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波羅的琥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波羅的琥珀,也稱為蘇克辛(succinite),是來自波羅的地區的琥珀,該地區擁有目前已知最豐富的琥珀礦藏。這些琥珀形成於始新世期間,但確切年代仍有爭議。據估計,當時該地區的森林共產生了超過10萬噸的樹脂,進而形成琥珀。[1]如今,全球超過90%的琥珀產自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琥珀產業是當地重要的經濟來源;加里寧格勒琥珀聯合企業在2014年開採了250噸琥珀,[2]。除了俄羅斯,波蘭以及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也出產波羅的琥珀。


德國比特費爾德附近的褐煤礦區所產的比特費爾德琥珀,過去曾被認為是重新沉積的波羅的琥珀,但現在已知其化學成分與波羅的琥珀不同。不過,與烏克蘭羅夫諾琥珀類似,它們的沉積年代仍被認為與波羅的海琥珀相近。[3]
由於波羅的琥珀含有3%至8%的琥珀酸,因此又被稱為「succinine」。
Remove ads
地質背景

原本位置的波羅的琥珀來源於地質學上稱為「普魯士層」的沉積層,該層過去曾被稱為「琥珀層」(Amber Formation)。其中最主要含有琥珀的地層被稱為「藍土層」(Blue Earth),此名稱來自於其含有海綠石而呈現的藍綠色調。這一地層在加里寧格勒的桑比亞半島北部地區露出地表,是目前世界上波羅的海琥珀的主要來源區。大量波羅的海琥珀在更新世冰河時期,被冰河搬運並再次沉積在整個北德平原的冰磧層中。[4]有學者提出,這些琥珀是在海洋侵入琥珀森林後,於海岸潟湖環境中重新沉積而形成的。琥珀的年代至今仍具爭議,但一般認為其形成於始新世(56至34百萬年前)。不同研究者估算琥珀的形成時間約為4,000至4,700萬年前,或3,500至4,300萬年前。由於琥珀多為再沉積狀態,精確定年相當困難。[5]
而德國薩克森-安哈特邦比特費爾德附近出產的比特費爾德琥珀,雖過去被認為是再沉積的波羅的海琥珀,但後來發現其化學組成與波羅的海琥珀有明顯差異。[6]
Remove ads
琥珀樹
自1850年代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形成琥珀的樹脂是由琥珀松(Pinites succinifer)這種樹木所產生。然而,1980年代的研究發現,這些樹脂實際上來自多種樹種。更近期的研究則透過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FTIR)比較琥珀與現生樹木的樹脂,提出琥珀可能主要來自金松科的針葉樹。[1]該科目前唯一現存的樹種是日本金松,是現今日本特有的珍稀植物。
結構

波羅的琥珀的結構十分複雜。它並不是一種聚合物,因為它不是由同一種類的重複單元所組成的規則結構。相反地,它具有一種高分子網狀結構,呈交聯網絡的排列方式,其間的孔隙(即自由空間)被各種分子組成物填充,例如單萜與倍半萜等。因此,琥珀的化學結構可以被描述為一種超分子結構。[7]這樣的結構讓琥珀具有更高的密度、硬度,以及對外在環境的更強抵抗力。此外,也正因如此,琥珀得以良好地保存其中的植物與動物包裹體。[8]
歷史用途
波羅的琥珀自歐洲的新石器時代起便已作為貿易品進行流通。在西元前3634年至3363年之間的西班牙,就已發現來自波羅的的琥珀作為交易物品的證據。[9]到了漢朝時期,波羅的海琥珀已傳入中國,顯示其貿易網絡之廣泛。[10]最初,波羅的海琥珀是從全新世沉積層中重新沉積的地層(如沙洲)中採集而得。到了19世紀,琥珀的工業化大規模開採才正式開始。[11]
古生物學
科學家在波羅的海琥珀中的包裹體中,發現並描述了大量已滅絕的植物與動物屬種。[12]其中,昆蟲的包裹體占了保存下來動物的超過98%,而其他節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線蟲、原生動物等總和僅占不到0.5%。至於脊椎動物,也約占0.5%,主要的遺留形式包括哺乳動物的毛髮、鳥類的羽毛以及爬行類動物。[13]
Remove ads
圖集
參見
- 琥珀海岸
- 多明尼加琥珀
- 日本琥珀
- 羅夫諾琥珀
- 比特費爾德琥珀
- 緬甸琥珀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