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滨音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海滨音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作曲家秦咏诚于1962年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也是他的早期代表作[1]。这首曲子兼具西洋古典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2][3],旋律富有歌唱性、抒情性[4][5],是中国小提琴乐曲的重要曲目[6][7][8]。
创作
作曲家秦咏诚是大连人,曾工作于大连市歌舞团。1962年创作此曲以怀念家乡。[9]
以下是据称作者对于本作品的描述[2]:
“ | 它向人们展现微微起伏的海浪声,如歌如诉;描写了大海的怒吼、咆哮、惊涛骇浪的情景;也在陈述大海平静的景象;波光粼粼,银色的海鸥在翱翔…… | ” |
分析
本曲为复三部曲式,分为引子、首部、中部、华彩、再现部、尾声。[7]
引子8小节,由钢琴奏出。
首部(9—34小节)分为三个乐段。[7][10]第一个乐段,小提琴在A大调上呈示主题,描写的是平静的海[7]:

主题前两句用的是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6],四度向上模进,清新而又向上。[2]第三句在最高音运用了“变宫”音G♯,构成了六声调式,加强了乐句流动的特点。[6]此外,这三句话也暗含着高音E-F♯-G♯逐层向上的进行。[4]
第二个乐段低八度进行,伴奏变为分解和弦,有如水波。[10]第三个乐段重新升八度再现。[10]
中部(35—83小节[7])为插部型中段[5],描写是风雨中的大海[7]。同样分为三个乐段。[10]第一段由同主音小调进入:

第一段的乐句只使用单音,随着音乐的发展,音乐张力逐渐累积,在第二段中,双音与和弦也加入了音乐。[6]与此同时,调性和节拍也随着音乐进行而变化[7],和声的进行也十分出人意料,为音乐增添了色彩[10]。第三段,小提琴节奏宽广,钢琴伴奏运用的大琶音也让人感受到翻滚的波涛[2],二者共同将中部情绪发展到高潮,在最高音G♯的延长音中进入华彩乐段。
华彩(84—87小节[7])乐段是用于展示小提琴华丽的特性的段落,在A大调上,好像在描绘飞鸟[7][2]。华彩部分段落,作者撰写过两种不同的版本。[6]
再现部(88—105小节[7])由小提琴的颤音伴着钢琴奏出的主题开始[2],亦在A大调上。
尾声(106—116小节[7]):主题材料的反复和变幻中,逐步渐弱,在高音泛音收尾。
Remove ads
接受与推广
1962年,演奏家阎泰山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上首演。[3]此外,他最先为《海滨音诗》录制了音频(钢琴伴奏吴书肇),并为之编订弓法和指法。这对此曲的传播有着积极影响。[6]
改编
秦咏诚的好友张藜非常喜爱这首作品。他依着主旋律填了一首曲子,名为《太阳与大海》。然而,这首器乐作品用声乐演唱出来较为困难,特别是其中还有转调。[11][12]
1983年,张藜向秦咏诚提出,希望能根据《海滨音诗》的旋律创作出更加适合演唱的曲子。他希望新曲子不要转调,保留三拍子的律动,并将主题第一句的旋律从上行翻转为下行。秦咏诚按要求创作出新的曲子之后,张藜为之填上了“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歌词,是为《我和我的祖国》。[11][12]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