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1912年前称大清皇家海关总税务司,是1859年至1991年间大清帝国中華民國海关的实际最高领导,下設海關總稅務司署。

事实速览 中國海關總稅務司, 首任 ...
中國海關總稅務司
Thumb
海關總稅務司旗
首任李泰国
设立1859年
末任詹德和
废止1991年
关闭
事实速览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 機構概要 ...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
大清皇家海關總稅務司
中华民国海关总税务司署
Thumb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旗(海关旗)
機構概要
成立时间1854年(咸丰四年
解散时间1991年(民国80年)
後繼机构財政部關稅總局
類型海关
管轄范围 大清
 中華民國
驻地上海 (1859–1865,1929-1941,1945-1949)
北京 (1865–1929)
重慶 (1941–1945)
臺北 (1949–1991)
隸屬部長
上级机构大清南洋通商大臣
中華民國財政部
地圖
Thumb
海关总税务司服务范围
关闭
事实速览 繁体字, 简化字 ...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繁体字大清皇家海關總稅務司
简化字大清皇家海关总税务司
关闭

歷史

太平天国占领天京后,清朝政府实际无力控制上海海关。在此情况下,1854年,英国法国美国三国驻上海领事馆联合与苏松太道(上海实际行政长官)吴建彰谈判,决定由三国各派税务司一人“协助”清朝政府征集关税。很快,这个委员会的职权扩充到了海关、航运甚至邮政管理方面。1859年,英国税务司李泰国清朝南洋通商大臣何桂清任命为总税务司,成为了中国海关的最高领导。1861年,这个职位得到清朝中央政府的确认。1865年,总税务司迁往北京台基廠。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海关总税务司开展航道测量和航标建设,掌握了中国沿海与内河的引水权,在海关总署成立海务处,卡洛尔(Carrel)(英籍,海军退役校官)为海务巡工司。1920年至1925年先后向英国购买了“北斗”号(排水量约200吨)、“长庚”号(200吨)、“并征”号(1000吨)、“流星”号(800吨)、“海光”号(600吨);又向香港太古船厂定造“海星”号(2000吨)、“春星”号(2300吨)蒸汽船。以上各舰均配备有马克沁重机枪,千吨以上的还在船头甲板加装一门3磅炮。“海星”、“流星”、“并征”、“海光”等4艘均涂白色,组成海务船队(即“航标船队”),其他船涂灰色编入缉私舰队。海务船队以上海为基地,海务处下设航标总工程师室,专门负责沿海与长江的航标建设工作。海务船队在中国沿海先后建设大型灯塔43座,在沿海港口和航道敷设了浮标、灯桩共200多个,按国际标准绘制和出版航海图50多张。中共建政后,航道与航标工作仍由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掌管,直至1952年由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接管。

随着国民革命的反帝运动发展,1927年1月海关舰艇改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五色旗。1928年7月25日中美签订《关税协定》,主要内容有:取消限制中国关税自主的条约条款,互相给予最惠国待遇,确立中国关税自主的原则等。此后,德、英、法、義、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签订了类似的承认中国关税自主的关税条约。

1929年,總稅務司署迁回上海。中國抗日戰爭前期,總稅務司不顧日軍的威脅,設法保持海關完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立即佔領各地海關及在上海的總稅務司署。國民政府在後方重新設置總稅務司署,以美國人為首,統轄各地海關,管理國統區與外國,以及國統區與淪陷區之間的貿易。1945年日本投降後,兩個海關總署在上海合併[1]。1949年4月,渡江战役前,驻在上海的总税务司公署随中华民国财政部撤台湾,总税务司李度(美籍)命令华北和上海的海关舰船立即驶往台湾。由于解放军很快封住了黄浦江口,因而只有A型舰“联星”号等3艘、Y型舰“海平”号等3艘和航标船“景星”号一艘逃台,Y型舰“海威”号驶往厦门后转去香港,其余舰艇全部被共产党接管。随着解放军陆续进占各海关所在地,中国共产党对旧海关实行接收和军管,终止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对各地海关的管辖,确立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对海关的领导并确立海关行政管理权和关税自主权,规定一切外轮进口均需先报经军管会批准,对在旧中国海关任职的洋员统一审查处理,外籍税务司制度自此在中国大陆终结。1949年5月随上海战役结束,留守在上海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机构被中国共产党下令中止职权。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在北京建立,并在之后接管了中国大陆的各海关机构[2]

Thumb
中國第一面海關旗,由李泰國設計。
Thumb
海关旗;左上角由英國人設計,曾經代替國旗懸掛於中國船隻上的旗幟,北洋政府成立后沿用,后被国民政府废止
Thumb
海關總稅務司旗,在英國人的設計基礎上增加青天白日旗於內,該旗幟也是中國海關首面官方旗幟

1950年,末任外籍總稅務司李度退休,海關總稅務司改由中華民國國籍人士擔任。1991年,海關總稅務司署改制為財政部關稅總局,「海關總稅務司」職位正式走入歷史。

行政

总税务司以“通令”作为行政形式,统管中国境内的所有海关,各海关设税务司一人,向总税务司汇报。总税务司的工作语言为英语。总税务司机构初期为英国人掌控,辛亥革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官员也逐渐进入。1929年后,中国本土官员开始进入总税务司上层领导职位。

稅務司洋員編制

下列為海關底下各稅務司的洋員編制,人員多半為英國籍。以光緒年間台灣《滬尾新關洋員名錄》[3]為例:

稅務司
頭等幫辦 一等幫辦 二等幫辦 三等幫辦 四等幫辦 幫辦(未分級)
供事
總巡 二等驗貨 三等驗貨
頭等鈐字手 二等鈐字手 三等鈐字手
醫師
技師

历任总税务司

外籍
  1. [英]李泰国(Horatio Nelson Lay,1859年-1863年)
  2. [英]赫德(Robert Hart,1863年-1911年)
  3. [英]裴式楷(Robert Edward Bredon,1908年-1910年代理)
  4. [英]安格联(Francis Aglen,1910年-1911年代理,1911年-1927年正任)
  5. [英]易纨士(Authur Henry Francis Edwards,1927年-1929年署理)
  6. [英]梅乐和(Frederick Maze,1929年-1943年)
  7. [美]李 度(Lester Knox Little,1943年-1950年)
华籍
  1. 羅慶祥(1950年-1955年代理)
  2. 方 度(1950年-1960年代理,1960年6月24日-1960年7月24日正任)
  3. 張申福(1960年-1964年)
  4. 曲樹楨(1966年-1971年)
  5. 王樹德(1972年-1978年)
  6. 袁寶璧(1978年-1984年)
  7. 鄭欽明(1984年-1987年)
  8. 黃清潯(1987年-1990年)
  9. 詹德和(1990年-1991年)(後,海关总税务司改組為財政部關稅總局

历史旗帜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