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波羅的之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波羅的之虎英語Baltic Tiger)是一個術語,用來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波羅的海國家的任何一國,自2000年以後開始了經濟繁榮時期,一直持續到2006-2007年,2008年经济危机后结束[1]。期间三国名义人均GDP由3000-4000美元增长到1.5万美元。

這個詞仿照亞洲四小龍凱爾特之虎,分別用來形容亞洲愛爾蘭部分地區的經濟繁榮時期。

概覽

2000年後,波羅的之虎實現了重要的經濟改革和自由化,加上他們的低工資和熟練的勞動力,吸引了大量的外國投資令到經濟增長。從2000年至2007年,波羅的之虎各國在歐洲的增長率最高,例如2006年,愛沙尼亞國內生產總值有11.2%增長,拉脫維亞有11.9%及立陶宛有7.5%增長。所有三個國家在2006年2月的失業率低於歐盟的平均值。此外,愛沙尼亞是世界上十大最自由的經濟體之一[2],並於2006年被世界銀行劃分為高收入經濟體。這三個國家於2004年5月加入了歐盟。2011年1月,愛沙尼亞正式使用歐元為貨幣,拉脫維亞於2014年1月开始引入欧元,而立陶宛已於2015年1月進入歐元區[3]

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引發了波羅的海房地產市場崩潰,造成了歐洲一些最嚴重的衰退。 2008年,拉脫維亞的國內生產總值萎縮了-4.6%,以及愛沙尼亞-3.6%,而立陶宛則放緩至3.0%。隨著危機在整個東歐和中歐的經濟加劇逆轉:愛沙尼亞的國內生產總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6.2%,拉脫維亞下降了-19.6%及立陶宛則下降-16.8%[4]。2009年中期,這三個國家經歷了史上最深的經濟衰退之一[5]

2010年波羅的海國家的經濟狀況漸催穩定。於2011年波羅的海國家在歐盟中經歷了最快的經濟恢復,但失去了大部份移民人口,尤其是立陶宛。愛沙尼亞的國內生產總值於2011年增長了8.3%,立陶宛增長6.1%,及拉脫維亞增長了5%[6]

Remove ads

統計

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更多信息 愛沙尼亞, 拉脫維亞 ...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根據相對購買力指標,以國際元計算。括號內的數字顯示各個國家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歐元區平均的百分比。

更多信息 愛沙尼亞, 拉脫維亞 ...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