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1号交响曲 (勃拉姆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C小调第1號交响曲,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第68號作品。由于该作品的风格与贝多芬交响曲类似,因而被汉斯·冯·彪罗称为“贝多芬第十交響曲”。[1]
勃拉姆斯于1854年就开始构思本曲,但之后多次进行了大幅的修改,而勃拉姆斯自称从草稿到最终完结长达21年,首演時他甚至已43歲[2]。本曲創作時間如此漫長的原因有兩個:首先是勃拉姆斯对自己的挑剔,导致他常常毁掉许多以前的作品;其次是其朋友和公众期望他继承“贝多芬的遗产”,这一潜在的标准使勃拉姆斯感到自己不能对第1號交响曲掉以轻心。當本曲經過首演後,勃拉姆斯的创作水准和历史地位,方被當代维也纳最权威的批评家之一,保守的爱德华·汉斯力克所认可[2]。
Remove ads
背景
勃拉姆斯創作交響曲的歷程可以追溯自罗伯特·舒曼筆下名為《一條新路》(Neue Bahnen)的文章,當中盛讚前者在德意志音樂圈所代表的希望與未來,對勃拉姆斯的創作寄予厚望。作曲家的友人馬克斯·卡爾貝克則認為,1855年在漢堡聆聽了舒曼《曼弗雷德》之後,刺激了勃拉姆斯寫作一首交響曲的想法[3]。自六〇年代起,在克拉拉·舒曼、赫爾曼·列維等友人不間斷的鼓勵下,第1號交響曲的各個樂章陸續完成。期間他雖考慮放棄,最終還是在1874年10月2日交稿予樂譜商弗里茨·西姆羅克[註 1]。不過,直到二年後的9月,手稿才正式落款。
1876年10月10日,勃拉姆斯在鋼琴上為克拉拉·舒曼演奏自己的第1號交響曲,後者對於成果不甚認同。「我不得不承認,我感覺相當失望,這首曲子似乎比不上F小調五重奏、弦樂六重奏和鋼琴四重奏(等等作品)。當然內容是工於技法的,可我卻感到當中缺少了旋律性。」[3] 不過,在聽過管弦樂的演奏後,克拉拉修正了自己的意見。
Remove ads

首演于1876年11月4日,在卡尔斯鲁厄博物馆协会(Museumsgesellschaft Karlsruhe)举行,由菲利克斯·奥托·德索夫指揮。
在第一次彩排開始前,勃拉姆斯對第二、第三樂章進行了最後的刪改[3]。這個修改得到了克拉拉·舒曼的肯定:「在第1樂章和最後的樂章之間,聽眾需要休息的空間。」完成首演的三天後,作曲家本人在曼海姆指揮了本曲,之後亦在慕尼黑、萊比錫等地親自指揮演出。
1877年3月7日,约瑟夫·约阿希姆在英國剑桥大学指揮了本曲,該校亦將榮譽學位授予约阿希姆、勃拉姆斯倆人,但作曲家並未親臨現場[3]。
Remove ads
在慕尼黑的演出之後,勃拉姆斯将作品總譜、鋼琴四手聯彈改編譜一併寄到出版商弗里茨·西姆洛克处,西姆洛克所支付的金額則是15,000馬克[3]。第一版乐谱于1877年10月出版。[4]
除第一乐章手稿已丢失,其余三个乐章的手稿现存摩根图书馆与博物馆。
分析
该作品共四个乐章:
- 稍微持績的–快板(Un poco sostenuto–Allegro)
- 持續的行板(Andante sostenuto)
- 略快且優雅的稍快板(Un poco allegretto e grazioso)
- 慢板–不太快的快板,有精神的(Adagio–Allegro non troppo ma con brio)
通常全曲演奏長度介於45至50分鐘間。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2 2 2 *3—4 2 3 0—tmp—str"[5]。
C小调,由一个宽广的引子(例圖)开头,一开始就出现了三个关键元素:低沉的鼓声、弦乐上行、管乐下行。
这一引子是在全曲创作完毕后才加上去的[6]。之后的快板部分是大型的奏鸣曲式,对主题进行了发展、重现。
E大调的第二乐章是一個慢乐章,由三个部分组成,温柔如歌。第三部分对第一部分中出现的主题加以变化。接近结束处的小提琴独奏有贝多芬晚期作品的风格(如《庄严弥撒》)。
A♭大调的第三乐章在功能上相当于谐谑曲,形式則是三段體[7]。此樂章帶有歌謠特色的音樂情感较为单纯,实则节奏和织体都相当复杂。
末乐章的篇幅最长。以“阴暗的戏剧性”的C小调开头,之後号角奏出一阿尔卑斯旋律(譜例第6小節),這一旋律也被獻予克拉拉·舒曼的49歲生日(1868年)[8],布拉姆斯並且為旋律填詞:“在高高的山上,深深地谷底,我给你寄去一千个祝福”(Hoch, auf'm Berg, tief im Tal, grüss ich euch viel tausendmal)[2][9]。
快板部分则以贝多芬般高贵醇厚的C大调旋律作为主题,在胜利的气氛中结尾。
勃拉姆斯自称在写此乐章第一主题首次由弦乐宣讲出来的时候,心中想着《约翰福音》中的语句:
“ | 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约14:10 | ” |
评价
该作品终曲的主题(見下例)常被人认为和贝多芬第9號交響曲终曲的欢乐颂主题有相似之处。
勃拉姆斯也在该作品(尤其是第一乐章)中使用了贝多芬第5號交響曲。由于这类相似之处,指挥家汉斯·冯·彪罗称这部交响曲为“贝多芬第十”[1]。这类评论使勃拉姆斯深感烦恼,因为这里面似乎有点抄袭的意思,而他自己是在故意向贝多芬致敬。对他与贝多芬作品中的相似之处,他曾说过“笨蛋都看得出来”[10][3]。然而,这部作品还是偶尔被称为“贝多芬第十”[11]。
对于该作品终曲的主题,还有“命运”的节奏,勃拉姆斯在1868年给克拉拉·舒曼的一封信中称,是受阿尔卑斯号曲调的启发[12]。
註釋
参考資料
參見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