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畚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畚箕
Remove ads

běn[1][註 1],也作cuō[2]běndǒu,是集塵土、盛垃圾以方便扫除或收运的器具,多为铲状盘且附短把或长把。現今畚箕作為一種清潔用工具,常與一同使用,用作盛載塵埃。

畚箕是台灣及中國大陸的稱呼,其有许多异名[3],因此某些地区或某些学者也将其与[4][註 2][註 3]通用,港澳地区两广部分地区又稱垃圾鏟,中山市石岐话称为“畚箕铲”。畚箕一般都是平平的一個剷子,大小不一:從前在香港負責街道清潔的,會用半個生油罐充作畚箕來使用,並且有一根長竹桿作把手;而今日更常見的,是一種家居用的畚箕,很小巧的一種,用來掃除家居內的毛塵。

現代畚箕的的發明人是美國費城湯馬士·E·麥克尼爾於1858年發明的,並取得了專利[5],特色是盛塵的地方是凹陷了的。勞埃德·P·雷利發明了更為複雜的站立變種的畚箕[6],並於1897年3月25日為這個發明申請了專利[7]。然而,打從麥克尼爾於差不多40年前發明現代畚箕時相比,這亦只不過是其200多個變種的其中一個[7]

Remove ads

备注

  1. “畚”按《漢典》作名詞是“撮土器”的意思;作動詞是“用箕之类装东西”,如畚泥土。
  2. 簸箕按原始定义指的是用來除去穀類糠皮的箕形器具。“簸”字由“箕”与“皮”组成,从箕,皮声;表示用箕箩在风中扬去谷物的皮壳。《说文》“簸,扬米去糠也。”「畚箕」與簸箕原义虽非同一器具,唯现今购物网或某些地区常混用。此外,另有一种「筲箕」,是淘米、盛米、盛饭用的扁形竹筐。
  3. 根據江寶釵,林鎮山《樹的見證:鄭清文文學論集》麥田出版,2007,110:簸箕類似畚箕,而製作較精細,同樣都是台灣農村常見的盛物器具。「畚箕」通常作為盛放砂土、牛糞、垃圾等物之用;「簸箕」則用於將稻穀、種籽等農產品,從容器取放到乙容器(如從穀倉取出,裝進布袋),或播種時盛放穀物、種籽等,農人一手將簸箕靠在腰際,邊走邊撒種。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