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河內長野市
日本大阪府的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河内長野市(日语:河内長野市/かわちながのし Kawachinagano shi */?)是位於日本大阪府東南部的城市。轄區南部為和泉山脈,與奈良縣和和歌山縣相鄰,此區域也被稱為奧河內,擁有多個具有歷史的觀光景點,此區域也已被劃入金剛生駒紀泉國定公園。境內約七成區域為山林地,主要市區位於北部的平原,屬於近畿平原的一部分,石川及石見川自南部山區向北流入平原區域。
由於當地大部分为砂岩地带,土壤肥沃且和温暖湿润的内陆性气候适合种植稻米、蔬菜和果树。也由於河內長野市擁有豐富的山林資源,自19世紀末以來牙签產業非常發達,極盛時全日本的牙签中約有95%是產自本市。
Remove ads
人口
![]() | ||||||||||||||||||||||||||||||||||
河內長野市與日本全國年齡別人口分布比較圖 (2005年資料) |
河內長野市的年齡、男女別人口分布圖 (2005年資料) | |||||||||||||||||||||||||||||||||
■紫色是河內長野市
■綠色是全国 |
■藍色是男性
■紅色是女性 | |||||||||||||||||||||||||||||||||
河內長野市人口變化
| ||||||||||||||||||||||||||||||||||
資料來源:日本總務省統計中心提供之人口普查數據 |
历史
現在的河內長野市範圍在4世紀到7世紀期間,曾經是移民至日本的渡來人被分配居住的區域,7世紀時渡來人的後裔遣隋使高向玄理即出生於本地。在令制國時代,此地被劃屬於河內國錦部郡。
14世紀初的武將楠木正成主要活躍於河內國,曾在此興建了烏帽子形城,其最終的墓所也位於本地的觀心寺。17世紀江戶時代後,此區域大部分區域成為膳所藩領地,1679年從膳所藩分出在此地的部分區域設立西代藩,但西代藩二代藩主在1732年被轉封神戶藩,也因此此後在此地也有部分區域為神戶藩的領地。此外,在江戶時代結束時,此地也有部分區域屬於狹山藩、幕府直屬領或是旗本領地。
江戶時代末期,1863年發生天誅組之變時,本地也有多人加入天誅組;明治維新後,此地曾先後分屬大坂裁判所司農局、大阪府司農局、大阪府南司農局、河內縣、堺縣、五條縣、膳所縣、神戶縣,直到1871年才全數被整併至堺縣內,但在1881年又再次被併入大阪府。
1889年實施町村制,現在的河內長野市轄區在當時分屬市新野村、長野村、天野村、高向村、三日市村、加賀田村、天見村共8個行政區劃。其中位於現今河內長野市主要市區的長野村在1910年改制為長野町,1940年天野村和 由市新野村改名的千代田村先被併入長野町,1954年長野町再與三日市村、川上村、天見村、加賀田村、高向村合併[2],但由於當時在長野縣已有長野市存在,因此合併後的城市名稱冠上舊國名「河內」,成為河內長野市。
1960年代後,由於轄內規劃了大量的新市鎮,逐漸發展為大阪市的衛星城市。
2007年與跟河内长野市邻接的千早赤阪村曾由于陷入财政困境,提出與河内长野市合并的計畫,但最終在2008年由於千早赤阪村內部意見未能一致而未能完成合併。
Remove ads
行政
交通
轄內主要車站為位於北部主要市區內的河內長野車站,南海電氣鐵道高野線及近畿日本鐵道長野線在此交會,往北約30至45分鐘車程時間即可進入大阪市、堺市及其他大阪府北部主要城市,往南可至著名的參拜地高野山;从关西国际机场搭乘机场巴士約1小时可抵達河内长野站。JR的路線未通過此市。
轄內沒有高速公路通過,而市內主要客運路線則由南海巴士經營。
-
千代田車站
-
河内长野車站
-
三日市町車站
-
千早口車站
-
天见車站
-
汐之宫車站
觀光資源


過去由於位於前往高野山參拜的路途,擁有許多自8世紀留存至今的歷史古蹟,同時南部的山區也結合了這些歷史、自然景觀資源,積極以奧河內之名發展觀光。
- 瀧畑四十八瀑布
- 岩湧山
- 天見溫泉
- 長野溫泉
- 觀心寺
- 金剛寺
- 延命寺
- 大阪府立花之文化園
姊妹、友好城市
本地出身的名人
參考資料
关联项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