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河东裴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河东裴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河东郡郡望的裴姓士族,属于关中郡姓

起源

裴陵之后

  • 林宝元和姓纂》:裴,嬴姓,伯益之后。秦非子支孙封𨛬(原字为上非下邑)乡侯,因氏焉。今闻喜𨛬城是也。六代孙陵,周僖王封解𨛬君,乃去𨛬字下面的“邑”,改为“衣”,成为“裴”字。
  • 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裴氏出自风姓,颛顼裔孙大业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生皋陶,皋陶生伯益,赐姓嬴氏,生大廉,大廉五世孙曰仲衍,仲衍四世孙曰轩,轩生潏,潏生飞廉,飞廉生恶来,恶来生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周孝王使养马汧渭之间,以马蕃息,封之于,为附庸,使续赢氏,号曰秦嬴。非子之支孙封𨛬(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今闻喜𨛬城是也。六世孙陵,当周僖王之时,封为解𨛬君,乃去邑从衣,为裴。裴,衣长貌。

裴鍼之后

  • 另一说为晋平公秦桓公之子后子鍼(qián,音鉗)于周川之裴中,号裴君。出土墓志以裴鍼为始祖的有:
  1. 《裴撝墓志》:“其先帝颛顼之苗裔,周封为秦,秦景公母弟曰鍼者。始居于晋,平公邑之同川之裴中,因而得姓。”
  2. 《李公故夫人河东裴氏墓志》:“昔秦鍼出奔,晋封受氏,厥后繁衍,贤良间生。”
  3. 《裴宥墓志》:“其先秦景公之母弟,自秦归晋,封于同川,因而得姓。”
  4. 《裴耀卿神道碑》:“伯益裔孙非子,周封于秦。至桓公少子鍼,去国食采于晋,其邑曰𨛬,遂为氏焉。”[1]
  5. 《于公故夫人裴氏墓志》:“初,伯益为虞以掌山泽,自任好有国以霸诸侯。鍼适晋食裴,因以命氏。”
  6. 《裴希惇神道碑》:“有若颛顼遵昌源于长流,有若大费启洪基于敷土,后子保河汾之邑,非子据汧渭之封,千乘由其克昌,三牢所以能霸。”[2]

关于河东裴氏的族源,欧阳修主要持裴陵在周僖王时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为裴之说,对裴鍼存疑。但从以上墓志资料大致可以说明,唐代河东裴氏的传人都公认秦公子鍼就是他们的直接祖先。对此,清人杨深秀说:“周川即《竹书》所称晋献公二十五年狄人伐晋周,有白鹿舞于市,《水经》、涑水又西过周原,今其地乃与裴城毗连,俱在闻喜县境。二说实不相悖,永叔何疑之有!”唐代裴氏墓志中,发现有葬于周川里的,周川里的位置在裴氏祖茔所在地凤凰原。在山西省闻喜县博物馆提供的《关于赴英鉴定苏格兰场查扣走私中国文物山西闻喜文物证据》一文说:“裴氏祖茔在方圆数十里的凤凰原一带,古时称此地高阳原(凤凰原包括高阳乡、清通乡、周川里、相乡里……)。”欧阳修所说的:“周川”与杨深秀所说的“周原”都在闻喜县境凤凰原一带是没有疑问的。河东裴氏正是发迹于周川之裴中。裴中在今闻喜县东北,与侯马毗邻,距晋国都城新田约十多公里。当时晋平公将后子鍼封于此地,是由于地近交通方便,易于关照;此地水肥土美宜于农作,便于生存发展[3]

秦公子鍼,又名伯车、后子,秦穆公之玄孙、秦桓公之子、秦景公之弟,《史记·秦本纪》称他为“后子鍼”,秦景公三十六年(公元前541年),后子鍼出奔晋国。《春秋经》在这一年书曰:“夏,秦伯之弟鍼出奔晋。”后子鍼在晋国前后6年。晋平公将他安置在同川之裴中,赐给他100顷甲地,并因邑命氏,被称为裴公。公元前536年秦景公死后,后子鍼回到秦国。其后裔则留在裴邑,以裴为氏。

郡望和籍贯

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侯旭东教授认为,高门子弟用来标明其身份地位的郡望多产生于魏晋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州、郡、县名称与隶属关系也不断的变化,到北朝时他们居地的名称难免与旧有的郡望不合,这些名门后代为“高自标置”,仍然抱着旧贯不放,这种风气不仅流行于安顿死者的墓志铭中,世间也是一样,国史正传亦深受影响。《魏书·裴延俊》传称裴延俊为“河东闻喜人”而不是“正平闻喜人”,《魏书·李宝传》称李宝为“陇西狄道人”而不是“武始狄道人”,《魏书·郑羲传》称郑羲为“荥阳开封人”而不是“荥阳苑陵人”,《魏书·阳尼传》称阳尼为“北平无终人”而不是“渔阳无终人”,都是这种例子[4]

魏晋高门

裴陵裔孙裴盖,汉水衡都尉、侍中。九世孙敦煌太守裴遵,自云中从汉光武帝平定陇、蜀,徙居河东郡安邑。汉安帝汉顺帝之际迁徙到闻喜,曾孙裴晔,并州刺史、度辽将军。子裴茂,字巨光,汉灵帝时历郡守、尚书,率诸将军讨李傕有功,封阳吉平侯。

魏晋之世,河东裴氏与琅琊王氏同盛于一时,人称“八裴八王”,即裴徽王祥裴楷王衍裴康王绥裴绰王澄裴瓒王敦裴遐王导裴頠王戎裴邈王玄

西晋傅畅的《裴氏家记》是今天所知最早的家谱。南朝裴松之撰《裴氏家传》4卷,裴子野撰《续裴氏家传》2卷。北朝裴良撰《宗制》10卷,《裴良墓志》对此有记载,他的儿子裴子通裴子休,在隋朝有诏表闾为“义门裴氏”。至唐代,裴氏谱牒有《裴若弼家传》1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20卷。由于社会动荡、战乱等原因,今已失传。

房支

河东裴氏的房支名称与其他士族较为不同,称为“眷”[5]

  • 西眷裴,裴茂之子裴徽的子孙大多在西凉为官,所以号称西眷[6]
  • 洗马裴,裴慬从河西返回故乡河东郡,居住在解县洗马川,号洗马裴[7]
  • 南来吴裴,裴邕过江居于襄阳,其孙裴叔业携带家族回到北方,号南来吴裴[8]
  • 中眷裴,裴嗣之子裴奣生有三个儿子裴万虎、裴双虎、裴三虎都在北魏为官,北魏都城洛阳位居天地中央,家族因此号称中眷[9][10]
  • 东眷裴,裴茂之子裴辑,子孙大多在东北慕容氏政权为官,号东眷[11]
  • 裴丕支系,被《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误归属为中眷裴[12]
  • 裴寿孙支系

中眷裴房支

  • 中眷裴第一房,北魏河北郡太守裴万虎的后裔,号中眷第一房[13]
  • 中眷裴第二房,北魏河东郡太守裴双虎的后裔,号中眷第二房[13]
  • 中眷裴第三房,北魏义阳郡太守裴三虎的后裔,号中眷第三房[13]

唐朝宰相

世系图

裴遵
裴晔
杨宣亭侯
裴茂
清阳贞侯
裴潜
裴俊裴辑
东眷裴
裴徽
西眷裴
钜鹿元公
裴秀
裴耽裴越裴黎裴康临海元侯
裴楷
裴绰
钜鹿郡公
裴濬
钜鹿成公
裴頠
裴纂裴邈裴粹裴苞裴纯裴盾裴邵裴廓司马越卞壶临海简侯
裴舆
裴瓒安定郡公
裴宪
裴礼裴逊裴遐
高阳亭侯
裴憬
钜鹿郡公
裴嵩
武昌侯
裴该
裴暅裴诜裴轸裴丕裴彬赵固裴挹裴瑴枣嵩裴迈裴穆
裴慬
洗马裴
裴劭裴嗣裴昧
裴和裴邕裴奣
中眷裴
裴策裴珪
裴鍾裴顺宗裴松之
裴景惠裴令宝
南来吴裴
裴叔宝
南来吴裴
蘭陵忠武公
裴叔业
南来吴裴
裴骃
裴昭明裴顗
裴子野
裴謇

遗迹

参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