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穆旦
中国诗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查良铮(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笔名穆旦、梁真,中国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報人,九叶诗派的代表作家,被视作“中国现代诗歌第一人”、“中国二十世纪桂冠诗人”[1][2][3]。
穆旦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袁花镇 [4],与金庸(查良镛)同属海宁查氏。1920年代,还是学生的穆旦已经开始文学创作,后于193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0年代,穆旦作为翻译参加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抗战胜利后前往锦州创办《新报》,成为当时东北的四大报纸之一。《新报》查封后,穆旦于1948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文学,并于1951年取得硕士学位。1953年,穆旦返回中国大陆,担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穆旦被中共当局判为“历史反革命”,饱受身心摧残。即便如此,穆旦仍旧坚持翻译了拜伦、雪莱、普希金等西方诗人的作品,成为一代翻译名家。1975年,穆旦恢复诗歌创作,后于1977年因心脏病逝世,终年58岁。[5]
Remove ads
生平
1918年4月5日,穆旦出生于天津市北马路恒德里三号。其祖父查美荫为清末官僚,曾担任易州直隸州知州,因其存款的银行倒闭,于55岁忧急而死。其父亲查厚垿为小职员,“工作断断续续,薪俸微薄,生活拮据,常靠变卖旧物维持”。其母亲李玉书为家庭主妇。穆旦有一姐一妹,姐是查良𬭚,妹是查良铃。
1923年9月,穆旦进天津北马路537号读书,次年3月,他的习作《不是这样的讲》便于天津由女性共产党人邓颖超、刘清扬主办《妇女日报》副刊发表。1929年9月,穆旦考入南开中学并开始诗文创作。16岁第一次以“穆旦”为名发表随笔《梦》。
1938年2月,在北方高校南迁西南联大过程中,闻一多、曾昭抡、李继桐等教授的带领下,穆旦與兩百多名師生组成“步行团”,历时69天,跨越湘黔滇三省抵达昆明。
1942年2月,参加了中国远征军,隨杜聿明的軍隊前往缅甸战场担任翻译,第五军被迫退入野人山,亡命热带雨林,一路上忍受饑餓[6],最後抵达印度,差点因“饥饿之后的过饱而死去”。
1949年,穆旦由泰国曼谷赴美国留学,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攻读俄罗斯文学。1949年12月23日,與在芝加哥大學攻讀生物的周與良結婚。1953年回到中國,穆旦的岳父周叔弢是當時天津市副市長[7],穆旦回國後擔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1957年,穆旦发表诗歌《九十九家争鸣记》,並進行檢討。1966年,文革开始,穆旦全家被“扫地”到农场接受劳动改造。1968年,穆旦进“牛棚”,夫人周与良也成为“美国特务嫌疑”,被隔离审查。1969年,成为“牛鬼蛇神”的穆旦,曾跑了几十里路去看同为“牛鬼蛇神”的妻子周与良[8]。
1972年,穆旦回到了南开大学,继续埋头于新的翻译及修改以前的译著[9]。1976年7月,因摔倒而引起的股骨颈骨折[10],忍痛继续從事普希金诗歌翻译和诗作,在医院治疗时突发心脏病去世。死前,穆旦做《冥想》诗:
而如今突然面对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四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生活。
Remove ads
评价
穆旦的诗歌《赞美》、《诗八首》,均有很大影响。对于穆旦诗歌特点,公认的有意象新颖新奇、语言特点新颖、具象与抽象相结合、融入西方诗歌语言特点等。
穆旦作为翻译家亦成就斐然。他翻译的《唐璜》被卞之琳称为“中国译诗走向成年的标志之一”,《拜伦、雪莱、济慈 抒情诗精选集》更是脍炙人口的佳译。
史家来新夏说穆旦自美国回中國的二十几年,“几乎没有一天舒心日子,主观的向往和客观的反馈,反差太大,不论做什么样的诠释,穆旦终归是一个悲剧人物。”[11]
注釋
相关连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