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石排灣郊野公園
澳門路環的郊野公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石排灣郊野公園(葡萄牙語:Parque de Seac Pai Van,英語:Seac Pai Van Park) 是澳門最大的自然綠化區,現由市政署所管理。石排灣郊野公園的前身為農場,1985年改建為綜合性用途的郊野公園,澳門大熊貓館也位於本郊野公園。
![]() |

Remove ads
沿革
石排灣郊野公園的現址原為農場,20世紀40年代曾為天主教的耶稣會用作培育孤兒和失業青年,靠农牧业为生[2]。公园内的三条水源为当时农庄的主要灌溉用水。园内上水塘也是当年员工的游泳池;岸边的跳板依然保存至今。
到1962年,葡萄牙海外省農林研究委員會成立,將農場接管,並在此展開對農牧業的研究工作。由1976年起,此地改由澳門農林廳所管理,并一直亦农牧业为主。
在1981年澳葡政府將此地定為保護區域,其後於1984年11月開始改建作郊野公園用途。石排灣郊野公園於1985年5月28日由葡萄牙總統安東尼奧·拉馬爾霍·埃亞內斯揭幕,成為澳門第一個郊野公園。其後在1986年至1989年,政府將公園交给“康濤會”管理。直到1990年1月開始,政府自行管理公園,並增添一些設施。
地理位置
石排灣郊野公園位於澳門路環島西北面,北接石排灣社區,佔地總面積達19.8萬平方米[3]。石排灣郊野公園的最高點為85米。
歷史文物
設施

郊野公园设有专门的药用植物园和药谷生态园区,展示多种药用植物。[4]除此之外,园里也有饲养着灵长类动物和鸟类的动物饲养区,以及保育动物的珍稀动物馆;在动物馆旁边的是2011年开放的澳門大熊貓館及大熊猫资讯中心。另外,园内亦有郊野公園徑、各种康乐设施、小食店和露天茶座[5]。
土地暨自然博物館的兩座場館共有五個展區,展區内容分别是:澳門自然地理、昔日農耕工具、農民勞動情况、動植物標本和藥用植物。展區的介绍以文字(為中文和葡萄牙文)、圖片、標本模型和實物為主,當中設有視聽器材讓參觀者使用 。博物館面積共614平方尺[6]。
位於動物園旁邊,建築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大熊貓館的外觀造型設計以仿自然為主,活動場的圍牆以仿山石包裹,營造一個自然山水環繞的大熊貓的活動場地[7]。館內設有兩個面積各約330平方米的室內活動區和一個面積約600平方米的室外活動場,以供大熊貓活動之用。而為了大熊貓的生活需要,館內還設有大熊貓的後勤中心,包括獸舍、竹子清洗區、竹子儲存庫、飼料準備室、飼料儲存庫、監控區和醫療室等。現時由第二代的大熊貓開開、第二代的大熊貓心心以及其誕下的熊貓寶寶健健和康康居住,原本居住的第一代的大熊貓心心在2014年時因為急性腎臟衰竭死亡,而另一隻原本居住的第一代的大熊貓開開也於2015年11月29日送回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參加「全國大熊貓繁育計劃」。
- 昆蟲:阿根廷蟻、蜘蛛、蚜蟲
- 農家禽畜:雞、鴨和豬等
- 溫馴動物:梅花鹿等
- 靈長類 :環尾狐猴、松鼠猴、黑葉猴、豬尾猴、白頰長臂猿
- 鳥類: 鴕鳥、鸚鵡、孔雀
- 爬蟲類:守宮、球蟒、墨西哥刺尾鬣蜥
- 稀有動物 : 金絲猴、小熊貓
始於郊野公園內的燒烤區,盤踞石排灣郊野公園的東面、南面及西南面,而結束於公園內的澳門農莊。建於1985年,並於1990年綠化週期間開幕,全長1680米,主徑為自然教育徑,另衍生若干支徑。入口在土地暨自然博物館對面。自然教育徑全長935米,沿途設有24個解說站,介绍不同种类的动植物、食物链、岩石等自然生态[2]。
- 十二生肖徑
- 觀鳥園
- 遊樂區
- 澳門農莊
交通
參考來源
參見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