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南藏族自治州
中国青海省下辖的自治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海南藏族自治州(藏語:མཚོ་ལྷོ་བོད་རིགས་རང་སྐྱོང་ཁུལ།,威利转写:mtsho-lho bod-rigs rang-skyong-khul,藏语拼音:Colho Poirig Ranggyong Kü),簡稱海南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下辖的自治州。州境东北抵西宁市、海东市,东邻黄南州,南接果洛州,西连海西州。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北部为青海湖盆地,中部为共和盆地,南部为阿尼玛卿山北麓。昆仑山支脉青海南山、鄂拉山横亘中部。黄河由南往北呈“C”字形流贯全境,纳曲什安河、茫拉河等支流,州境中部建有龙羊峡水库。布哈河、黑马河、倒淌河等河流注入州境北部的青海湖。全州总面积43,453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44.7万,自治州首府驻共和县。
Remove ads
Remove ads
历史
汉神爵二年(前60年)金城郡设河关县,辖今贵德、共和东部地区,受护羌校尉节制。汉平帝元始四年(4年),设西海郡,其辖地包括今共和、兴海两县的大部分地区。
晋時今贵德和共和分别为前凉、后凉、北凉管辖。建德五年(576年),北周收复黄河以南地区,建廓州,辖今贵德、贵南等地。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廓州为浇河郡,今贵德、贵南两县为其属地。大业五年(609年),隋攻滅吐谷浑,新置河源郡、西海郡,辖今兴海县大河坝以南、同德、共和地区。
唐天宝十三年(754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收复九曲之地,在黄河以南置浇河郡及宛秀军等。
宋大观二年(1108年),建积石军,辖今贵德县及其以东地区。绍兴元年(1131年),金攻占积石军,归金管辖。
元至元八年(1271),于今贵德设贵德州,属吐蕃宣慰使都元帅府管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贵德州归陕西行中书省河州路管辖,辖今贵德及其西南地区。
明洪武三年(1370年),将贵德州改为归德州。洪武八年(1375年)改归德州为归德守御千户所,隶临洮府河州卫。洪武十年(1377年)复称归德州,辖今贵德及贵南部分地区。今海南其他地区,属朵甘都司答思麻万户府和必里千户所管辖。
清顺治六年(1649年),清朝在今贵德县设归德所。雍正二年(1724年),今贵德黄河以北地区归西宁县管辖。是年,在今贵德设“钦差总理蒙古番子事务大臣公署”,后移驻西宁,管理包括今海南州在内的广大牧区。雍正四年(1726年),归德所改隶甘肃临洮府。乾隆三年(1738年),归德所改隶西宁府。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归德为贵德,并改设为县,置县丞。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置贵德厅,设抚番同知,隶西宁府,辖今海南黄河以南的贵德、贵南、同德等地。
民国二年(1913年),改贵德厅为县,归甘肃省西宁道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7月11日,划湟源县之恰卜恰地区和西宁县之上、下廓密地区设共和县,县治曲沟大庄。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划贵德县之鲁仓、汪什科及察罕诺门汗牧地设同德县,县治拉加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省政府设大河坝设治局。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青海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辖同德县、南屏设治局(今贵南鲁仓地区)、河曲设治局(今同德石藏寺一带)等。民国三十年(1941年)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仅辖同德一县。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改设治局为县,县治旧大河坝。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南屏设治局撤销,将同德县的鲁仓一带划归贵德县,茫拉、沙沟、拉乙亥等小块农业区仍归同德县管辖。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撤销,同德县直属青海省政府领导。
1951年11月20日,同德藏族自治区成立。1952年6月,共和藏族自治区成立。1952年3月,兴海藏族自治区成立。1953年3月,贵南藏族自治区成立。1953年12月6日,海南藏族自治区成立,辖贵德、共和、同德、兴海、贵南5县。州治共和县。1955年7月28日,海南藏族自治区更名为海南藏族自治州。
Remove ads
地理
海南州位于青海省的东部,青藏高原东北部,因地处青海湖以南而得名,东与海东市和黄南藏族自治州毗连,西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接壤,南与果洛藏族自治州为邻,北隔青海湖与海北藏族自治州相望,面积4.45万平方千米,占青海省总面积的6.18%。全州除青海南山外,呈西南向东北降低的趋势,由于黄河流经中部,整个地势又以黄河为中轴轴向倾斜。
境内地形以山地为主,四周环山,西部與西南部有鄂拉山。盆地居中,高原丘陵和河谷台地相间其中,地势起伏较大,复杂多样。全州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最高海拔5305米,最低海拔2168米。山地是全州主要地貌类型,占全州陆地总面积的42.3%,丘陵及残山占全州陆地总面积的11%;中海拔平原和台地占全州陆地总面积的46.7%,其中河谷阶地为12.4%。黄河横贯中南部5县20个乡镇,长411.3公里,有支流101条;以青海湖为主的6个内陆水系有支流40余条。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微咸水湖,位于州境北部。湖面积4573平方千米,湖水总容量854亿立方米,矿化度在12.5—13.2克/升之间。湖面海拔3196米,平均水深19.15米。自治州境内河流众多,主要为黄河水系和青海湖水系河流。
海南藏族自治州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其特征是大气稀薄,干旱少雨,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气候温凉寒冷,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凉爽,秋季阴湿多雨,冬季漫长干燥。境内平均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年平均气温以黄河下段谷地为最高,达7℃;共和盆地约3℃;3400米以上地区低于0℃;4000米以上地区在-4℃以下。年较差为24~26℃。境内南部和青海湖地区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共和盆地和兴海子科滩等地年降水量300~360毫米之间。境内东部、北部及青海湖地区年平均日照2900~3040小时,中部和南部地区年平均日照2690`2770小时。
Remove ads
政治
Remove ads
人口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州常住人口为446,996人[10]。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41,69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5,305人,增长1.2%,年平均增长率为0.12%。其中,男性人口为225,808人,占总人口的50.52%;女性人口为221,188人,占总人口的49.48%。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2.09。0-14岁的人口为108,376人,占总人口的24.25%;15-59岁的人口为295,926人,占总人口的66.2%;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2,694人,占总人口的9.55%,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0,852人,占总人口的6.9%。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82,707人,占总人口的40.8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64,289人,占总人口的59.13%。
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99,418人,占22.24%;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47,578人,占77.76%。其中:藏族303,678人,占67.94%;回族34,321人,占7.68%;土族3,468人,占0.78%;撒拉族1,454人,占0.33%;蒙古族3,094人,占0.69%;其它少数民族1,563人,占0.3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10,281人,下降9.37%,占总人口比例下降2.59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5,586人,增长4.69%,占总人口比例增加2.59个百分点。其中,藏族人口增加10,793人,增长3.69%,占总人口比例增加1.63个百分点;回族人口增加4,118人,增长13.63%,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84个百分点。
Remove ads
旅游
- 日月山
- 玉皇阁古建筑群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