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蔷薇真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蔷薇真鲨
Remove ads

蔷薇真鲨学名Carcharhinus brevipinna),又名短鰭真鯊薔薇白眼鮫大沙,为軟骨魚綱真鯊目真鲨科真鲨属鱼类,被IUCN列為易危保育類動物。約翰內斯·彼得·穆勒(Johannes Peter Müller) 和弗里德里希·古斯塔夫·雅各布·亨利(Friedrich Gustav Jakob Henle) 在其1839年的Systematische Beschreibung der Plagiostomen 中,根據在爪哇島採集的79公分長標本[3],最初將本魚種命名為Carcharias brevipinna。該物種隨後被移至AprionSqualusAprionodon屬,最後被歸類為Carcharhinus屬。該物種的牙齒形狀和顏色隨著年齡和地理區域的不同而顯著變化,這造成了許多分類學上的混亂。

事实速览 蔷薇真鲨, 保护状况 ...
Remove ads

分布

本魚分布於世界三大洋熱帶溫帶海域,在西大西洋,從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墨西哥灣北部,包括巴哈馬古巴,以及從巴西南部到阿根廷;東大西洋,從北非納米比亞印度洋,從南非馬達加斯加紅海亞丁灣印度爪哇島蘇門答臘島;西太平洋,包括日本台灣越南澳大利亞菲律賓等地,深度0至100公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2]

特徵

本魚有細長的流線型身體和獨特的長而尖的鼻子。眼睛小而圓。嘴角處出現明顯、向前的皺紋。上顎牙齒15-18列、下顎牙齒14-17列,牙齒有長而窄的中央尖頭,上顎有細鋸齒,下顎光滑,五對鰓縫很長,具有2個背鰭,第一背鰭中等大小,通常起自胸鰭尖端後方,第二背鰭小,起點稍後於臀鰭起點,第一和第二背鰭之間不存在脊。胸鰭短窄且呈鐮刀形。體上部灰色,有時帶有青銅光澤,下部是白色,在側邊上具有一個顯著的白色條紋。在較大的個體中,第二背鰭、胸鰭、臀鰭和尾鰭下葉的尖端是黑色,體長可達3公尺,體重可達89.7公斤,壽命可達16年。

生態

本魚棲息於大陸棚與島嶼棚從岸邊到外海,成群活動,屬肉食性,以硬骨魚類、頭足類及小型鯊魚,在獵食時會垂直衝過魚群,張開嘴繞軸旋轉,向四周猛咬[4],這種螺旋式的動作時常會騰出水面,故該魚種英文俗名也稱做「飛旋鯊」(Spinner shark)。西北大西洋的族群具有遷徙性,在春季和夏季出現在溫暖的近海水域,冬季向南移動到更深的水域。胎生,雌魚每隔一年產下3至20尾幼魚,繁殖期在早春到夏季,北非海域在八月,南非海域為四月至五月,大西洋西北部為三月至四月。

經濟利用

經濟價值高,通常以延繩釣、拖網捕獲,魚肉和魚鰭可食用,肝臟用於製作魚肝油,魚皮可製成皮革品,美國西北大西洋和墨西哥灣商業鯊魚漁業的重要漁獲物。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