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牛郎织女
中国民间传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牛郎織女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中国文化中的爱情典故。[1][2]七夕傳統節日便是從牛郎織女的故事而來。從古代典籍的記載看,民間認為織女聰明美麗、多才多藝,在七月七日晚間,向織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變得眼明手巧,故亦稱為「乞巧節」;[3]又因為參與乞巧活動的大多為閨閣婦女,因此又叫「女兒節」。是日婦女多在庭院聚會,穿新衣、拜雙星(即牛郎星和織女星)、擺香案、供果品,穿針引線、搭接彩縷,進行各項乞巧活動。[4]
Remove ads
故事概要



第一型:織女是天帝孫女,在天河東織雲錦天衣,牛郎在天河西看牛。兩人勤奮工作,天帝愛憐他們,讓兩人成婚。婚後,兩人貪圖逸樂,荒廢了工作。於是天帝發怒,以天河分隔兩人,命烏鴉告訴兩人七天才能見面一次。由於烏鴉傳錯了話,導致兩人每年七月七日才見一次面。
第二型:織女是王母娘娘外孫女,編織天上的雲彩,牛郎則是人間看牛郎,受盡兄嫂欺凌。有天,牛對牛郎說,織女和別的仙女要到河邊洗浴,叫他去取件仙衣。當織女找衣時,將衣服還回去,並要求結婚,織女就會答應。牛郎照作後,兩人就結了婚,生下一男一女。王母娘娘得知此事,把織女捉回天上。牛告訴牛郎,將其外皮披在身上,就能追到天上。然而,牛郎用扁擔挑起兩個小孩追過去時,王母娘娘拔下髮簪,在織女身後一劃,成了天河。這對夫妻被迫分開,只能對河相望。他們常在河邊互訴衷情,感動了王母娘娘。王母允許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鵲架橋,讓他們相會一次。
Remove ads
故事演進
牛郎織女的命名起源很早。[5]《詩經‧小雅‧大東》載:“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這裡的織女和牽牛[6]是星宿名稱。織女星又稱“天孫”,在銀河西邊,屬西洋星座的天琴座,星旁有4顆菱形暗星,是織女織布所用的梭子。牽牛星(牛郎星)即“河鼓二”,在銀河東邊,屬西洋星座的天鷹座。星旁的河鼓一與河鼓三,象徵牛郎用扁擔挑著一雙兒女。兩星宿隔著銀河遙相對望。[7]
最遲在戰國時期,牽牛織女已被描寫為夫妻。秦簡《日書》載有:「牽牛以取(娶)織女,不果,三棄」、「牽牛以取(娶)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歲,棄若亡」[8][9]。到了漢代的《古詩十九首》第十首《迢迢牽牛星》提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時牛郎織女有了更為具體的描寫。七夕起于汉初武帝之时,因为武帝出生于七月七日。[10]”西晉傅玄〈擬天問〉:「七月七日,牽牛織女會天河」,點出牽牛織女和七夕的關係。
南朝梁殷芸《小說》中,牛郎織女故事被明確寫出來,提到:“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機杼。天帝怒,責另歸東西,但使一年一度相會。”[11]。
至於鵲橋相會之說,可見於《白孔六帖》引《淮南子》(今本無)稱“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韓鄂《歲華紀麗》卷3“鵲橋已成”注引東漢《風俗通》(今本無):“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以梁渡織女故也。”[12]。
牛郎织女传说在流传过程中又遇到了董永、羽衣仙女故事,造成故事情節的交錯演變。晉朝干寶的《搜神記》收錄了「董永與織女」和「羽衣仙女」(毛衣女)的故事。
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中的《毛衣女》故事,“豫章新喻縣男子,見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鳥。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諸鳥。諸鳥各飛去,一鳥獨不得去。男子取以為婦。生三女。其母后使女問父,知衣在積稻下,得之,衣而飛去,後復以迎三女,女亦得飛去。”這類故事被稱為“羽衣仙女”,又稱“天鵝少女”故事(Swan Maiden Tale),是許多不同地方故事的共通母題。[13]董永传说吸收了《毛衣女》故事中的仙女沐浴,同时吸收了《田昆仑》故事的寻母主題。晚唐五代敦煌殘卷《董永變文》提到董永的兒子董仲七歲外出尋母,有道士孫賓告訴他:“阿耨池邊澡浴來,先於樹下隱潛藏。三個女人同作伴,奔波直至水邊旁。脫卻天衣便入水,中心抱取紫衣裳。此者便是董仲母,此時縱見小兒郎。”
宋代張耒的《七夕歌》將牛郎織女的故事寫成樂府歌行,但沒有藏衣娶妻之事。[14]明朝万历年间朱名世的小說《新刻全像牛郎織女傳》[15]以及清初鄒山的戲曲《雙星圖》亦是依照梁殷芸《小说》中的故事情節加以敷衍鋪陳,仍未有藏衣娶妻的情節(不過《雙星圖》有精衛促成牛郎織女結婚,蚩尤反叛天庭、奪取織女等原創劇情)。至清末民初,上海大觀書局出版的石印本小說《牛郎織女》和當時的京劇《天河配》才形成仙凡愛戀、神奇老牛、藏衣娶妻、牛郎追織女上天的故事劇情[16][8]。
目前流行的牛郎織女故事是結合了“董永與織女”、“毛衣女”、“兩兄弟”等情節,並且加入鵲橋相會,七夕等民俗。如于長敏所說:“文學家從牛女兩星座聯想到一對戀人,又從天上聯想到人間。人間已有飛鳥化女洗浴說(如〈田崑崙〉),有織女下凡說(如〈董永與織女〉),有人鳥結婚生子說(如〈毛衣女〉),將這幾個傳說綜合起來,並與文學家創造的牛郎織女愛情傳說聯繫在一起,便逐漸產生了〈牛郎織女〉的傳說。”[17]
Remove ads
起源地
起源地有多种说法 [18],如山西和顺、山东沂源、河南南阳、陕西西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將「牛郎織女傳說」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時的申報地區為山西和顺、山东沂源和陕西西安长安区[19][20]。
故事內涵
古人對“牛郎”與“织女”早期的形象,都颇有现实讽刺意义:织女不织布、牛郎不驾车,强调牵牛与织女的徒有虚名,从而讽剌古時贵族不劳而获的行径。
西汉以后的民间传说充滿了貴賤有別的味道,织女嫁牛郎也是无奈之举,牛郎之所以能跨越门第,娶到织女,是在老牛的指引下窃取仙衣所致,织女婚后大多是想方设法拿回仙衣逃离人间。返回天國。
文化藝術
西汉时,牛郎织女被描述成两位神人,班固的西都赋中曾有描写「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指昆明池两边的牛郎、织女雕像。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相关条目
參考資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