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牽牛花
旋花科番薯属的一种植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牽牛(学名:Ipomoea nil)屬旋花科番薯屬,有些地区称它喇叭花,而日本人称其为朝顏(朝顔、あさがお),原產地亞熱帶亞洲、北美洲。
Remove ads
形态
一年或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或称藤本植物,全株具有短毛。因此種植牽牛花一般在春天播種,夏秋開花,其品種很多,花的顔色有藍、緋紅、桃紅、紫等,亦有複色品种,花瓣邊缘的變化較多,是常見的觀賞植物。果實卵球形,可以入藥。
牽牛葉子通常三裂,基部心形。花呈白色、紫紅色或紫藍色,漏斗狀,雄蕊5枚,长度不一,花丝基部被柔毛,萼片5枚,雌蕊1枚,子房3室,柱头头状。花期以夏季最盛。種子具有藥用價值。
牵牛的近缘种包括圆叶牵牛(學名:Ipomoea purpurea)、变色牵牛(學名:Ipomoea indica)等。
-
栽培种“暁の海”
-
牽牛子
名稱由來
南朝醫學家陶弘景所輯的《名醫別錄》載:「此藥始出山野牽牛謝藥」。[1]
牽牛花的名稱由來有兩個說法: 一是根據唐慎微《證類本草》記載,有一農夫因為服用牽牛花種子而治好痼疾,感激之餘牽著自家的水牛,到田間蔓生牽牛花的地方謝恩[2];另一種說法是因為牽牛花的花朵內有星形花紋,花期又與牛郎織女星相會的日期相同,故而稱之。
药用
牽牛花是有毒植物,不可胡亂食用。作為中藥用的是牽牛的种子,中藥名為“牽牛子”,别名二丑、黑丑(表面灰黑色)、白丑(表面淡黄白色),主要来源是裂葉牽牛和圓葉牽牛兩個品種。[3]
- 性味:
性寒,味苦
- 功用:
- 主治:
牽牛子含棕櫚酸、赤霉素甲3、赤霉素甲20、赤霉素甲26、甲27,牽牛子酸丙、丁等。雖有小毒,但可治水腫、痰滿喘咳、便秘、蛔蟲、腳氣等症。孕婦及氣虛脾虛者忌服。
有毒部位: 全草有小毒,種子毒性強。 中毒症狀: 幼兒或家畜誤食,有四肢無力、頭昏、食慾不振等症狀。 急救方法: 催吐 分佈: 全台低海拔山野及荒地皆有分布,嘉義以南縣市尤多,各離島上也十分常見。 用途: 可栽培供觀賞。
文化
參見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