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王澤民 (1885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澤民 (1885年)
Remove ads

王澤民(1885年6月28日—1965年3月9日[1]) ,家名朝選,名壽輝,字澤民,後更名為澤民,男,江西省饒州玉山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中將,曾任連、營、團、旅、師、軍長、行政督察專員、司令、指揮官、陸大教育長、代校長、院長、參政員、國大代表,立法委員等職。王澤民自始即立志執戈衛國,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國民革命,後追隨白崇禧將軍、何應欽將軍及蔣委員長完成北伐、東征、抗日。任職至陸軍中將及立法院國防委員會召集委員,是中國近代桂系傑出將領及軍事政治學家。

事实速览 王澤民, 个人资料 ...

生平

王澤民早年即入江西“陸軍小學堂”第二期習武,因成績屢列前茅,升入南京“陸軍第四中學”第二期,1911年(民國元年)8月入“陸軍軍官軍校“第一期工兵科,1914年10月27日,“保定軍校”第一期畢業典禮。段祺瑞親臨保定軍校參加,並親向每名畢業生頒發畢業證書。1917年入北京 “陸軍大學”第五期深造。同學中有門秉岳、晏道剛、晏勳甫馮軼裴榮臻魏益三萬耀煌熊世輝等,多為保定軍校第一期同學。1919年12月自陸軍大學畢業,成績優異,蒙孫中山大總統給予名譽獎品。

1922年任“陸軍第九師”工兵第九營管長。1926年北伐,王澤民追隨白崇禧將軍,被任為“國民革命軍東路軍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白崇禧)少將參議,1927年東路軍旋改為第2路軍。王澤民嗣任“國民革命軍第2路軍總指揮部”(總指揮白崇禧)中將參謀長及“第六軍”第十九師兼“第十八軍”(軍長 楊杰)第五十三師長。1928年任“國民革命軍第2,3路軍暨第四集團軍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白崇禧)參謀長,任內手擬“國民革命軍東征總計畫”及“國民革命軍第2期北伐總計畫”。並親自指揮東路軍進攻浙滬,並隨軍沿平漢路北伐蘇、皖、魯等省,參加龍遊之役、江浙之役、魯南之役、徐州之役、龍潭之役、平津之役、唐山之役及灤河之役等重要戰役,均能克敵制勝,進駐要點,協助指揮進軍滬杭,攻進保定,奠定北京,冀東及山海關等處,對消滅軍閥主力,運籌策劃,貢獻頗多。尤不顧個人生命安全,單槍匹馬親自進入敵營,以改編番號召降敵軍五萬餘人,未損一兵一卒,而結束了北伐最後一次大戰,奠定大局。北伐所以能勢如破竹,順利完成,王澤民有其不可磨滅之功勞也。

北伐完成,各軍縮編,王澤民先後出任“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總指揮部”(總司令李宗仁)參謀長及原“第三十軍”(軍長魏益三)縮編為“第四集團軍第十一師”之師長。1929年1月“第十一師”改中央蕃號為“陸軍第五十四師”仍任師長,參加贛東抗日之役。3月,桂系謀變,蔣介石啟用唐生智掌握“第四集團軍”。白崇禧出走,王澤民亦隨之去職,1930年改任“南昌行營黨委會”考核處長暨“第九區分會”委員長。“陸軍五十四師”師長又由魏益三接任。

1932年重新任命王澤民出任“陸軍大學”(校長楊杰)教育長,1934年出任代理校長(校長黃慕松)及增設之“兵學研究院”院長。增設兵學研究院的目的在於研究高級兵學及國防計畫,以造就國防人材和兵學教官。期間王澤民親率學員遍歷山東半島、北平、張家口、大同一帶,作參謀旅行演習,使學員獲優良之作戰學識與經驗,培植軍事將領對應付侵略戰爭,奠定對日抗戰戰術思想的統一貢獻極大。

抗日啟始,王澤民先擔任“第一戰區”平漢線警戒,曾參與石家莊至彰河北各戰役、徐州戰役、武漢周邊廣濟稀水之役、長沙三次會戰、桂南之役及昆侖關會戰等,戰功彪炳,經歷豐碩,獲頒北伐誓師十周年紀念勳章、忠勤、勝利等勳章。抗日期間,王澤民於1935-1937年前後出任“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高參兼赴河南省(主席劉崢)安陽任“河南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及“第七區”“第十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1937年出任鄭州“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司令長官程潛)中將主任,1938年出任“第一戰區戰地暨開封警備司令部”司令、“第五戰區長官部”(司令長官李宗仁)暨“軍委會桂林行營”總參議,輔佐行營主任白崇禧及其所轄第九戰區的三次長沙會戰。1938-1943年間王澤民又出任“桂林警備司令”參戰桂南之役,尤其是對昆侖關之敵的正面反攻,在20多天的攻堅作戰中,給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以殲滅性打擊,最終攻克日軍堅固設防、頑強據守的昆侖關陣地,為1939年各戰區多輪攻勢中戰果最大的勝利。1938年11月,李克農率武漢八路軍辦事處的部分人員抵達桂林,正式成立了“八路軍辦事處”。白崇禧受周恩來之托,亦面囑王澤民要對“八路軍辦事處”的安全予以保護,在廣西一度出現了國共合作的好局面,共同推動全國的抗日戰爭。

1943年3月南京政府將“中國陸軍總司令部”所轄部隊改編為第一至第四方面軍及昆明防守司令部,王澤民受命出任“昆明防守司令部”(司令杜聿明)副司令兼“第五集團軍”(總司令杜聿明)參謀長,並兼“南昌行營”暨“戰區黨政委員會”委員與考核處長、“江西黨政分會”委員長等職,負責指導敵佔區的遊擊戰爭。

1945年抗戰勝利,王澤民退為備役。當選第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6年當選制憲國大代表,1948年當選“行憲後第一屆立法委員”。1950年隨蔣介石遷台,迭任“立法院國防委員會”召集委員,[2]後任制憲國民大會代表國民參政會參政及第一屆立法院立法委員[3]積極提倡精兵主義,建議擴大後備動員力量,提案將“兵工學校”升格為“中正理工學院”,建樹頗多。

王澤民於1965年3月9日病逝臺北,享年81歲,國、黨旗覆棺,安葬於臺北陽明山第一公墓。同年9月13日,蔣介石總統明令褒揚。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