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澳門經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澳門是一個高度发达,开放程度較高的微型經濟體。博彩及其中介業爲它的經濟支柱,在其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但高度依賴博彩服務出口的特點,亦令經濟增長呈現高波動性。
Remove ads
歷史
1950至1970年代,爆竹、火柴和神香為澳門三大傳統手工業(各有大、小工場及山寨廠等形式)。同時香港商人亦涉足澳門,使大量資金流入當地。
踏入1970年代,製造業,如製衣、針織、彩瓷、電子、玩具及人造花,取代傳統手工業在澳門經濟中的支配地位。
到了1980年代,受配額制度影響,紡織品(多為出口成衣)和新興產業(包括其它輕工業,如玩具、人造花及電器產品)佔較重要地位。美國、法國及西德為澳門的主要出口國。
但自1993年下半年起,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實施宏觀調控,物業市場轉冷,令不少未開工地盤(如爛尾樓和空置商用樓宇)充斥在澳門半島、南區和新口岸區中。不少紡織廠亦選擇北上設廠,關閉澳門廠房,以減少工資成本。凡此種種,加上1990年代的治安不靖及金融風暴,使當地經濟停滯不前,而在1996年至1999年更演變成經濟衰退(1998年的衰退率達到4.6%)。
不過,到了2004年,當地經濟強勢增長(主要受惠於博彩旅遊業;但建築業、服務業、餐飲業及保險業也略有增長)。不少港資地產公司、化妝品公司、便利店等均大舉在當地開設分公司和分店。然而,過度依賴單一產業,以驅動經濟發展的模式,亦存在隱憂:在人力資源短缺下,一批低學歷人員寄居於賭場;而由於經濟增長,物價飛漲,炒賣旺區物業現象出現。儘管當地政府在2005年提高了投資移民的申請資格後,投資移民申請個案減少了逾70%,但炒風仍未能竭止。
2008年,當地基尼系數創下20年來最低值0.37[3],顯示貧富差距收窄;這亦是近20年合共5次的住戶收支調查中,貧富分佈最良好的一次。當地居民每月收入中位數趨升,4000元或以下收入比例較過去幾年低,反映當地居民收入向中間集中,收入改善。其中,部份原因是當地政府開放博彩業,使部份人投身博彩業,從而改善收入;而當地政府推行的各種財富再分配措施,如上調最低維生指數、敬老金、現金分享、工作收入補貼、補貼車資、電費,也使當地居民收入改善。[4]
Remove ads
經濟數據
Remove ads
勞動和就業
澳門的勞動人口主要投身於製造業、建築業、批發和零售業、酒店及餐廳招待業、金融頁、房地產業、博彩業、運輸業、倉庫貯藏業、通訊業及公共管理中。同時,由於雙位數的經濟增長率,失業率2000年的紀錄高點6.8%下降至2007年第三季度的3.1%。[6]
隨著數個賭場度假村的建設,不少行業,特別是建築業,面臨著勞工短缺的問題。當地政府向鄰近地區(如中國大陸、香港、菲律賓和印度)輸入勞工。在2007年第二季中,外來勞動人口數目達至75,391的紀錄高位,佔當地超過四分之一的勞動力。[7][8]不過,部份本地工人不滿因廉價外地勞工的輸入,而導致的就業機會缺失;也有人認爲,非法勞工已成爲一個嚴重的問題。[9]
同時,當地的收入不平等亦有所擴大:當地的基尼係數已從1998年的0.43上升到2006年的0.48,較其他鄰近地區,包括中國大陸(0.447)、韓國(0.316)和新加坡(0.425)的為高。[10]
Remove ads
貨幣制度
澳門採用的法定貨幣是澳門幣(MOP),並以港元作為外匯儲備。此外,澳門金融管理局規定澳門幣兌港元的固定匯率,爲1港元兌換1.03澳門幣。[11]
1澳門幣可兌成100仙(Avos)。發行硬幣有10、20、50仙,及1、2、5、10元(2、10在澳門境內很少使用);發行紙幣有5、10、20、50、100、500、1000元。自1995年10月起,當地有兩間發鈔銀行,分別是大西洋銀行及中國銀行澳門分行(中銀澳門)。
港元在境內自由流通,當地政府機構亦接受港元繳費(事實上,港元佔澳門銀行的存款總額超過一半。)[12]此外,人民幣在當地也被接受,不过受汇率限制,会有「补水」。
澳門幣兌換美元的歷史匯率如下:
Remove ads
行業
長久以來,澳門的主要收入都來自博彩業和旅遊業:在2006年及2009年,博彩業分別爲當地經濟貢獻了558.84億澳門幣(約69.5億美元)及超過32.3%的本地生產總值。(2006年,博彩業為澳門帶來的收入,比2005年增加100.84億澳門幣[14],佔財政總收入的73%,比去年同期增長13.4%。)[15]
1999年,澳門特區成立,除了治安有所改善之餘,澳門便定位為以博彩旅遊業作龍頭發展的城市,而且2003年中國內地開展港澳個人遊後,內地居民來澳更為方便。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2010年本澳入境旅客總數為2,497萬人次,旅客主要來自中国内地(佔總數53.0%)、香港(佔總數29.9%)和台灣(佔總數5.2%)[16]。
澳門的博彩業於1847年在葡萄牙的管治之下開始合法化,自此以後,澳門以「東方蒙地卡羅」之名廣為世界所知,成為了澳門經濟的重要一部份,2006年澳門賭場總營業額已超越拉斯維加斯,成為全球第一賭城[17],大型博彩業建築物相繼建成,形成「一條街,就一間」的風格。澳門的博彩業大概可以分成五大類:娛樂場賭博、賽馬、賽狗、彩票和足球博彩。
旅遊方面,澳門區內主要的旅遊景點有1992年由澳門八個社團評選的澳門八景和2005年7月15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
展望澳門經濟,除了優化旅遊博彩業之外,澳門政府亦冀望能趁勢重新將澳門定位,計劃變身成區域性的旅遊、會議展覽中心及泛珠三角發展框架範圍內中小企業的服務平台。
Remove ads
-
晚上的澳門旅遊塔
-
客運碼頭
-
澳門大西洋銀行
澳門的商業發展一直都受惠於旅遊業的帶動,自賭權開放以後,澳門經濟迅速發展,刺激本地居民以及旅客的消費能力,引致澳門的商業得以高速發展。
澳門的旅遊發展朝向渡假式消閒娛樂方向,因而在商業方面的發展亦會受惠,商業在旅遊博彩業的帶動下將會繼續發展。對外貿易方面,據經濟局資料:2005年全年總出口貨值為198.2億澳門元,較2004年下跌12.1%,出口產品以紡織、成衣類為主,出口貨值下跌15.1%至180.7億澳門元,佔整體出口貨值77%,非紡織品出口方面以機器設備與零件及鞋類為主;而進口則上升12.3%,達313.4億澳門元,貿易逆差為115.2億澳門元。[18]進口商品以消費品、原料及半製品居多,主要貿易夥伴包括有中國內地、香港、日本、美國和歐盟等。
澳門工業歷史悠久,早在300多年前,澳門的鑄炮業和帆船製造業就頗負盛名。1950年代中期,小規模的膠鞋廠、搪瓷廠、手套廠、小五金廠相繼出現。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不少工業產品遠銷東南亞及歐美各國,標誌著澳門的現代工業起步。[19]1970年代,澳門的工業發展速度加快,製衣業和毛針織業迅速壯大。1980年代中期是澳門工業的全盛時期,成為澳門四大經濟支柱之一,當時全澳有工廠2700家,就業人員8萬多人,產值佔全澳總產值的37%,成為澳門經濟的第一大產業,是澳門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但到了1980年代末期,澳門工業競爭力下降。1990年代後,澳門工業的增長速度逐漸下降,甚至出現連年負增長。隨著澳門工業的發展,澳門的工業體係也隨之變化。早期是以中小型工廠為主的勞動密集型工業,採取的是外向型模式,產品以紡織品為主體,全部或大部分外銷,市場以西歐和美國為主,亞洲居次。工業對外依賴性大,特別是對香港和中國內地的依賴。目前,澳門工業正向高新技術、高科技含量發展,並大力開拓產品銷售新市場,通過多元化發展來增強競爭力。[20]
澳門在1999年底通過離岸法例並提供免稅優惠,對房地產活動、改善失業率和銀行金融業的發展起了幫助作用。澳門政府在中央政府支持下,積極利用澳門所具有的特殊優勢打造中葡經貿合作的服務平臺。當中設立的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中葡經貿合作論壇),深化了中國與葡語國家的經貿合作和共同發展。[21]在2004年1月1日起,澳門與内地的CEPA使澳門製造的產品免關稅進入中國內地,使澳門自身優勢更見明顯。澳門經濟因此得以急速發展。
Remove ads
澳門的通訊方便快捷,電訊網絡覆蓋面廣;無論在各酒店或電話亭,都可使用直撥國際電話服務,與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接聯繫。在澳門使用固定電話接撥市內電話無需收費;設置在澳門半島及離島的公用電話則需收費澳門幣1元,可通話五分鐘。
至於郵遞方面,澳門郵政除了提供平郵和空郵等一般服務之外,還有特快專遞。
澳門郵票的主題及設計匯合了中、西文化特色,其中一些較受歡迎的系列郵票包括有生肖、文學與人物、傳說與神話、文物保護、科學與科技及澳門藝術等作為主要題材[22]。為應付民眾對集郵品的需求,澳門郵政不僅在各個郵政分局設有集郵專櫃,還在當地旅遊景點大三巴牌坊附近開設郵亭來銷售郵品,以方便集郵愛好者及旅客前往購買。
能源
電力 - 生產:1.893十億千瓦小時(2004年)
電力 - 消費:1.899十億千瓦小時(2004年)
電 - 出口:0度(2004)
電 - 進口:15330萬千瓦時(2004年)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