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浅槽隔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浅槽隔离(STI),也称为盒式隔离技术,是一种集成电路特性,用于防止相邻半导体器件组件之间的电流泄漏。[1]STI一般用于工艺节点为250纳米制程及以下的CMOS工艺。较早的CMOS工艺和非MOS工艺常使用局部硅氧化隔离。[2]

STI是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的早期创建的,在晶体管形成之前。STI工艺的关键步骤包括在硅中刻蚀出沟槽图案,沉积一种或多种介電質(如二氧化硅)填充沟槽,以及使用诸如化学机械平坦化之类的技术去除多余的介电材料。[3]
某些半导体制造工艺还包括深槽隔离,是一种常见于模拟集成电路中的相关技术。
沟槽边缘效应导致了最近所谓的“逆窄沟道效应”(reverse narrow channel effect)[4]或“反窄宽度效应”(inverse narrow width effect)。[5]基本上,由于边缘处的電場增强,更容易在较低电压下形成导电通道(通过反转)。对于较窄的晶体管宽度,阈值电压实际上降低。[6][7]对电子设备的主要影响是随阈值电压降低而显著增大的亚阈值电流。
Remove ads
工艺流程
相关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