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領先者當選
单一选区中得票最多者获胜的投票制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領先者當選(英語:First Past the Post,縮寫FPTP)[註 1],或稱相对多数制、簡單多數制、先馳得點制、贏者全得制[3],指在單一選區中選民只需投票一次,由所有候選人中的最多得票者當選,而不論绝对票數的多寡。约三分之一的國家使用此選舉制度。[4]
產生效果
工黨僅以34%的選票取得了63%(411席)的議席,而改革黨在獲得14.3%的選票下,只贏得不到0.8%(5席)的議席。[6]
Remove ads
優點
方便執行及統計。[7]
缺點
当選者得票不一定过半,不一定獲得廣泛认同,且由于当选者无需獲绝对多数支持,只须爭取一部分核心選民支持即可当选。选举制度对擁有铁票支持的政党有利,容易形成两党制,且這種制度雖然穩定,但在議會選舉上缺乏多元比例,不利其他小黨生存。
另外有可能出現總得票超過另一方而獲得的議席少於另一方的情況。以2015年英國大選為例,英国独立党獲得了12.6%的選票,卻只獲得1席,而選票數少於該黨的許多黨派獲得的議席數量卻超過了該黨,有些甚至超過甚多,比如自由民主党7.9%的選票而獲得8席、蘇格蘭民族黨4.7%的選票而獲得56席,變相導致不同地區的選民票值可能相差很大。這是由於該制度相當於每個地區的贏者獲得該地區輸者全部票數,無論是否過半。若參加某地區競選的黨派眾多,則有可能僅有該地區20%的支持亦能位列第一而當選,而無法代表該地區多數的利益。
領先者當選甚至可能出現票數不如其他黨而當選的情況,最近的一個例子是2019年加拿大聯邦大選。總理小杜魯多帶領的加拿大自由黨僅獲得585萬選票,不及官方反對黨保守黨610萬選票。但由於領先者當選政策,結果自由黨獲得157席(超過保守黨的121席)而保住執政權。本次選舉若改為比例代表制,則獲得610萬選票的保守黨所獲得的的席位可能超過獲得585萬選票的自由黨而反敗為勝。
Remove ads
現行實施制度國家
中華民國
安地卡及巴布達
阿塞拜疆
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孟加拉国
伯利兹
百慕大
博茨瓦纳
巴西 (参议院)
加拿大
开曼群岛
科特迪瓦
庫克群島
多米尼克
厄立特里亚
衣索比亞
加彭
冈比亚
加纳
格瑞那達
印度
印度尼西亞
牙买加
肯尼亚
韩国
科威特
老挝
圣卢西亚
利比里亚
马绍尔群岛
馬爾地夫
马拉维
马来西亚
墨西哥 (總統選舉)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緬甸
奈及利亞
纽埃
阿曼
巴基斯坦
帛琉
菲律賓
波蘭 (参议院)
圣基茨和尼维斯
圣卢西亚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萨摩亚
塞舌尔
新加坡
塞拉利昂
所罗门群岛
斯威士兰
坦桑尼亚
汤加
千里達及托巴哥
图瓦卢
乌干达
英国 (不包括其在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议会)
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乔治亚州、路易斯安那州和华盛顿州使用两轮选举制,对于非总统选举和缅因州计划使用排序複選制,对于从2018年起非总统选举。[8])
美屬維爾京群島
葉門
尚比亞
Remove ads
過去實施國家地區
阿根廷(1983年众议院名單比例代表制取代[9][10])
澳大利亞(1918年以排序複選制取代)
比利时(1899年以名單比例代表制取代)[11]
賽普勒斯(1981年比例代表制取代)
丹麦(1920年比例代表制取代)
香港(1998年起名單比例代表制取代)
黎巴嫩(2017年6月被比例代表制取代)
賴索托(2002年以名單比例代表制联立制取代)
馬爾他(1921年以可轉移單票制取代)
尼泊尔(以FPTP及名單比例代表制混合取代)[12]
荷蘭(1917年政黨比例代表制取代)[13]
新西兰(1996年以联立制取代)
巴布亚新几内亚(2002年以排序複選制取代)[14]
南非(1996年以名單比例代表制取代)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