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珍·古道尔

英國動物學家、靈長類動物行為學家與人類學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珍·古道尔
Remove ads

瓦莱丽·珍·莫里斯·古道尔女爵士,DBE(英語:Dame Valerie Jane Morris Goodall/ˈɡʊdɔːl/;1934年4月3日—2025年10月1日)是英國灵长类学家和人類學家,被視为灵长类动物行为学的先驱,以在坦尚尼亞貢貝溪國家公園對野生黑猩猩的社會與家庭行為進行长期观察研究而闻名[3][4]

事实速览 珍·古道尔女爵士Dame Jane Goodall DBE, 出生 ...
事实速览 「Jane Goodall」的各地常用名稱, 中国大陸 ...

1960年起,古道尔在路易斯·利基的资助下对貢貝溪國家公園的黑猩猩展开开创性的研究,她证实黑猩猩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合作狩猎,并表现出曾被认为人类所独有的复杂情感和社会结构,改变了人类对黑猩猩等其他动物的观念。其于1977年创立了珍·古德研究所英语Jane Goodall Institute,并于1991年发起根与芽全球项目,长期致力于自然保护动物福利环境教育事业。[5][6]

古道尔于1995年獲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頒授英帝國女爵級司令勳章(DBE),成為女爵士。其於2002年成为聯合國和平使者,亦是世界未來理事會英语World_Future_Council榮譽成員和非人類權利計劃英语Nonhuman Rights Project董事會成員,并获得京都奖邓普顿奖总统自由勋章等荣誉。

Remove ads

生平

早年生活

瓦萊麗·珍·莫里斯-古道爾(Valerie Jane Morris-Goodall)於1934年4月出生在倫敦漢普斯特德[7][8]。父親莫蒂默·赫伯特·莫里斯-古道尔德语Mortimer Morris-Goodall(1907年—2001年)是一位商人,母親瑪格麗特·默萬威·約瑟夫(Margaret Myfanwe Joseph,1906年—2000年)[9]則是一名來自彭布羅克郡米爾福德港的小說家,筆名范妮·莫里斯-古道爾(Vanne Morris-Goodall)。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全家後來搬到伯恩茅斯[10],古道爾在普爾附近的普爾阿普蘭茲學校英语Uplands School就讀。

父親曾送給她一隻名叫「Jubilee」的玩具黑猩猩,作為泰迪熊的替代禮物。古道爾回憶說,這份禮物激發了她對動物的熱愛。她也提到,當時母親的朋友們覺得這個玩具會嚇到她,甚至讓她做惡夢。不過「Jubilee」後來一直被她擺放在倫敦的梳妝台上。[11][12]

成年後,盲人魔術師蓋瑞·霍恩(Gary Haun)又送給她一隻毛絨猴子,她將其取名為「H先生」。H先生陪伴她長達28年,並隨她走過64個國家。[13]

Remove ads

非洲之行和博士學位

1957年,她前往肯亞高地的一位朋友農場。[14]其後,她找到一份秘書工作,並在朋友建議下致電考古學家路易斯·利基[15]原本僅是想與他談論動物。利基認為,研究現存類人猿能為早期人科行為提供線索。[16]當時他正尋找研究黑猩猩的人選,但計畫尚未公開。利基先邀請古道尔擔任秘書,隨後與合作者及其妻子、英國古人類學家英语paleoanthropologist瑪麗·利基達成共識,才派她前往坦干依喀(今屬坦尚尼亞)的奧杜威峽谷,詳細介紹計畫內容。[17][10]

Thumb
古道爾和玩偶「H先生」,摄于2022年
古德在與西尔弗·唐纳德·卡梅伦英语Silver Donald Cameron對談,討論她的研究工作。

1958年,利基資助她赴倫敦深造,分別隨奧斯曼·希爾英语William Charles Osman Hill學習靈長類行為,並向約翰·內皮爾英语John Napier學習靈長類解剖學。[18]在籌得研究經費後,1960年7月14日,古道尔抵達貢貝溪國家公園,成為後來所稱「靈長類女中三傑」中的第一人。[19]出於安全考量,她的母親同行,這也是首席護林員大衛·安斯蒂(David Anstey)的要求。[14]古道尔視母親為自己投身靈長類學的重要支持者,因為當時這幾乎仍是男性主導的領域。她曾回憶,1950年代末期女性尚未被廣泛接納為研究人員。[20]截至2019年,靈長類研究領域已接近性別平衡,部分歸功於古道尔的開創性貢獻及她對年輕女性的鼓勵。[21]

1962年,利基再度籌款,送尚無學位的古道尔前往劍橋大學深造。[17]她成為劍橋大學第八位獲准未經學士學位直接攻讀博士的人。[7][22][23]她入讀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1964年獲得自然科學學士學位,並於同年進入新成立的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攻讀動物行為學博士。[24][1][14][25][26]她的博士論文於1966年完成,由動物學家羅伯特·海因德英语Robert Hinde指導,題為《野生黑猩猩的行為》(Behaviour of free-living chimpanzees),[1]內容記錄了她在貢貝保護區前五年的研究成果。[7][25]

总结
视角

黑猩猩研究工作

Thumb
位於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的珍·古德與白鬍子大衛雕像

1960年起,古德在坦尚尼亞貢貝溪國家公園展開對黑猩猩社會與家庭生活的長期觀察,最初研究的對象是卡薩凱拉黑猩猩群體英语Kasakela chimpanzee community[27][28] 這個群體雖屬野生,但已部分習慣人類存在,並成為古德至今持續研究的核心對象,構成了動物在自然棲息地中最長期的連續研究之一。[29][30][31] 由於這項研究的持續與深度,卡薩凱拉群體在靈長類學中具有重要地位,並多次出現在書籍與紀錄片中。

與當時大多數靈長類學者不同,古德為黑猩猩取了名字,而不是單純以編號標記。[32] 當時學界普遍認為,僅使用編號能避免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產生情感依附,從而影響觀察的客觀性[33][34] 但古德主張,黑猩猩同樣是獨立的生命個體,理應擁有屬於自己的名字。[10]

古德則依循母系血緣命名:幼崽通常與母親名字的首字母相同。卡薩凱拉群體中數個家族因此受到特別關注。其中,F家族孕育過五位首領雄性英语alpha male,族母佛羅(Flo)更在群體逐漸接受古德觀察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G家族亦出現過首領雄性,並多次出現罕見的黑猩猩雙胞胎。其他知名家族還包括T家族與S家族,其中S家族同樣曾出現首領雄性。

透過長期觀察,古德提出了顛覆當時主流的見解:「並非只有人類才具備個性、能進行理性思考,並擁有喜悅與悲傷等情感」。[28] 她記錄到黑猩猩會擁抱、親吻、輕拍背部,甚至互相搔癢等,這些原本被視為「人類專屬」的行為。[28] 她認為這些互動顯示黑猩猩能建立「緊密、支持與親密的關係」,並能維繫一生,長達50年以上。[28]

她最具代表性的發現之一發生於1960年11月4日。當天,古德觀察到一隻她命名為「白鬍子大衛」(David Greybeard)的黑猩猩,使用草莖從白蟻丘中取食。隨後,她又記錄到白鬍子大衛與另一隻名為「歌利亞」(Goliath)的黑猩猩,會將樹枝去葉後製作成工具,用以捕捉白蟻。這是首次有確切紀錄顯示非人類動物具備製造並使用工具的能力,而製造工具此前一直被視為人類獨有的行為。[35][36][27][37] 這一發現促使路易斯·利基評論道:「我們必須重新定義人類,重新定義工具,或者承認黑猩猩是人類!」[10][37][38] 除了工具使用的行為,古德還記錄到黑猩猩展現出近似儀式的舉動。例如,在下雨時,雄性黑猩猩會進行「雨之舞」,牠們奔跑、呼喊、拍打地面與樹木,甚至拖曳樹枝,展現出一種帶有儀式感的行為模式。[39][40]

古德還曾回憶,有一次她坐在白鬍子大衛身旁,緩緩遞上一顆棕櫚樹果實。起初,牠將頭轉向一旁,但當她再次伸手時,白鬍子大衛回過頭來直視著她,並用手揮掉果實,同時輕捏了她的手指——這是一種黑猩猩之間彼此認可的方式。白鬍子大衛是第一隻接納她的黑猩猩,也因此成為她深入觀察族群生活的關鍵。[10]

1970年代初期,卡薩凱拉群體與鄰近的卡哈馬群體爆發長期衝突,最終導致後者被徹底消滅。[41][42] 歷史學家伊恩·莫里斯英语Ian Morris (historian)貢貝黑猩猩戰爭視為首次科學記錄到非人靈長類「有意尋找、攻擊並殺死」的行為,並稱之為「首個非人靈長類持續性『戰爭』案例」。[41][43]

古德在此期間進一步揭示黑猩猩社群中的攻擊性與暴力。她記錄到部分雌性會蓄意殺死他人的幼崽以維持地位,[28] 甚至發生過同類相食[37] 她坦言:

在研究的前十年裡,我曾相信……貢貝的黑猩猩大體上比人類要友善一些。……然而,突然之間我們發現黑猩猩也可能是殘酷的——牠們和我們一樣,天性中也存在著黑暗的一面。[37][10]

她在1990年出版的《窗中世界:我與貢貝黑猩猩三十年》(Through a Window: My Thirty Years with the Chimpanzees of Gombe)中,詳細記錄了1974年至1978年間的貢貝黑猩猩戰爭。這些發現徹底改變了學界對黑猩猩行為的認識,並進一步揭示人類與黑猩猩在社會行為上的高度相似性。[44]

此外,她還觀察到黑猩猩具有組織化的狩獵行為,會合力捕捉並食用較小的靈長類。[28]古德曾記錄一群黑猩猩合力圍困一隻疣猴,封鎖牠的退路後再由個體撲上捕殺,其餘則分食屍體,並透過乞食分享。[45]在貢貝,黑猩猩每年大約會獵殺並食用三分之一的疣猴族群。[28] 這一系列觀察徹底改變了人類對黑猩猩飲食與行為的既有認知。[46]

Remove ads

珍·古德研究所和黑猩猩庇护所

1977年,古德創立了珍·古德研究所英语Jane Goodall Institute(JGI),該機構長期支持貢貝溪國家公園的研究,並逐漸成為保護黑猩猩及其棲息地的領導機構。JGI在全球設有十九個辦事處,以社區為核心的保育運動與發展計劃廣為人知,特別是在非洲。1991年,她與16位當地青少年在坦尚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後院會面時,共同創立了全球青年計劃「根與芽」,這些年輕人熱切希望討論他們親身經歷並深感憂慮的一系列問題。到2010年,該組織已在超過100個國家設立逾一萬個小組。[47][48]1992年,古德於剛果共和國創立欽普昂加黑猩猩庇護所英语Tchimpounga Sanctuary,照顧因叢林肉類貿易而成為孤兒的黑猩猩。該庇護所分布於三個島嶼,收容超過一百隻黑猩猩。[49]1994年,古德創立「坦干伊喀湖集水區造林與教育計劃英语Lake Tanganyika Catchment Reforestation and Education」(簡稱TACARE或“Take Care”)試點項目,旨在透過重建貢貝溪國家公園周邊山丘的森林以保護黑猩猩棲息地,同時教育鄰近社區可持續發展與農業技能。[50]TACARE亦支持年輕女性,提供生殖健康教育及大學獎學金。[51]

1990年代中期,古德家中在达累斯萨拉姆積累了大量手寫筆記、照片與數據,珍·古德研究所在明尼蘇達大學成立「靈長類研究中心」,用以保存、整理這些資料。截至2011年,古德的原始檔案已全部存放於此,並完成數位化、分析及建立線上資料庫。[52]2011年3月17日,杜克大學發言人卡爾·貝茨(Karl Bates)宣布,這些檔案將移至杜克大學,由該校演化人類學系主任安妮·E·普西(Anne E. Pusey)負責管理。普西曾在明尼蘇達負責這些檔案,並與古德於坦尚尼亞合作,她已在杜克任職一年。[53]2018年與2020年,古德與好友兼CEO麥可·卡馬拉塔英语Michael Cammarata合作,分別與Schmidt's Naturals英语Schmidt's NaturalsNeptune Wellness Solutions英语Neptune Wellness Solutions推出兩系列天然產品,每筆銷售額的5%均捐贈予珍·古德研究所。[54][55][56]

截至2004年,古德幾乎將所有時間投入於黑猩猩與環境倡議,每年旅行近300天。[57][58]

古德同時擔任美國佛羅里達州皮爾斯堡的「拯救黑猩猩庇護所英语Save the Chimps」顧問委員會成員,該機構是非洲以外全球最大的黑猩猩庇護所。[59]古德亦是「地下網絡保護協會英语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Underground Networks」(SPUN)的顧問委員會成員。

Thumb
古道尔於2007年TED全球會議英语TEDGlobal
Thumb
2009年,古道尔與匈牙利「根與芽」成員
Thumb
2009年,古道尔與路·佩羅蒂(Lou Perrotti),他曾為古德的著作《希望在人與自然之間》(Hope for Animals and Their World)作出貢獻
Thumb
古道尔與國際頭骨公司英语Skulls Unlimited International的阿莉森·里德(Allyson Reed),攝於2009年9月美國動物園與水族館協會英语Association of Zoos and Aquariums年會
Remove ads

動物與環境保護事業

古道尔將研究重心的轉變歸因於1986年在芝加哥科學院英语Chicago Academy of Sciences舉辦的《理解黑猩猩》(Understanding Chimpanzees)會議。這場會議使她的關注點,從單純觀察黑猩猩,拓展到人類與動物保育之間更廣泛而深刻的議題。[60] 她曾出任「動物保護倡議英语Advocates for Animals」組織主席。該組織總部位於蘇格蘭愛丁堡,致力於反對在醫學研究、動物園、畜牧業及體育活動中使用動物。[61][62][63]

她同時是公開的環境倡議者,經常談論氣候變遷對黑猩猩等瀕危物種的衝擊。古道尔及其基金會與NASA合作,利用陸地衛星計畫影像,協助西非地區的村民減少破壞行為並保護環境,以緩解森林砍伐對黑猩猩和當地社區的威脅。[64] 為確保行為學研究中的動物能獲得安全且合乎倫理的對待,她與馬克·貝科夫英语Marc Bekoff教授於2000年共同創立「行為學家為動物倫理對待而奮鬥組織」(Ethologists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65]

2008年,古道尔在聖地牙哥大學的瓊·B·克羅克和平與正義研究所發表題為〈Reason for Hope〉的演講,[66] 同年,她呼籲歐洲聯盟禁止在醫學研究中使用動物,並要求投入更多資金支持替代性研究方法。[67] 她稱讚愛丁堡動物園新建的靈長類動物館是「極佳的設施」,並表示那裡的猴子「可能比生活在布東戈森林英语Budongo Forest(每六隻就有一隻被金屬陷阱捕獲),或像剛果共和國等猩猩、猴子與大猩猩遭商業獵殺的地區,更加安全」。[68] 她的立場因此與部分反對圈養動物的「動物保護倡議」組織產生分歧。[69] 同年6月,她辭去了自1998年起擔任的該組織主席職務,理由是行程繁忙,她解釋:「我真的沒有時間給他們。」[70] 古道尔也是人口問題慈善機構Population Matters的贊助人,[71] 並於2017年起擔任迪士尼自然的大使。[72]

2010年,古道尔透過珍·古道尔研究所與多個組織(包括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美國人道主義協會英语Humane Society of the United States)組成聯盟,並提交請願書,要求將所有黑猩猩(包括圈養個體)列為瀕危物種[73] 2015年,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宣布接受該建議,將所有黑猩猩列為瀕危動物。[74] 2011年,她成為澳洲動物保護團體Voiceless的贊助人,並指出:「數十年來我一直關注工廠化畜牧業,一方面因其對環境造成巨大破壞,另一方面是對數以百萬計有感知生物持續造成殘酷對待。」[75]

2012年,她在DO學校英语The DO School(前身為D&F學院)發起的「Engage in Conservation Challenge」中擔任挑戰者,[76] 並與新興社會企業家合作舉辦工作坊,提升年輕人對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參與度,並解決全球對該議題認知不足的問題。[77] 2014年,她致信法國航空高層,批評該公司持續運送猴子至實驗室,稱此做法對猴子「殘酷且創傷性」。同年,她也寫信給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批評其針對幼猴的母嬰分離實驗。[78][79]

2015年英國大選前夕,她支持英格兰和威尔士绿党候選人卡羅琳·盧卡斯[80] 她也是獵狐的批評者,並於2015年聯署公開信,反對保守黨首相戴维·卡梅伦修改2004年狩獵法英语Hunting Act 2004的計劃。[81]

2019年8月,古道尔因其對科學的貢獻,在曼哈頓中城設立的青銅雕像揭幕,與其他九位傑出女性共同獲表彰,這是「平等雕像計劃英语Statues for Equality」的一部分。[82] 2020年,她呼籲將生態滅絕(大規模破壞或毀滅自然)列為國際罪行,並表示:「生態滅絕罪的概念早已刻不容緩,它能改變人們看待並應對當前環境危機的方式。」[83][84][85] 同年,她也承諾種植500萬棵樹,響應世界經濟論壇發起的「一兆棵樹計劃」。[86] 2021年,她與逾140位科學家共同呼籲欧洲联盟委员会全面廢除農場動物的籠養制度。[87]2020年,古道尔認為導致冠狀病毒疫情主要肇因之一,是因為人類不重視自然與不尊重野生動物。[88][89]

2021年,古道尔加入「重寫滅絕英语Rewriting Extinction」慈善行動,透過漫畫推廣對抗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危機。她同時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漫畫書:拯救世界的故事英语The Most Important Comic Book on Earth: Stories to Save the World》的撰稿人之一,[90] 該書由多林金德斯利於2021年10月28日出版。[91]

Remove ads

逝世

古道尔於202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因自然原因在睡夢中逝世[92],享耆壽91歲。她的研究所於2025年10月1日透過社群媒體宣布訃告。逝世前,她正在美國進行巡迴演講。[93][94][95]

Thumb
古道尔,摄于2025年6月

個人生活

古道尔結過兩次婚。1964年3月28日,她在倫敦的切爾西老教堂與荷蘭貴族、野生動物攝影師胡戈·范拉維克英语Hugo van Lawick男爵結婚,婚後被稱為「珍·范拉維克-古道尔男爵夫人」。[96] 兩人於1967年育有一子,但在1974年離婚。1975年,她與坦尚尼亞國會議員、同國國家公園署署長德里克·布賴森(Derek Bryceson)再婚,布賴森於1980年10月因癌症去世。[97] 由於其政府職位,布賴森能保障古道尔在貢貝的研究計畫,並實行遊客禁令。[97]

古道尔曾表示狗是她最喜愛的動物。[98] 此外,她患有臉盲症,因此難以辨認熟悉的臉孔。[99]

觀點

宗教信仰

古道尔自幼在基督新教公理宗家庭中成長。年輕時,她曾修習夜間課程研讀神智學。家人偶爾會去教堂,而在她的青少年時期,因新牧師崔佛·戴維斯(Trevor Davies)的到來,她開始更積極參與教會活動。古道尔回憶道:「他非常聰明,講道既有力量又發人深省……我能聽他講上好幾個小時……我瘋狂地愛上了他……突然之間,再也沒有人需要鼓勵我去教堂。事實上,對我來說聚會永遠不夠多。」對於日後發現許多科學同僚是無神論者或不可知論者,她曾寫道:「幸運的是,當我進入劍橋時,我已經27歲,信仰已經成熟,因此未受這些觀點影響。」[100]

在她1999年的著作《希望的理由:一段心靈之旅》(Reason for Hope: A Spiritual Journey)中,古道尔提到自己1977年在巴黎聖母院的經歷,她寫道:「我無法相信這純粹是偶然的結果,我必須承認這是反偶然。因此,我必須相信宇宙中存在一種引導的力量——換句話說,我必須相信上帝。」[101] 2010年9月,她在一次訪談中被問到是否相信上帝時回答:「我不知道上帝是誰或什麼。但我相信某種偉大的精神力量。我特別在大自然中能感受到。那是比我或任何人都更偉大的東西。我感覺得到,對我來說這已足夠了。」[102] 同年接受《衛報》訪問時,當被問到是否仍自認為基督徒,她表示:「我想是的;我是以基督徒的身份長大的。」並補充說,她不認為進化論與信仰上帝之間存在矛盾。[103]

她在2017年為《宇宙的智慧》(The Intelligence of the Cosmos)撰寫的前言中引用鄂文·拉胥羅的思想,寫道:「我們必須接受這樣的觀點:在進化過程中存在一種智慧,那就是宇宙與地球上的生命,受到一個未知且不可知的造物主、一個至高存在、一個偉大的精神力量所啟發並引導。」[104]

Remove ads

大腳怪

古道尔對尚未被科學確認的靈長類持開放態度,包括神秘生物大腳怪野人。她在多場訪談與討論中探及這一議題。[105][106][107]

2012年,《哈芬登郵報》詢問她相關看法時,古道尔回答:「我對此著迷,並且真心希望牠們存在。」她又補充:「當然,奇怪的是,至今沒有任何真正的皮毛標本,但我讀過所有相關的記載。」[108]

素食主義

道尔長期為素食主義者,並基於倫理、環境及健康因素提倡此種飲食方式。在《農場動物的內心世界》(The Inner World of Farm Animals,2009年)中,她寫道:「農場動物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具覺知與智慧。雖然牠們被馴化為人類的役僕,但本質上仍是獨立的生命個體,因此值得我們尊重與幫助。如果我們選擇沉默,那麼誰來替牠們發聲?」[109] 她亦指出:「數以千計自稱『愛動物』的人,卻每天坐下來享用那些幾乎未被給予任何尊重或善待的生命,只為了換取更多肉食。」[110] 2021年,古道尔轉為純素主義者,並出版食譜《少吃肉》(Eat Meat Less)。[111]

榮譽

Thumb
2006年,古道尔在美國瑪莎葡萄園島講授濕地知識。

古道尔因在環境保護、人道主義及其他多方面的成就而獲得眾多榮譽。1995年,她於新年授勳名單中獲頒大英帝國勳章司令勳位(CBE),以表彰其在動物學領域的貢獻。[112] 2003年,她在生日授勳名單中進一步晉升為大英帝國女爵士司令勳章(DBE),表彰其在環境與自然保育方面的努力。[113] 封爵儀式於2004年在白金漢宮舉行。

2002年4月,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任命她為聯合國和平使者。她獲得的其他重要榮譽包括:泰勒環境成就獎、法國榮譽軍團勳章、坦尚尼亞勳章、日本京都獎富蘭克林獎(生命科學類)甘地和平奖以及西班牙的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此外,她亦曾擔任《BBC野生動物雜誌英语BBC Wildlife》的顧問委員會成員,並支持Population Matters(前稱「最佳人口信託」)的活動。

古道尔還獲得來自世界各地地方政府、學術機構、學校及慈善團體的致敬與榮譽。華特迪士尼公司亦於迪士尼動物王國主題樂園的「生命之樹」設立銘牌向她致敬,並雕刻了她與白鬍子大衛的形象。[114] 她同時是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美國哲學會的院士。[115][116]

2010年,戴夫·馬修斯英语Dave Matthews提姆·雷諾茲英语Tim_Reynolds華盛頓特區DAR憲法廳舉辦慈善音樂會,紀念「剛比50:全球慶祝古道尔開創性的黑猩猩研究及對未來的啟發願景」。[117] 2019年,《時代雜誌》將她列入「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人」名單。[118] 2021年,她獲頒邓普顿奖[119] 同年12月31日,古道尔擔任BBC廣播四台節目《今日秀》的客座編輯,並邀請法蘭西斯·柯林斯主持《今日心靈省思英语Thought for the Day》。[120][121][122]

2022年,她因長期研究野生黑猩猩的社會與家庭互動而獲頒史蒂芬·霍金科學傳播獎章英语Stephen Hawking Medal for Science Communication[123] 2023年4月,古道尔於海牙獲頒奧蘭治-拿騷勳章軍官勳位。[124][125]

2024年10月,她在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發表「歷史性演說」,[126] 強調保育的重要性,並呼籲青年與社區共同保護與尊重自然世界。2025年1月,時任美國總統喬·拜登授予她總統自由勳章[127]

爭議

餵食站爭議

多數研究方法旨在避免觀察者干擾。然而,一些學者認為古道尔在貢貝透過餵食站吸引黑猩猩的做法,可能改變了牠們的覓食模式與社會關係。這一觀點是瑪格麗特·鮑爾於1991年著作的核心論點。[128] 有人提出,群體間更高的攻擊性與衝突可能源於飼餵行為,並導致古道尔所記錄的黑猩猩「戰爭」。由於她在早期多年觀察中未見此現象,部分學者認為她的研究結果可能受到飼餵影響而偏差。[129]

古道尔承認飼餵確實加劇了衝突的「強度」,但她堅持其並未改變衝突的「本質」。她認為,飼餵是確保研究得以進行的必要手段。南加州大學珍·古道尔研究所的克雷格·B·史丹佛英语Craig Stanford亦指出,不使用人工飼餵的研究者,往往難以觀察黑猩猩的社會行為,特別是群體間的衝突。[130]

相較之下,克麗凱特·桑茲英语Crickette Sanz刚果共和国古阿盧戈三角區英语Goualougo Triangle克里斯托夫·伯施英语Christophe Boesch象牙海岸塔伊国家公园的研究,並未發現貢貝所觀察到的高攻擊性。[131] 不過,部分靈長類學家認為這些研究仍有局限。吉姆·穆爾(Jim Moore)便批評鮑爾的觀點,[132] 並指出,即便在沒有飼餵的群體中,也同樣觀察到類似的攻擊行為。[133] 2017年11月,她接受《好萊塢報導》訪問時坦言,若是今日,她不會再使用飼餵站,因為「當時完全沒有意識到黑猩猩可能會感染人類的傳染病」。[134]

抄袭风波

2013年,古道尔與蓋爾·哈德森(Gail Hudson)合著《希望的種子》,探討樹木與植物在世界中的重要性。[135] 但在3月22日,樺榭圖書集團英语Hachette Book Group宣布暫緩出版,原因是書中部分內容涉嫌抄襲。[136]

華盛頓郵報》評論者指出,書中有段落未標明來源,抄自有機茶、菸草網站,以及「業餘占星網站」,甚至包含維基百科的內容。[137] 對此,古道尔公開致歉,表示:「讓正確的來源獲得致謝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我將與團隊努力修正所有問題,確保本書在出版時符合最高標準,並將焦點回歸其所要傳達的核心訊息。」[138][139]

該書於2014年4月1日經審訂並新增57頁註解後重新出版。[140] 之後,她將這場爭議歸因於「混亂的筆記方式」,並在指控後全面修訂了書籍。[141]

流行文化

蓋瑞·拉森漫畫事件

漫畫家蓋瑞·拉森英语Gary Larson的《遠方世界英语The Far Side》中,有一幅漫畫描繪兩隻黑猩猩在互相清理毛髮。其中一隻發現對方面上有一根金色的人類頭髮,便問道:「是不是又和那個珍·古道尔做了一些『研究』?」[142] 當時古道尔仍在非洲進行研究。珍·古道尔研究所對此表示強烈不滿,認為漫畫低俗,並要求律師向拉森及其發行公司發函,將該作品形容為「暴行」。然而,古道尔本人返國後親眼看到這幅漫畫,卻坦言覺得相當有趣。[143]

此後,該漫畫所推出的T恤銷售利潤皆捐贈予珍·古道尔研究所。古道尔也為《The Far Side Gallery 5》撰寫序言,談及她對這場爭議的看法,並在《遠方世界》漫畫全集中,將研究所當年的抗議信附於該漫畫旁。[144] 她讚賞拉森的創意,認為他巧妙地透過人類與動物行為的對照帶來幽默效果。1988年,拉森曾造訪古道尔於坦尚尼亞的研究基地,卻意外遭到一隻名為「弗洛多」的黑猩猩攻擊。[143][142]

樂高

2022年3月3日,為慶祝全國婦女歷史月国际妇女节樂高集團發行編號40530的套裝《珍·古道尔致敬》,內含一個珍·古道尔樂高小人偶英语minifigure與三隻黑猩猩,並呈現非洲森林場景。[145]

音樂

美國歌手史蒂薇·妮克絲在1990年創作了歌曲〈Jane〉,以此讚頌珍·古道尔的生平與研究成果。該曲為妮克絲1994年專輯《Street Angel》的最後一首歌曲。[146][147]

玩具娃娃

2022年,美泰兒公司推出了芭比娃娃主題的珍·古德爾娃娃,該娃娃採用再生塑膠製成,並穿著野外服裝,配有雙筒望遠鏡和筆記本。[148]

著作

書籍

參考來源:[149][150][151]

  • 1969年:《My Friends the Wild Chimpanzees》,華盛頓特區:國家地理學會
  • 1971年:《Innocent Killers》,與H. van Lawick合著。波士頓:霍頓-米夫林-哈考特出版社英语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倫敦:哈珀柯林斯
  • 1971年:《In the Shadow of Man》,波士頓:Houghton Mifflin;倫敦:Collins。已被翻譯成48種語言。
  • 1986年:《The Chimpanzees of Gombe: Patterns of Behavior》,波士頓:哈佛大學出版社。另有日文及俄文版本。1986年獲R.R. Hawkins Award及美國野生動物協會「傑出野生動物生態與管理出版獎」。
  • 1990年:《Through a Window: 30 Years Observing the Gombe Chimpanzees》,倫敦:韋登菲爾德與尼科爾森出版社英语Weidenfeld & Nicolson;波士頓:Houghton Mifflin。已被翻譯成超過15種語言。1991年由企鵝圖書出版英國版,並獲美國圖書館協會評為「1991年九大非小說類傑出書籍」。
  • 1991年:《Visions of Caliban》,與Dale Peterson合著。波士頓:Houghton Mifflin。入選紐約時報1993年「傑出書籍」,並獲圖書館期刊英语Library Journal評為1993年「最佳科學技術類書籍」。
  • 1999年:《Brutal Kinship》,與迈克尔·尼科尔斯英语Michael Nichols合著。紐約:阿珀彻基金會英语Aperture Foundation
  • 1999年:《Reason for Hope: A Spiritual Journey》,與Phillip Berman合著。紐約:大中央出版社英语Warner Books, Inc.。已被翻譯成日文與葡萄牙文。
  • 2000年:《40 Years at Gombe》,紐約:阿布拉姆斯出版社英语Stewart, Tabori, and Chang
  • 2000年:《Africa in My Blood》,編者Dale Peterson。紐約: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 2001年:《Beyond Innocence: An Autobiography in Letters, the Later Years》,編者Dale Peterson。紐約:Houghton Mifflin Company。ISBN 0-618-12520-5
  • 2002年:《The Ten Trusts: What We Must Do to Care for the Animals We Love》,與馬克·貝科夫英语Marc Bekoff合著。舊金山:哈珀聖法蘭西斯科出版社英语Harper San Francisco
  • 2005年:《Harvest for Hope: A Guide to Mindful Eating》,紐約:Warner Books, Inc.。ISBN 0-446-53362-9
  • 2009年:《Hope for Animals and Their World: How Endangered Species Are Being Rescued from the Brink》,紐約:Grand Central Publishing。*ISBN 0-446-58177-1
  • 2013年:《Seeds of Hope: Wisdom and Wonder from the World of Plants》,與Gail Hudson合著。Grand Central Publishing。ISBN 1-4555-1322-9
  • 2021年:《The Book of Hope》,與Douglas Abrams及Gail Hudson合著。維京出版社[152]

童書

來源:[153]

  • 1972年:《Grub: The Bush Baby》,與H. van Lawick合著。波士頓:Houghton Mifflin。
  • 1988年:《My Life with the Chimpanzees》,紐約:拜倫·普里斯視覺出版公司英语Byron Preiss Visual Publications, Inc。已譯為法文、日文與中文,1989年獲Parenting's Reading-Magic Award「傑出兒童書籍」。
  • 1989年:《The Chimpanzee Family Book》,薩克森維爾:Picture Book Studio;慕尼黑:Neugebauer Press;倫敦:Picture Book Studio。已譯為超過15種語言,包括日文斯瓦希里语。1989年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最佳兒童書籍獎」,1990年獲奧地利「最佳兒童書籍國家獎」。
  • 1989年:《Jane Goodall's Animal World: Chimps》,紐約:麥克米倫出版公司
  • 1989年:《Animal Family Series: Chimpanzee Family; Lion Family; Elephant Family; Zebra Family; Giraffe Family; Baboon Family; Hyena Family; Wildebeest Family》,多倫多:Madison Marketing Ltd。
  • 1994年:《With Love》,紐約/倫敦:North-South Books。已譯為德文、法文、意大利文與日文。
  • 1999年:《Dr. White》,插畫:Julie Litty。紐約:North-South Books。
  • 2000年:《The Eagle & the Wren》,插畫:亞歷山大·賴希施泰因英语Alexander Reichstein。紐約:North-South Books。
  • 2001年:《Chimpanzees I Love: Saving Their World and Ours》,紐約:學樂出版社英语Scholastic Press
  • 2002年:(前言)《"Slowly, Slowly, Slowly," Said the Sloth》,作者:艾瑞·卡爾,紐約:菲羅梅爾圖書公司英语Philomel Books
  • 2004年:《Rickie and Henri: A True Story》,與Alan Marks合著。紐約:企鵝集團英语Penguin Young Readers Group

電影

珍·古德是40多部紀錄片與專題節目的主角。[154]

  • 1965年:《Miss Goodall and the Wild Chimpanzees》,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製作。
  • 1973年:《Jane Goodall and the World of Animal Behavior: The Wild Dogs of Africa》,與Hugo van Lawick合作。
  • 1975年:《Miss Goodall: The Hyena Story》,The World of Animal Behavior系列,16毫米電影英语16mm拍攝,1979年由DiscoVision英语DiscoVision發行,未推出雷射影碟
  • 1976年:《Lions of the Serengeti》,關於我們的世界英语The World About Us系列,BBC二台播出。
  • 1984年:《Among the Wild Chimpanzees》,國家地理特別節目。
  • 1988年:《People of the Forest》,與胡戈·范拉維克英语Hugo van Lawick合作。
  • 1990年:《Chimpanzee Alert》,Nature Watch系列,英國中央獨立電視台播出。
  • 1990年:《The Life and Legend of Jane Goodall》,國家地理社會製作。
  • 1990年:《The Gombe Chimpanzees》,巴伐利亞電視台播出。
  • 1995年:《Fifi's Boys》,BBC《Natural World》系列。
  • 1996年:《Chimpanzee Diary》,BBC2《Animal Zone》系列。
  • 1997年:《Animal Minds》,BBC製作。
  • 2000年:《Jane Goodall: Reason for Hope》,美國公共廣播公司特別節目,由明尼蘇達州雙城公共電視台英语Twin Cities PBS製作。
  • 2001年:《Chimps R Us》,Scientific American Frontiers英语Scientific American Frontiers第11季第8集。
  • 2002年:《Jane Goodall's Wild Chimpanzees》,IMAX電影,與Science North合作。
  • 2005年:《Jane Goodall's Return to Gombe》,動物星球頻道播出。
  • 2006年:《Chimps, So Like Us》,HBO電影,1990年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 2007年:《When Animals Talk, We Should Listen》,院線紀錄片,由Animal Planet共同製作。
  • 2010年:《Jane's Journey》,院線紀錄片,由Animal Planet共同製作。
  • 2012年:《黑猩猩的世界英语Chimpanzee (film)》,自然紀錄片,由迪士尼自然發行。
  • 2017年:《珍古德的傳奇一生英语Jane (2017 film)》,傳記紀錄片,國家地理頻道與Public Road Productions製作,布雷特·摩根英语Brett Morgen執導,配樂由菲利普·格拉斯製作。
  • 2018年:《Zayed's Antarctic Lights》,由阿布達比環境局英语Environment Agency-Abu Dhabi製作,在國家地理-Abu Dhabi播出,並獲紐約影視大獎世界獎章。[155][156]
  • 2019年:《Exploring Hans Hass》,傳記紀錄片,介紹潛水先驅漢斯·哈斯[157]
  • 2020年:《Jane Goodall: The Hope》,傳記紀錄片,國家地理製作,由Lucky 8出品。[158]
  • 2023年:《珍·古道尔:希望的理由英语Jane Goodall: Reasons for Hope》,IMAX紀錄片,介紹野生動物棲地與環境保育案例。[159]

参见

參考文獻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