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灣流G650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灣流G650
Remove ads

灣流G650/G700/G800(英語:Gulfstream G650/G700/G800)(GVI)是由灣流航太制造的双发商務噴射機,自2005年开始研制,并于2008年对外公布。

事实速览 G650/G700/G800 GVI, 概况 ...

设计与发展

湾流航太于2005年5月开展G650公务机的研制计划,2008年3月13日首次向公众披露。并在媒体会上称这是湾流航太最大,最快,也是最贵的私人飞机。[1]

G650能以0.85至0.9马赫的高速巡航,最高速度能够达到0.925马赫,为同级别飞机中的翘楚。最大飞行距离13,000公里,意味着能够从芝加哥直飞上海,从洛杉矶直飞悉尼,或者从纽约直飞迪拜而途中不需要降落加油。机上配备了独立的厨房,还能选装各种娱乐设施,例如卫星电话无线网络。其引擎采用由勞斯萊斯提供的BR725A1-12發動機,能产生17,000磅的推力。[2]湾流航太称飞机的重量仅为45吨,能让飞机避开繁忙的大型机场,在小型机场降落,以节约客户的时间。

为了使内部空间更为充裕,湾流航太将G650的机身截面设计成椭圆形,而非传统的圆形。[3]其客舱宽大约2.59米,高约1.96米,两侧共有16个舷窗。机舱由金属制造,而尾翼翼梢小翼,后压力舱壁,发动机整流罩,客舱地板结构则大量的采用了复合材料来制造。

Thumb
湾流G650的驾驶舱

G650完全采用线传飞控,所以在驾驶舱到机翼,尾翼之间没有机械控制的结构,而机身各个活动的部件由两套独立的液压系统来控制。如今越来越多的飞机都开始采用线传飞控,但是与之相同配备的只有达索猎鹰7X。G650和G550共用同一种操纵杆[4]

G650的机翼设计早在2006年便已完成,并通过了1400小时的风洞测试,该测试持续到2008年才完成。客舱也通过了气压测试,最大能够承受相当于18.37个标准气压的压强。[5]

第一次试飞计划在2009年下半年。2009年9月26日,G650第一次用自己的动力开始滑行,[6]并于29日向公众展示实机。[7]2009年11月25日进行了处女航。[8]当时随机乘坐的有来自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欧洲航空安全局的官员,并预计G650最早能在2011年交付使用,2012年启动其售后服务。

2010年5月4日测试结果最高时速达到了0.925马赫,[9]同年8月26日,湾流航太提交的一份报告中称,在一次1800小时耐力测试中,飞行员让飞机机头向下俯冲,并最终得到了0.995马赫的最高速度。[10]2011年4月,一架G650在测试中坠毁,于是所有G650被迫停飞。直至5月28日,结果查明并非飞机本身原因导致飞机坠毁才又开放测试。但是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和湾流航太会继续调查该起事故。[11]

2012年9月7日,湾流G650拿到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签发的飞行许可。[12][13]它的第一位拥有者是一名叫做普雷斯顿海恩[14]的美国客户,该架飞机于2012年12月27日交付。[15]

Remove ads

G650ER

2014年5月18日,灣流在歐洲公務航空展上宣布,已開發出一款增程版本,名為G650ER。 由於燃油容量增加了4,000磅(1,814 公斤),G650ER能夠以0.85馬赫的速度飛行7,500海裡(13,900公里;8,600英里)。額外的燃料儲存在G650機翼內的現有空間中,已經製造的飛機可以快速升級到ER版本。 G650ER於2014年10月獲得認證,並於2014年底開始交付。

G700

Thumb
灣流G700

於2019年10月發布,與G650相比,改為侧桿駕駛,將機艙拉伸了10英尺1英寸(3.07m),每側的窗戶從原來的8個增加到了10個。18,250 磅力(81.2kN)的勞斯萊斯Pearl 700渦扇發動機的效率提高了2–3%,。 對於相同的7,500海裡(13,900公里)航程,該飛機的最大起飛重量比G650ER重4,000磅(1,800 公斤)。

G800

Thumb
灣流G800

於2021年10月發布,預計將取代G650。

意外事故

Thumb
在测试中坠毁的G650,拍摄于坠毁前几星期

2011年4月2日,一架機身編號N652GD的灣流G650测试机从位于美國新墨西哥州罗斯威尔国际航空中心英语Roswell International Air Center起飞不久后坠毁,造成机上4人全部遇难,包括2名飞行员和2名測試工程師。当时灣流航太公司正進行飛行測試,模拟一台发动机失灵的紧急情况,右側发动机被刻意調整為怠速。飞机離地後,機長無法控制飛機,左側发动机產生的力矩令客機向右翻滾,右侧机翼先着地,机身破裂并着火。这起事故发生之后,灣流航太把G650的V2速度由135節調高到150節。[16]

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调查后发现,這架單引擎運轉的飛機自離地起,就一直處於失速狀態。離地後,機組人員無法控制翻滾,最於坠毁失火。NTSB在調查中發現,客機「起飛」其實是由地面效应所產生升力所致。在特定攻角下,地面效应會減少阻力及產生抬升力。同時,灣流航太也錯誤地高估失速攻角。所以,在失速時,系統沒有對機組人員發出警告。此外,同款機型之前曾發生兩次同類事故,但灣流航太未有正視。兩次事故都涉及客機在起飛時失速,但未有導致機身受損。

在之前的測試中,灣流航太發現客機要在大幅高於預期速度下才能起飛。為達到原本的設計目標,讓客機可以在6000尺跑道上起飛,工程人員必須設法降低V2。不過,灣流航太不選擇以科學方法研究V2高於預期的原因,而是指示機組人員調整起飛程序。如果他們有作出深入研究,他們會發現預計的V2並不可能達成。

NTSB在調查報告中指出,意外主要由三個原因引起:

  1. 灣流航太未能正確估算V2
  2. 機組人員固執及堅持去嘗試錯誤估算的V2
  3. 灣流航太未有對之前兩宗事故作出深入調查及研究
Remove ads

参数与性能

参考资料:Gulfstream data,[17][18]Flightglobal cabin details[3]

基本信息

  • 机组:2 機師
  • 容量:11–18 乘客
  • 展弦比:7.7

性能

參見

类似型号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