟堂出版。
- Op.47 兒童聖詠曲集:1948年由北平方濟堂出版。
按年代排列:
- 孔廟的音樂──大晟樂章:曼佛雷德‧古爾立特/指揮,東京交響樂團/演奏,日本勝利唱片公司,1940年。
- 台灣舞曲:曼佛雷德‧古爾立特/指揮,日本中央交響樂團/演奏,日本勝利唱片公司,1940年。
- 孔廟大晟樂章:韓中杰/指揮,日本中央交響樂團/演奏,香港唱片公司,1984年。
- 台灣舞曲:陳秋盛/指揮,日本NHK交響樂團/演奏,台北:上揚有聲出版社,1984年。
- 江文也鋼琴小品集:蔡采秀/鋼琴演奏,台北:台灣福茂唱片公司,1984年。
- Peking Myriorama - Chinesische Klaviermusik:蔡采秀/鋼琴演奏,Thorofon(CTH2023),1985年。
- 故都素描:陳秋盛/指揮,日本NHK交響樂團/演奏,台北:上揚有聲出版社,1985年。
- 江文也──香妃:里歐寧‧尼可拉耶夫(Leonid Nikolaev)/指揮,莫斯科國家交響樂團/演奏,台北:上揚有聲出版社,1993年。
- 兒童組曲──中國鋼琴曲集:蔡采秀/鋼琴演奏,Thorofon(CTH20334),1996年。
- Jiang Wen-Ye - Piano Works in Japan:宋如音(J. Y. Song)/鋼琴演奏,ProPiano Records(PPR224528),2002年。
- 《孔廟大晟樂章唱片說明》(日文):1940年寫作,同年出版,由日本勝利唱片公司出版。
- 〈作曲美學的觀察〉(漢文):1940年5月14日寫作,1940年7月出版,刊載在1940年7月的《中國文藝》2卷5期。
- 《上代支那正樂考:孔子的音樂論》(日文):1941年完成,1942年出版,由日本三省堂出版。
- 〈孔廟大晟樂章〉(漢文):刊載在1943年6月24日的《華北作家樂報》第6期。
- 〈俗樂、唐朝燕樂與日本雅樂〉(漢文):1943年11月15日完稿,1943年11月出版,刊載在《日本研究》1卷3期。
- 〈寫於《聖詠作曲集第一卷》完成後〉(漢文):1947年9月完稿,1947年11月出版,由北平方濟堂聖經學會出版。
- 《關於孔廟大晟樂章的研究》(日文):完稿、出版年代不詳,由日本東京新興音樂出版社出版。
- 江文也在1945年6月21~22日下午8時30分「獨唱音樂會」節目單上的〈謹白〉(漢文):幾位人士留藏。
- 音樂家張己任將蒐集到的江文也音樂手稿,整理、編輯成《江文也手稿作品集》,1992年由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 江文也兩篇文章〈從北平到上海─長安號〉、〈黑白放談〉,由劉麟玉翻譯成中文,先後發表在《聯合報》副刊。〈從北平到上海─長安號〉連載在1995年7月29日-8月3日;〈黑白放談〉則連載在1996年6月12日-13日。
- 江文也以音樂成就著稱,也有一百多首日文詩,在日本[15]出版一本詩集,名為「北京銘」。詩集有四部,每部二十五首,加上序詩與一首結尾詩,共一百零二首。《北京銘》已經由台灣詩人、詩評家葉笛翻譯成中文,台北縣政府文化局出版,名為「北京銘」。除了台北縣政府文化局的中譯本,後來的《葉笛全集9 翻譯卷二》也全數蒐錄這本詩集中文譯本[16]。音樂家張己任的《江文也:荊棘中的孤挺花》[17]一書,書末收錄了幾首《北京銘》詩作的中譯文本。
- 江文也在1942年由同一家出版社青梧堂出版《大同石佛頌》詩集,不過此書尚未於市面發現。[18] 目前僅能在音樂家張己任撰寫的《江文也:荊棘中的孤挺花》一書,讀到《大同石佛頌》詩文的部分節錄。
- 詩集《賦天壇》在1944年10月以漢文寫就,以手抄本形式存在,原稿目前由配偶吳韻真女士收藏,迄今尚未出版。
- 音樂家張己任撰寫的《江文也:荊棘中的孤挺花》一書,收錄了幾首《北京銘》詩作,及《大同石佛頌》詩文部分節錄的中譯文本。
- 江文也的日文詩〈牆壁的表情〉、〈賣酸梅湯的來了〉、〈秋〉,戰後被人翻譯成中文,之後收錄在林瑞明主編《國民文選‧現代詩卷I》。[19]
截止2014年10月,使用「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可查询到的有:
- 吳玲宜,〈江文也生平與作品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1989年,碩士論文。
- 陳禧華,〈台灣近現代管弦樂作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1995年,碩士論文。
- 林瑛琪,〈夾縫中的文化人--江文也及其時代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博碩士班,2005年,博士論文。
- 陳明靖,〈從江文也《孔子的樂論》初探孔子樂教觀〉,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碩士班,2006年,碩士論文。
- 謝怡君,〈傳統祭孔音樂之特色在江文也作品中的實踐-以《孔廟大晟樂章》為分析對象〉,國立台灣大學音樂研究所,2008年,碩士論文。
- 王婉娟,〈現代音樂中儒道思想的體現─以江文也《孔廟大晟樂章》、尹伊桑《禮樂》、潘皇龍《禮運大同篇》為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11年,碩士論文。
- 邱惠燕,〈《上代支那正樂考》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2011年,碩士論文。
- 趙婉嫕,〈江文也鋼琴曲《斷章小品》Op.8之作品探討與分析 / 趙婉嫕鋼琴獨奏會〉,私立東吳大學/音樂學系,2012年,碩士論文。
- 林信宇,〈江文也的屈原作品研究〉,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2012年,碩士論文。
- 邱婉婷,〈江文也《第三鋼琴奏鳴曲—江南風光》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2012年,碩士論文。
- 陳姵璇,〈江文也及其相關文獻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2012年,碩士論文。
- Kung, Hsiao-Yun, Von der Moderne zur Tradition. Jiang Wenye und sein Musikschaffen. Mensch und Buch Verlag, Berlin, 2002. ISBN 3-89820-341-7(宮筱筠,《從現代到傳統。江文也和他的音樂創作》,德國「人與書」出版社,柏林,2002年,博士論文。語言:德文)
截止2014年10月,使用「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可查询到的有:
- 韓國鐄,〈江文也作品表(未定稿)〉,1981年5月《台灣文藝》。
- 韓國鐄,〈江文也的生平與作品〉,1981年5月《台灣文藝》。
- 廖興彰,〈韓國鐄博士江文也作品表(未定稿)增補〉,1981年9月《音樂與音響》。
- 早坂文雄,廖興彰譯,〈論江文也〉,1981年9月第99期《音樂與音響》。
- 周凡夫,〈在北京探望被世人遺忘的作曲家江文也〉,1982年7月第109期《音樂與音響》。
- 周凡夫,〈故都老樂人近況(上)——江文也、楊蔭瀏、江定仙 〉,1982年7月《音樂與音響》。
- 郭迪揚,〈記江文也老師〉,1982年7月第109期《音樂與音響》。
- 謝里法,〈斷層下的老藤:我所找到的江文也〉,1983年5月《台灣文藝》。
- 伍牧,〈談國產音樂,也談江文也〉,1984年第135期《音樂與音響》。
- 作者不詳,〈江文也蓋棺論定〉,1984年2月《音樂與音響》。
- 林衡哲 ,〈江文也在現代音樂史上的地位〉,1984年7月《台灣文藝》。
- 張良澤 ,〈江文也的意氣昂揚詩〉,1984年8月《文學界》。
- 謝文彬,〈飄逝的譜表(韓國鐄等著《音樂大師江文也》)〉,1985年2月《聯合文學》。
- 陳怡潛,〈談江文也的臺灣舞曲〉,1985年9月《音樂與音響》。
- 許常惠,〈我對四大音樂家黃自、蕭友梅、冼星海、江文也的蓋棺淺論〉,1986年11月《文星》。
- 史惟亮,〈史惟亮心目中的江文也〉,1986年春季號的《文學季刊》。
- 關國煊,〈江文也(1910-1983)〉,1987年9月《傳記文學》。
- 吳韻真,〈歷盡坎坷終償夙願 ﹝江文也一生的執著﹞ 〉,1988年8月《音樂與音響》。
- 載寶村,〈音樂家江文也的戶籍資料〉,1989年9月《台灣風物》。
- 楊聰賢,〈評「江文也紀念研討會論文集」——兼談江文也研究 〉,1993年3月《東吳文史學報》。
- 徐開塵,〈香妃與江文也重新登「臺」〉,1997年8月《表演藝術》。
- 吳玲宜,〈讓音樂的歸音樂——再論江文也其人、其事與作品 〉,1999年2月《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
- 張己任,〈江文也與中國近代音樂〉,2001年2月《歷史月刊》。
- 張己任,〈江文也的「中國情節」〉,2001年3月《表演藝術》。
- 張己任,〈江文也與中國近代音樂〉,2001年11月《當代》。
- 葉笛,〈用音樂語言寫詩的江文也〉,2003年3月《創世紀詩雜誌》。
- 吳玲宜,〈江文也傳〉,2003年6月《國史館館刊》。
- 羅漁,〈江文也與天主教聖樂的創作〉,2003年12月《歷史月刊》。
- 吳玲宜,〈藝術家的生活∼江文也的音樂世界〉,2004年4月《彰化藝文》。
- 陳威光,〈來自南方島嶼的作曲家--淺述江文也的生平與作品表列〉,2004年10月《藝術觀點》。
- 張穩蘋,〈江文也在中國〉,2004年12月《台北文獻》。
- 周婉窈,〈想像的民族風——論江文也文字作品中的臺灣與中國〉,2005年6月《台大歷史學報》。
- 林婉真,〈臺灣音樂家江文也與母系家族的故事〉,2006年9月《傳記文學》。
- 吳玲宜,〈伊福部昭與江文也「民族性音樂作品」風格研究〉,2006年10月《藝術學報》。
- 王德威,〈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江文也的音樂與詩歌〉,2007年5月《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 楊青,〈福爾摩沙之歌——評顏綠芬策劃主編《臺灣當代作曲家》〉,2007年7月《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 林欣誼,〈詩人音樂家江文也〉,2007年7月《人本教育札記》。
- 宮筱筠,〈從舞劇《香妃》探討江文也融合中西音樂之手法〉,2007年8月《藝術學研究》。
- 劉先軍,〈中外名人傳(140)——「江文也」〉,2008年1月《中外雜誌》。
- 陳識仁,〈醫者形象——顧頡剛日記中的江文也〉,2008年2月《歷史月刊》。
- 陳昱升,〈江文也孔樂政治思想研究〉,2008年12月《儒學研究論叢》。
- 宮筱筠,〈江文也第四號鋼琴奏鳴曲《狂歡日》中的傳統與創新〉,2010年5月《藝術學研究》。
- 李志銘,〈你的黃河長江其實是淡水河濁水溪 寫給臺灣音樂家的懺悔書--江文也 〉,2010年6月《鹽分地帶文學》。
- 林婉真,〈文也二三事——為紀念江文也百歲冥誕而寫〉,2010年7月《台灣文學評論》。
- 廖紫吟,〈音樂家江文也及其經學著作《上代支那正樂考——孔子の音樂論》〉,2011年4月《國文天地》。
- 徐士家,〈老牌漢奸右派分子江文也的嘴臉〉,1958年1月《人民音樂》。
- 徐士家,〈江文也教授和他的音樂創作〉,1983年1月《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 徐士家,〈沉痛悼念江文也教授〉,1983年5月《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 蘇夏,〈偉大的愛國詩人的挽歌——江文也得交響音詩《汨羅沉流》評介〉,1984年3月《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 梁茂春,〈江文也音樂創作發展軌跡〉,1984年3月《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 王震亞,〈作曲家江文也〉,1984年5月《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 蘇夏,〈論江文也早期的音樂創作〉,1986年3月《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 魏廷格,〈江文也鋼琴作品風格的變化〉,1992年2月《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
- 劉麟玉,〈從戰前日本音樂雜志考證江文也旅日時期之音樂活動〉,1996年1月《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 蒲方,〈論江文也宗教作品的音樂風格〉,2000年3月《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
- 高城重躬,江小韻譯,〈我所了解的江文也〉,2000年3月《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 汪毓和,〈不斷向民族文化傳統貼近——試論江文也音樂創作風格的演變〉,2000年11月《人民音樂》。
- 蘇夏,〈江文也部分樂隊音樂作品評價——在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江文也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2004年1月《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 張己任,〈淺論江文也的作品〉,1981年6月美國紐約《新土雜誌》。
- 張己任,〈香港指揮手記〉,1981年10月《時報週刊》海外版。
- 江文也原著,張己任補述,〈寫於《聖詠作品集》完成後〉,1981年10月《時報週刊》海外版。
- 劉美蓮,《江文也傳——音樂與戰爭的迴旋》,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2016。
- 吳玲宜,《江文也的音樂世界》,台北:中國民族音樂協會,1991年。
- 韓國鐄、林衡哲等,《音樂大師─江文也》,台北:台灣文藝,1984年初版。
- 劉靖之編,《中國新音樂史論集(1920-1945)》,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88年。
- 劉靖之編,《民族音樂研究》第3輯,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2年。
- 張己任編,《江文也紀念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2年。
- 梁茂春編,《論江文也——江文也紀念研討論文集》,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社,2000年9月。
- Chang,Chi-Jen,"Alexander Tcherepnin--His Influence on Modern Chinese Music,"Dissertation.(N.Y.:Columbia University,1983)
- Kuo,Tzong-Kai,"Chiang Wen-Yeh:The Sytle of His Selected Piano Works and a Study of Music Modernization in Japan and China,"Dissertation.(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1987)
- 宮筱筠,《從生平歷史與音樂創作重新審視江文也》。「從詮釋的角度來看古典與前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女子技術學院音樂系,台南,2005年。
- 宮筱筠,《創造性的詮釋:江文也的《孔廟大晟樂》與傳統祭孔樂》。「世界的孔子:孔廟與祀典」論文集,台北:台北市政府,2010年3月。
- 宮筱筠,《追尋民族音樂風格的體現:以江文也及汪立三的鋼琴作品為例》。「第一屆中國音樂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佛光大學歷史學系,2010年6月。
- 周凡夫,〈半生蒙塵的江文也〉,《自立晚報》,1983年12月12日。
- 陳南山,〈聽了同鄉第一回演奏〉,《台灣新民報》,1934年8月13日。
- 張己任,〈才高命舛的作曲家江文也〉,《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1年3月13日。
- 韓國鐄,〈作曲家江文也的復興〉,《聯合報》,1981年5月29日。
- 謝里法,〈故土的呼喚〉,《聯合報》,1981年5月8日。
- 謝里法,〈記紐約江文也作品發表會〉,《聯合報》,1981年5月29日。
台灣小說家鄭清文曾為台北縣文化局出版的《北京銘——江文也詩集》撰寫〈編輯導言〉,為江文也當時境遇抱屈,寫道:「江文也一生多采多姿,也有許多波折。他在台灣出生,在日本成長,在中國去世。但是,在這三個地方,他似乎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他是音樂家,也是詩人。他的音樂成就是國際性的。一九三六年,在柏林奧運,他以《台灣舞曲》榮獲第四名。當時的奧運,還包括藝術競技。日本人沒有重視他,可能因為他是台灣人,又沒有顯赫的學歷,也就是沒有經過東京音樂學校而後留學德國的黃金路線。也許這是他離棄日本,前往中國的原因。但是,他在中國,在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也受到迫害。除了音樂,他也寫詩。他的詩簡短而精深。」
台灣詩人與評論家葉笛推崇江文也是台灣四十年代卓越的詩人,說他「非常有個性,創作了極富現代意識,生動而又魅人的現代詩」[20]並在2003年3月的《創世紀》詩雜誌第134期,發表一首詩讚賞江文也[21]。
江文也.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臺灣音樂館. [2021-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4) (-zh-tw).
缪斌; 江文也. 新民爱乡歌. 华北合作. 1939, (4).
江文也詩集《北京銘》在1942年8月20日,由東京日本橋區的青梧堂出版,初版五百多部,再版情況不明。這本詩集由台灣詩人、學者林瑞明(筆名:林梵)在東京的古書店發現並購買。
趙琴主編、張己任撰文,《江文也:荊棘中的孤挺花》,宜蘭鄉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吳玲宜的江文也年表記錄此事,這裡引用葉笛〈江文也詩集《北京銘》譯後記〉一文,該文收錄在葉笛全集。
林瑞明主編,《國民文選‧現代詩卷I》,台北市:玉山社,2005年。
葉笛,〈用音樂語言寫詩的江文也〉,收錄在《葉笛全集4 評論卷一》一書,由國立台灣文學館的前身—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出版。
收錄於葉笛的《台灣早期現代詩人論》與後人編的《葉笛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