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3號交響曲 (舒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E大調第3號交響曲,作品97,別題《萊茵交響曲》(德語:Rheinische Sinfonie),是羅伯特·舒曼的最後一首交響曲創作,寫於1850年11月2日至12月9日間。[註 1][1]

事实速览 第3號交響曲, 其他名稱 ...

背景

1850年,舒曼應杜塞爾多夫音樂協會之邀,前往指揮樂團。舒曼一家於9月抵達杜塞爾多夫。協會提供700塔拉的年俸,工作要求是每年10場音樂會,4次教堂音樂服務,每週與130人規模的大合唱團練習一次,且舒曼可以自行決定曲目。[2]:77這樣的工作環境,對於年輕音樂家而言是相當值得發揮的。在此,除了音樂活動之外,舒曼的健康狀況也有所好轉。

寫作第3號交響曲的期間,舒曼也正在完成他的大提琴協奏曲英語Cello Concerto (Schumann)(作品129)。創作第3號交響曲的靈感,則是來自與克拉拉遊歷萊茵蘭之行,旅途相當愉快。[3]舒曼將途中所見化為筆下的元素,使用在這首樂曲當中。

據指出,第3號交響曲的構思模型來自貝多芬第3號第6號交響曲。另外,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1830年)也是舒曼的參考對象。[4]:278這點可以從調性的選擇,以及樂章的布局看出,作品間的音樂手法甚是相似。[註 2]又,上述作品取之自然的特點,也與第3號交響曲的出發點頗為契合。

Remove ads

首演

1851年2月6日於杜塞爾多夫,舒曼親自指揮。演出的評價不一,論者指出,現場聽眾對於樂曲結尾的反應甚好。[4]:2912月25日,舒曼在科隆再次指揮演出,惜仍未獲好評。[2]:81

分析

事实速览 外部音訊連結 ...

樂曲共五個樂章:

  1. 生動的(Lebhaft)
  2. 徐緩的詼諧曲,C大調(Scherzo. Sehr mäßig)
  3. 不過份快速的,A大調(Nicht schnell)
  4. 莊嚴的,E小調(Feierlich)
  5. 生動的(Lebhaft)

演奏用時一般約在33分鐘左右。

配器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2 2 2 2—4 2 3 0—tmp—str"。[5]

第3號交響曲的配器,可說大致遵循傳統樂隊編制,然而在細部的處理上,卻缺乏特色。其既缺少接觸成功的管弦樂法(及作品)的經驗,對各項樂器的性能也無認知理解,致使舒曼的管弦樂曲往往色彩濃重而少層次,凡此在第3號交響曲皆可得見。指揮徐頌仁在其著作《歐洲樂團之形成與配器之發展》中,對此有所批評:

舒曼配器的典型手法,是不斷使用木管、銅管與弦樂的配合與聲部的重複,在平衡上,往往使得主旋律淹沒在沉重的和聲中。在色彩對比上,由於這種大組合的連續進行,樂器本身的特色無法原原本本地浮現出來,使人覺得有如同樣色彩的漫長延伸。弦樂聲部的寫法奏起來往往覺得吃力而沒有效果。在需要強調某一樂段時,唯一的方法就是同音的連續上下弓⋯⋯對活塞法國號與小號過份自由之使用,也使得他的配器成為沉重而缺乏變化的典型,並且導致後來德國式配器法的一種缺失。[2]:78
Remove ads

探微

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遵循奏鳴曲式的傳統,E大調的設定,則是承繼自貝多芬以降的傳統,有英雄性格的暗示。主要主題的節奏鮮明,且多次在整個樂章中再返,推進音樂的情節。過渡段轉往中音調(G小調),添增由弦樂部門演奏的八分音符,帶來一股活力。與之相對的是管樂器演奏的次要主題,這個主題便流暢、抒情許多。發展部是令人意外的G大調,基本由呈示部的三個主題所構成。舒曼的轉調手法堪稱繁複,在將近200個小節期間,從未回到主調,藉此累積主要主題再現的高潮張力。

這個樂章的演奏用時大約在9分鐘左右。

Thumb

第二樂章

C大調的第二樂章記為「非常溫和」(Sehr mäßig),是一闕三段體詼諧曲,同時有主題與變奏在內。這個樂章本來有如同貝多芬《田園》第二樂章的標題:「萊茵之晨」,在出版前遭到刪除。[4]:278

開首的主題是一首蘭德勒,首先由低音弦樂器及低音管奏出,再行變化。中段的第二主題轉為A小調,由管樂部門所演奏。值得注意的是,舒曼在中段連續使用的C音,除了這個連續的「踏瓣」效果引人注目之外,C音與A小調之間的和聲關聯也值得討論。之後,主題再現,樂隊全體加入,之後配器漸漸減少,僅存大提琴與低音管,並且輕柔地結束。

詼諧曲樂章的演奏用時約6分鐘。

Thumb

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不快」(Nicht schnell),A大調。舒曼捨棄了鼓號,和聲上少有驚人之舉,都為第三樂章帶來一股平靜的氛圍。這點與《幻想交響曲》第三樂章頗有相似之處。樂章的主題抒情而美麗,句間則以十六分音符的動力推進。

第三樂章的演奏用時約5分鐘。

Thumb

第四樂章

這一樂章即著名的「大教堂」樂章,寫科隆大教堂的慶典盛況,作曲家亦指明需莊嚴地(Feierlich)演奏。[2]:78記譜雖為三個降記號,實際上是以六個降的E小調進行。在弦樂一記突強之後,由銅管樂器(圓號與長號)演奏的眾讚歌是一大特色。[註 3]之後,主題由木管、第一小提琴接替奏出,期間速度漸增。舒曼在這個樂章的配器、節奏轉換,甚至是對位寫作法都是極其精彩的,意在以音響構築建築。在這點上,堪稱是布魯克納交響曲的先行者。樂章末尾,乍現一段驚喜的B大調號曲,弦樂以回歸至E小調的主題應答之。隨著尾聲將近,節奏漸緩,主題仍時有所聞,堪比高聳教堂中樂聲繞梁之景。

值得指出的是,雖然與貝多芬《田園》同採不間斷進入第五樂章的手法,舒曼的第四樂章並不應該被視為第五樂章的導奏。分析後可以發現,這個樂章的規模較第五樂章更大,構思更宏偉,僅在形式上與貝多芬相似。[4]:290

第四樂章的演奏用時約6分鐘。

Thumb

第五樂章

終曲樂章回歸E大調,2/2
拍子記譜也格外帶來歡欣之感。此外,主要主題竟與史特勞斯的《酒、女人與歌英語Wein, Weib und Gesang》頗為神似。十六個小節之後,則是另一個更為輕盈的主題。上述的元素交替進行間,堆疊出英雄式的高潮。

終曲的演奏用時約6分鐘。

Thumb

註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參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