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神祇伯

日本律令制最高等神職人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神祇伯
Remove ads

神祇伯(じんぎはく),日本古代律令制中的神职官职。是神祇官制度中的最高长官,定员为1名,叙位一般为从四位下。平安末期至明治维新(1165年-1869年)的七百年间,该职位由日本皇室支脉白川伯王家世袭担任,在大宝律令以前称为神祇头,以后则称为神祇伯。唐名称之为大常伯大常卿大卜令祠部尚书[1]

Thumb
平安京大内里的神祇官署位置图
Thumb
神祇官观署内部配置图

职务

神祇伯的职责内容包括:主管祭祀神道教的各种神明相关的各式祭典和仪式、还需管理祝部和神户的户籍名簿(日本各地受国家保护的神社-官社,所隶属的人民称之为神户,在9世纪初期日本约有172个官社,下辖4876户神户,平均一个官社有28户神户)、大尝祭(天皇的登基仪式后,只能称之为“半帝”,须经过大尝祭后才可以正式成为“天皇”)[2]、镇魂仪式、御巫的相关选拔管理、占卜仪式、以及一系列神道官员与其余世俗官署之间的事务等皆为其职责所在。[1]

历史

在日本史书《日本书纪》当中最早在天武天皇二年(673年)提到神道官员“神官”的存在。[3]而在平安时代的神道资料集《古语拾遗》当中,提到神官的长官名称为“神官头”。过了一段时间后,在《日本书纪》中则在持统天皇8年(694年)可以见到“神祇官头”的称呼,这是因为在公元681年时天武天皇发布飞鸟浄御原令里就有设置神祇官职和官署等相关规定,里面就有将长官称之为“头”的称呼。而后到了公元701年颁布的大宝律令以后,神祇官的长官称呼正式定为“伯”,而这个称呼是并非是来自于中国唐朝的官制,但有可能是来自于周代时的祭祀长官,也是六卿之一的宗伯,因为周代的宗伯的职务即为掌管宗庙祭祀等礼仪,协调百姓和统治层之间的关系等。[1]

神祇官制度在日本进入武家时代后,其权力和地位逐渐衰退,到了16世纪以后,神祇官的各项事务都被指定给吉田神社的“神祇官代”来负责实际的执行,原本的神祇官们变得有名无实起来。[1]

白川伯王家

平安时代末期(长宽3年1月23日(1165年3月7日))开始,神祇伯的职务便由白川家世袭担任,他们是花山源氏嫡流,祖先乃是平安时代中期的延信王(花山天皇的孙子,清仁亲王的儿子),后臣籍降下,被赐姓“源朝臣”。之后到了平安末期的显广王开始,便皆由白川家世袭神祇伯,而正因为如此,白川家又被称为“伯家”,加上他们一方面是皇室支脉后裔,另一方面又是世袭最高等级神职人员,因此被赐予凡是担任过神祇伯者,得以使用‘王’号的殊荣,如延信王为源氏,但文书典籍皆称呼其为“延信王”,所以白川家又被称为“白川伯王家”。[1]白川家在明治维新之后被封为华族子爵[4]

更多信息 姓名, 过世时的位阶官职 ...
  • 黄色为日本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共392年)
  • 蓝色为日本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共148年)
  • 亚麻色为日本室町时代(1336年-1573年,共238年)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