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領先者當選

单一选区中得票最多者获胜的投票制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領先者當選(英語:First Past the Post,縮寫FPTP[註 1],或稱相对多数制簡單多數制先馳得點制贏者全得制[3],指在單一選區中選民只需投票一次,由所有候選人中的最多得票者當選,而不論绝对票數的多寡。约三分之一的國家使用此選舉制度。[4]

產生效果

2024年英國大選為例,全部650选区正式结果如下:[5]

議席分佈一覽

更多信息 各政黨在選舉中贏得的席次(外環)與得票數(內環) ...


工黨僅以34%的選票取得了63%(411席)的議席,而改革黨在獲得14.3%的選票下,只贏得不到0.8%(5席)的議席。[6]

Remove ads

優點

方便執行及統計。[7]

由於本身即相對多數制,不像絕對多數制若無法一次選出結果,得舉行兩輪甚至多輪投票。

缺點

当選者得票不一定过半,不一定獲得廣泛认同,且由于当选者无需獲绝对多数支持,只须爭取一部分核心選民支持即可当选。选举制度对擁有铁票支持的政党有利,容易形成两党制,且這種制度雖然穩定,但在議會選舉上缺乏多元比例,不利其他小黨生存。

另外有可能出現總得票超過另一方而獲得的議席少於另一方的情況。以2015年英國大選為例,英国独立党獲得了12.6%的選票,卻只獲得1席,而選票數少於該黨的許多黨派獲得的議席數量卻超過了該黨,有些甚至超過甚多,比如自由民主党7.9%的選票而獲得8席、蘇格蘭民族黨4.7%的選票而獲得56席,變相導致不同地區的選民票值可能相差很大。這是由於該制度相當於每個地區的贏者獲得該地區輸者全部票數,無論是否過半。若參加某地區競選的黨派眾多,則有可能僅有該地區20%的支持亦能位列第一而當選,而無法代表該地區多數的利益。

領先者當選甚至可能出現票數不如其他黨而當選的情況,最近的一個例子是2019年加拿大聯邦大選。總理小杜魯多帶領的加拿大自由黨僅獲得585萬選票,不及官方反對黨保守黨610萬選票。但由於領先者當選政策,結果自由黨獲得157席(超過保守黨的121席)而保住執政權。本次選舉若改為比例代表制,則獲得610萬選票的保守黨所獲得的的席位可能超過獲得585萬選票的自由黨而反敗為勝。

Remove ads

現行實施制度國家

Remove ads

過去實施國家地區

參見

註釋

Loading content...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