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石硤尾大火

1953年香港火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石硤尾大火
Remove ads

石硤尾大火是指於1953年12月25日聖誕節,在香港新九龍石硤尾木屋區發生的一場火災[1],受災面積達41英畝,相對於約23個足球場[2],近6萬名災民失去居所,這場大火最終導致了香港公共房屋的誕生。

事实速览 日期, 时间 ...
Thumb
火災過後的情景

背景

國共內戰前後,大批中國大陸難民湧到香港,於九龍北部山邊多處搭建木屋區,一度有近25%人口居於寮屋。由於港府在1950年代初認為湧入香港的難民,只是暫時到香港逃避中國的戰亂和動亂,並不會在香港落地生根,當中國局勢緩和後難民便會離開香港,所以港府未有主動興建大量房屋安置難民。因為香港住房不足,所以大部分難民需要用木頭、木板及鋅鐵片在山邊搭建木屋,形成雜亂無章的寮屋區。寮屋區既沒有規劃,木屋之間的通道也十分狹窄,且缺乏消防設備,又因為取水不易,一旦發生火警,火勢不易受控。因為寮屋區人煙密集,煮食的位置並沒有間隔,所以寮屋區時有火警發生,例如在1951年11月21日的九龍城東頭村大火,1953年4月24日石硤尾窩仔村又發生寮屋火警,約有百間木屋被燒毀[3],故居民對火警多有心理準備。每年入冬後,因為天氣轉冷,居民多會煮熱水沐浴,又因秋冬季天氣較乾燥,火警也更易發生,另外每年的中秋至下年的春節清明,由於期間會有較多祭祀祈福的活動,火災也較常於這幾個月發生。不過,雖然火警當日是聖誕節,但是在1950年代香港的慶祝聖誕活動仍不算普及,寮屋區居民的收入水平又普遍較低,較少慶祝聖誕節,所以不會有聖誕節產生的歡愉氣氛而影響發生火警時逃生。

Remove ads

事發經過

火警在1953年12月25日聖誕節晚上發生[4],據後來警方調查,當晚9時30分左右,在白田村眾安道124號一間木屋2樓的單位內,有一名從事製鞋的男子,在製鞋時不慎翻倒火水燈在一桶製鞋用的膠水上,易燃的製鞋膠水被火水燈點燃,屋內三人嘗試把火弄熄,但無效,警方在晚上9時39分收到999求救電話[2],當時火舌已蔓延至天空。火勢在火警發生初時仍不十分猛烈,僅波及旁邊30多間房屋,鄰近的木屋會被波及也是寮屋區居民的意料之中,可是因為缺乏水源滅火,無法減緩火勢,再過不久,突然有一陣強烈及乾燥的北風吹過火場,火勢迅速擴大及向四周擴散,不足10分鐘,大火已波及數百戶木屋。晚上10時,火頭由白田村向東灣及正街蔓延,情況完全失控。

接獲火警報告後,消防處處長哥民(William James Gorman)認為事態嚴重,在晚上10時召集所有後備消防員前往災場協助灌救,又下令從香港島抽調2輛消防車,緊急由汽車渡輪運送到九龍,再開赴火場,26日凌晨1時40分再抽調多1輛[1]。在消防員趕到初時,由於仍然有大量居民從寮屋逃生,現場十分擠迫,先要疏散居民,未能立即到發生火災的位置滅火[2]。雖然當時有很多消防員抵達現場,但接駁水源及拖喉到火場滅火遭遇困難,火場的高溫令消防員難以靠近射水灌救,而且不斷有起火的木屋倒塌,進入火場內也有被困的可能,只能在火場的外圍阻止火勢向外蔓延。因為風向再三轉變,導致火屑四散,點燃更多木屋。到晚上11時10分,整個白田村已被焚毀,不論是木造或石造的房屋,都一律化為灰燼,火場四周一片頹垣敗瓦。由於火勢一度焚向深水埗大埔道,附近的嘉頓公司、樂都公寓和深水埗大飯店也需要戒備,準備隨時緊急撤離。火勢之後蔓延到山頂,為阻止火勢進一步蔓延到九龍仔的木屋區,造成更大災情,消防員在九龍仔的山上阻截火頭[1]。12月26日凌晨2時30分,火勢開始受到控制,凌晨4時左右漸告熄滅。到26日日出,整個白田村寮屋區只餘下一片瓦礫,所幸的是居民在大火發生後迅速逃生,才沒有造成太嚴重的人命傷亡。

時任香港總督葛量洪向英國政府報告,指這場石硤尾大火涉及多個木屋區,包括白田上村、白田下村、石硤尾村、窩仔上村、窩仔下村及大埔村,災場廣及41英畝,即相當於164,000平方公尺。大火歷時6個小時才受控,造成3死51傷,其中一名死者死於逃生人群的人踩人,燒毀木屋2,580房,約12,000多個家庭合共58,203人頓成災民[5],無家可歸。

Remove ads

安置災民

大火之後,廣大的木屋區變為一片廢墟,近6萬名災民流離失所,大部分災民除了身上穿著的衣服及小量隨身物品外,其餘財物已被焚毀,連替換的衣服也沒有,超過2萬人於寒冬下露宿深水埗街頭,安置居民成為港英政府當務之急[6]。英國政府撥款20萬英鎊予港府賑災,港英政府成立「石硤尾六村大火救災委員會」統籌善後工作[2],向每名災民派發三件衣服,界限街陸軍球場(今旺角大球場)被用作賑災站,駐港英軍為災民提供飯菜,及後增設臨時浴室,災民在冬天可以有熱水洗澡[7]。港英政府為安置災民,於災場附近興建兩層高的平房,並以當時的工務司包寧命名,稱為「包寧平房」[8]。之後在火災原址再興建29棟六至七層高H型的徙置大廈,供災民入住,就是石硤尾徙置區(今石硤尾邨),其中第9座至12座是由聯合國撥款建成。自此之後,香港的房屋政策也出現根本性的改變,政府開始興建公共房屋,作為低下階層市民的基本福利;負責興建公共房屋的香港房屋委員會前身屋宇建設委員會,以及房屋署的前身之一徙置事務處,都隨即相繼成立[9]

籌款賑災

港府及社會慈善團體在火警後,向災民派發食物及衣服等物資,慈善組織也募得善款,香港總督葛量洪夫婦、何東爵士、胡文虎等人紛紛捐助,傳媒報館也發起籌款活動救助災民[4],之後陸續有組織參與救濟活動[10]

當時正值1953年12月中至1954年1月中舉行的年度工展會,多家參展廠商在石硤尾火災後舉辦義賣籌款,包括淘化大同利華民恤衫廠百吉麵、靈芝藥行、白花油及唯一熱水瓶等參展商,把在工展會賣出產品的收益捐出賑災[11]

1954年1月17日,太極拳吳公儀白鶴拳陳克夫澳門新花園泳池比武[12],兩回合後裁判何賢宣判「不勝、不和、不負」,籌得27萬港元善款[13][14]

相關條目

參見

  • 《從深水步到深水埗》,深水埗區公民教育委員會,1998年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