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二次鼠疫大流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第二次鼠疫大流行(英文:Second Plague Pandemic),是指从欧洲黑死病开始的世界上一系列重大鼠疫疫情,大约从14世纪起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1][2][3]。 1347年起,黑死病在四年内导致欧洲7500万-2亿人死亡,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30%-60%[4][5][6]。尽管在黑死病之后,鼠疫在大部分地区消退,但时常出现地方性流行。17世纪起,一系列重大鼠疫疫情再度爆发,直至18世纪末及19世纪初[1][2]。 此后,19世纪中叶,鼠疫杆菌的一种新毒株在亚洲地区导致第三次鼠疫大流行[3][7]。
![]() |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

鼠疫大流行简史

第一次鼠疫大流行(6世纪-8世纪)期间的查士丁尼大瘟疫,是人类有记录以来最早的鼠疫大流行[3][8]。查士丁尼大瘟疫中,据估計有2500万-1亿人病死,约25%-60%的欧洲人口死亡[9][10]。此后,鼠疫在欧洲不再出现,直至14世纪的黑死病爆发。
对于第二次鼠疫大流行的源头,存在争议,一說起源於中亚或克里米亚[11], 一说起源於喜馬拉雅山區[12],一说起源于黑海城市卡法[13],等。1347-1351年间,黑死病导致欧洲7500万-2亿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总数的30%-60%[4][5][6]。此后,鼠疫时常出现地方性爆发,直至19世纪初,在各地造成的人员死亡情况也各不相同。
19世纪中叶,清朝云南地区爆发鼠疫,成为第三次鼠疫大流行的源头[3][7]。此次疫情直至1960年左右才逐渐平息。此后,在世界范围内,零星的鼠疫感染依然会出现。
部分主要疫情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