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河下古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河下古镇是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西北、河下街道河下社区的一座古镇。河下古镇在清朝、民国时为相湾镇、枚里镇、河下镇三镇相邻形成的区域[1][2]。明清时,河下镇因是京杭大运河的漕运、淮鹽集散中心而繁荣[3]:27,鼎盛时有“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的美誉[4][3]:26。1950年,相湾镇、枚里镇、河下镇合并为新的河下镇[1][2]。

在当代,河下古镇街区仍保持明清建筑风貌[3]:26。2006年5月[1],河下古镇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2013年并为大运河)在淮安市的子项。
Remove ads
行政沿革
历史上,河下古镇东北部为相湾镇,南部为枚里镇,西部为河下镇[2]。河下古镇位于古淮河山阳大湾的右岸,大湾顶部有一个小河湾称“相家湾”,此地形成的原始集镇亦称相家湾,是河下古镇最早的地名。相家湾演变为“相湾街”,后又演变为“相湾镇”[1]。枚里镇是西汉枚乘、枚皋父子的故里,历史上称“古枚里”[2]。
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瑄开凿清江浦,贯通里运河,水上交通(主要是漕运)改走古镇南部,此地变成漕运要冲,形成商埠。管家湖的“湖嘴”二字,成为此时区域地名。古淮河正式断流后,河下古镇北面的淮河故道,变成盐薪运输要道,因此成为全国的盐业中心——淮鹽的集散地[1]。“河下”一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有说古镇位于淮河下游,所以称河下;有说古镇在大河(黄河、淮河)之南,北为上,南为下,称河下;有说,古镇地面比大河河底还要低,河高镇低,称河下[2];有说,因此时盐务活动“上河北”、“去河下”,而诞生“河下”一名[1][2]。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河下古镇属相湾镇、枚里镇、河下镇三小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1950年,相湾镇、枚里镇、河下镇合并为河下镇[1]。当代行政区划中,河下古镇属河下街道河下社区。
Remove ads
古镇历史
明清期间,淮安府新城西门外的河下,是纲盐的屯积之所,淮北沿海所产的盐都在这里经过校验后运销长江、淮河流域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以及江苏六省,统称为“淮盐”。人烟鼎沸,商贸繁荣。
历史上,控制盐业的明初是来自山西的晋商,明中叶以后让位给徽商,其中最重要的是来自徽州府歙县岑山渡的程氏家族,“皆极豪富”[5],有“诸程争以盐策富”[6]的说法。程大功早在明末即进入淮安经营盐业。至清初,河下十三家盐商,均为徽州歙县旺族程姓,开设的字号包括公(功)字店、亘字店、大字店、仁字店、武字店、鹤字店、五字店、班字店等[7],取主人名字中偏旁命名[8],如程量越的五字店以其父慎吾公命名,并留下五字店巷、仁字店巷、文字店巷和亘字巷等等地名[9]。
程氏家族致富后,建造了24座园林,占河下65座园林的三分之一,包括程鉴在萧湖所建的荻庄、程埈的柳衣园、程嗣立的菰蒲曲等[10] 。程晋芳则在府中建有藏书数万册的“桂宧”。
道光十二年(1832年)纲盐改票以后,河下的盐商业务纷纷转移,收入锐减,河下盐商豪宅和萧湖园林迅速衰败,不少沦为废墟菜圃,“瓦鳞鼠窜幕栖乌,舞榭倾摧蛛网挂。”“园主毁坼,刬为菜圃”,“百有余年之名园,不三旬而剗尽。” [11]“荒畦莳韭薤”、“茂草走秋磷”。
咸丰十年(1860年)发生庚申之劫,捻军攻陷并焚掠清江浦、板闸和河下,河下市面房屋,十去其八九,居民宅舍,十去其三四。浩劫之后一派惨象:“劫火光中剩一邱,天留余地作闲游。伤心帘外双飞燕,错认当年旧画楼。”“百年名胜成焦土,断井颓垣落日斜。”[12][13]
在当代,河下古镇街区仍保持明清建筑风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民居系民国以前的砖木结构建筑,清代以前的建筑占百分之七十以上。街道路面中,石板路占百分之九十。部分建筑由于时间久远,有翻修[3]:26。2006年5月25日[1],河下古镇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2013年并为大运河)在淮安市的子项。
2021年起,河下古镇配合大运河百里画廊项目建设,突出古镇保护与复兴,修缮各类文化遗存,强化对老建筑、老街区的整体保护和活化利用[4]。
河下社区境内的景点

Remove ads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