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科學月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科學月刊
Remove ads

科學月刊》(英語:Science Monthly)是在臺灣發行的一套介紹今日各科科學月刊。擁有五十多年歷史的《科學月刊》於1970年1月1日正式出版。當時,一群留美的台灣學生,以「引介新知、啟發民智」為己任,興辦這份科學雜誌。

事实速览 学科, 语言 ...
Remove ads

《科學月刊》簡介

《科學月刊》(Science Monthly)由臺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發行,是臺灣通俗科學界自編的代表性刊物,由林孝信與李怡嚴等人於1970年1月1日創刊,迄今從未缺期,為臺灣市面上發行超過五十年的屈指可數的月刊之一。其發行對象主要是高中以上的學生,內容涵括自然科學、應用科學與數學。

《科學月刊》的姊妹刊物《科技報導》(SciTech Reports),係周成功於1981年10月創辦,每月15日發刊,內容以報導與評論為主,免費贈送臺灣科學技術界從業人員。初期設定的尺寸為26 X 37.5公分,後於2020年1月號起改為21 X 28公分。

科學月刊社於1971迄1974年間,由台北市科學出版基金會科學圖書社出版《科學選粹》系列圖書二十一種;於1984迄1986年間,由台北市科學出版基金會出版部出版《科學月刊叢書》九種,於1985及1986年復出版《現代生物》各一種;於1985迄1986年間,與正中書局合作出版《學生科學叢書》六十種;於1999年與天下遠見出版合作出版《諾貝爾的榮耀》一套三冊,2005年補正再版;自2011年起,與臺灣商務印書館合作出版《商務科普館》系列叢書;於2016年與八旗文化合作出版《諾貝爾獎2005-2015》一套三冊。

《科學月刊》歷年獲得的重要榮譽與獎勵列如下表:

更多信息 年份, 獎勵單位 ...
Remove ads

《科學月刊》的創辦

《科學月刊》的前身是《新生報.中學生科學週刊》,於1965年5月2日創刊,由當時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三年級學生林孝信發起,邀集理學院同學共同參與。起初林孝信是社長,他畢業服役後,由物理學系低一屆的林英琛接棒。下設編輯委員會,由數學系的同學王凱施光彥及化學糸同學劉興後負責找稿、審稿等工作。當時新生報有加印單頁,免費送給台北市的一些高中。作者以台大為主,也有一些其他學校的,包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的同學們供稿,延續到1967年2月27日為止,共出刊八十三期。

1969年的2月,林孝信當時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當第二年的研究生,有感於臺灣科學教育落後而留學生思想分歧,與賴昭正、曹亮吉李怡嚴劉源俊及散於各地的同學、友人商議後,決定發起結合留學生共同為臺灣出版《科學月刊》。1969年3月發出《科學月刊簡報》第一期,發起信由李怡嚴、吳力弓、林孝信、劉源俊、洪秀雄、徐均琴、陳宏光、賴昭正、曹亮吉、許景盛、勞國輝十一人具名。

1969年5月發出的第二期《簡報》決定各分組負責人及各地區聯絡人,請王渝當修辭編輯,又決定先出第零期試印本──稿件在芝加哥收集後,由李怡嚴及楊國樞在臺灣負責出版。1969年9月15日第零期出版(列有共同發起人國內外共一百零四人),受到各界好評,於是美國與臺灣兩方面分頭緊鑼密鼓籌備創刊事宜。1970年1月1日,《科學月刊》在臺北市創刊。其後,每期稿件由芝加哥聯絡中心彙集整理,寄到臺北。在臺灣的印行工作主要由李怡嚴、宓世森、石資民、石育民等人負責。

為討論出版《科學月刊》出版事宜,除每星期從芝加哥聯絡中心發出一份《科學月刊工作通報》外,自1970年4月17日起,每月月中的那一期《工作通報》訂為「討論號」,由各地聯絡員輪流主辦。於是,《科學月刊》在美國各地建立了一個廣大的聯絡網。

1970年底,美國留學生界發生保衛釣魚台運動,許多留學生積極參與,於是《科學月刊》的聯絡網鬆散,國內外的聯絡也中斷。面臨這一危機,所幸當時在李怡嚴擔綱,張昭鼎、黃仲嘉、楊覺民、陳國成、石育民、石資民、劉凱申、宓世森、陳讚煌、王亢沛劉廣定、徐道寧、胡芷江諸人的協助下,《科學月刊》的重心成功從美國移到了臺灣,其間約有半年的過渡期。這時,臺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也已成立,成為《科學月刊》的後盾。

Remove ads

《科學月刊》的經營

《科學月刊》創刊時向行政院新聞局登記為雜誌社,自1970年12月臺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成立後隸屬於該基金會。基金會成立之初置董事十一人,後減為九人,定期改選三分之一;負責重大決策,通過預決算及聘免重要負責人。社長(理事長)召集社務委員會(理事會)會議,對外代表科學月刊社,並負責經營及社內人事;總編輯組成編輯委員會,負責《科學月刊》與《科技報導》兩刊物之內容及編輯。

科學月刊社是一群熱心科學教育的知識份子組成,共同為理想奮鬥,「沒有老闆」是其特色。成員來自各方,集思廣益;各人量力而為,前仆後繼。只有意見與貢獻,沒有爭權與營利。

《科學月刊》創刊之初定價低廉,強調靠募款支持,後來數度遭遇經營危機;幸賴共同努力,克服艱困,終於在1990年代起站穩腳步。1970年創刊時社址暫寄於臺北市光復南路巷內宓世森宅,後沿光復南路兩度遷移;1973年初遷至八德路一段工專書局後間,又在附近數經搬遷。1977年2月張昭鼎提供雲和街四樓公寓自宅作社址;1982年董事會決定以正中書局出版《學生科學叢書》稿費購置羅斯福路四段十一樓房舍,10月遷入新址。1987年3月社址復遷至董事何壽川免費提供的重慶南路二段十樓部分房舍(後又遷至九樓),原址出租。1990年11月遷回羅斯福路四段十一樓,直至2018年出售。並於2018年6月搬遷至羅斯福路三段七十七號七樓迄今。

基金會歷任董事長的名單列如下表:

更多信息 姓名, 在任期間 ...

科學月刊社歷年的負責人名單列如下表(1970年4月之後為社長/副社長,1995年8月之後為理事長/副理事長):

更多信息 姓名, 在任期間 ...

《科學月刊》歷任總編輯/副總編輯名單列如下表:

更多信息 姓名, 在任期間 ...

《科學月刊》編輯委員名單列如下表:

更多信息 在任期間, 名單 ...
Remove ads

調查台大學術造假風波

2016年台大有11篇論文在匿名科學論文網站PubPeer被人質疑造假,科學月刊開始進行長期的追蹤報導[1]

《科學月刊》的形式與內容

《科學月刊》1970年創刊時內文的形式是十六開版模造紙套色72頁,後來考慮成本改為不套色,1981年增為80頁,1991年放大字體並調整版面,1995年再擴為88頁又改變字體與版面,1997年1月加大為菊八開版,2003年又恢復80頁,2004年10月改用雪面銅板紙。遇特殊情況時增頁或加彩色頁。

1970年創刊時用活字排版印刷,後來為節省開支改為打字機排版平版印刷,1989年起改為用桌上型電腦排版平版印刷(1989年用PC排版,1995年改用Mac,2013年起復改用PC)。

早期數學、物理、化學方面的內容較重,後來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環境科學、工程科學的內容逐漸增多,並加強本土題材及本土科學研究的報導。到前二十年後期,已樹立「植根本土、放眼國際」的風格。早期許多文章是翻譯的,1990年代起,幾乎都改為作者自撰。

至於專欄的演變,創刊初期的專欄有「教學心得」、「門外漢」、「讀者信箱」、「書評」、「人物傳記」、「益智益囊集」等;後來有「昨天、今天、明天」、「科學走廊」。1974年起有「評論」、「封面故事」、「一月紀聞」,延續迄今。曾有過的專欄有:「科學新粹」、「大家談科學」、「實驗以驗實」、「科技與文明」、「通思集」、「面線的世界」、「科學教室」、「科學小品」等等。近年則有:「紙上專討會」、「數‧生活與學習」、「昆蟲與人」、「咱的海」、「中研院點將錄」、「科學大觀園」、「高中生了沒」等等。

2013年開始有著重補充高中自然科學課程的專欄,例如「言之有物」針對物理科,「談天說地」針對地球科學;2014年還將針對化學和生物開闢相關專欄;加上原有的「數‧生活與學習」,希能全面輔助高中自然科課程。此外,「科學教育我有話說」則針對高中課綱與教學作評論。

1983年的「科學與人文」到了1985年演變為「科學、人文與科學史」,中斷若干年後,1989演變為「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後來又演變為「科學史話」。 1983年介紹分子生物學新知的「突破/展望」到了1986年改為「現代生物學1986」,後來每卷改用新的年份。

1972年12月號的「癌症專號」是《科學月刊》的第一個專輯。1986年11月開始,每個月都推出一個專輯。1990年開始改為每兩個月推出一個專輯。近年則每期都有一專輯,並以「封面故事」方式呈現。

2015年1月號起,《科學月刊》改版為21 X 28公分,內頁全彩印刷。並因應十二年國教選修課程,規劃一系列高中科學專欄,包含「解.數」、「理.物」、「生.動」、「變.化」、「天.地」和「就是那道光」等六個專欄。「就是那道光」專欄於2015年12月結束。2019年1月起,專欄名稱改為「數不勝數」、「格物致知」、「物換星移」、「生生不息」、「潛移默化」、「前瞻未來」。

Remove ads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