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精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精舍,本義是學舍、書齋;後作為梵語「vihāra」的漢譯,指佛教僧團的房舍、寺院等。
词义
精舍字面意思爲“精美的房舍”,如:
- 宋吳曾 《能改齋漫錄·辨誤二》:王觀國《學林新編》曰:“《晉書》:‘孝武帝初奉佛法,立精舍於殿內,引沙門居之,因此世俗謂佛寺為精舍。’觀國按,古之儒者,教授生徒,其所居皆謂之精舍。故《後漢·包咸傳》曰:‘咸往東海,立精舍講授。’又《劉淑傳》曰:‘隱居立精舍講授。’又《檀敷傳》曰:‘立精舍教授。’又《薑肱傳》曰:‘盜就精廬求見。’注曰:‘精廬,即精舍也。’以此觀之,精舍本為儒士設。至晉孝武立精舍以居沙門,亦謂之精舍,非有儒釋之別也。”以上皆王說。予按,《三國誌·注》引《江表傳》曰:“於吉來吳,立精舍,燒香讀道書,製作符水以療病。”然則晉武以前,道士亦立精舍矣。
有时也可理解爲“精神之房舍”,在先秦文献中代指心地:
佛教传入中国後,僧人在寺内居住、讲经的情形,类於儒家学社,故從晉代開始將“精舍”作為梵語vihāra的漢譯[3][5][6],爲寺院、佛寺的別名,無論大小的佛寺都被稱作精舍,如佛教歷史上第一所寺院竹林精舍。[7]
亦爲道教所用,表示道士修煉居住之所。[8]如佛教史上第一所寺院名叫竹林精舍,在香港粉嶺有一所同名道觀。
在近現代,精舍常以人們修行、居住的場所為內涵,多指佛教、道教的寺院,一些教授瑜伽冥想等的民間商業屋舍有時也冠以精舍之名。
Remove ads
佛教精舍
精舍(梵語:vihāra),音譯毗诃罗(毘訶羅)。原始僧團居住在叢林山野的樹下、山洞中,後來有了佛教史上第一所寺院竹林精舍、第二所寺院祇园精舍 ,它們安立於叢林僻靜處,供佛陀、僧徒休息、學習。故最開始佛寺是以精舍(vihāra)的名稱出現的,且強調位於廣闊之處,或有較大的庭院。經典中雖屢見精舍一詞,然其原語不一,除了vihāra之外,又把阿藍摩(梵 ārāma,園林)或僧伽藍(梵 Saṃghārāma,伽藍)譯為精舍;此外,亦有以阿練若(梵 araṇya,叢林)、求呵(梵 guhā,石窟)等詞,譯為精舍者。
如今的南傳佛教地區,通常仍以vihāra作為寺院的代名,泰國叫วิหาร(Wihan)[9]或วัด(wat)、高棉語叫Vihear、緬甸叫ဝိဟာရ(wihaya)或奘(緬甸語:ကျောင်း,羅馬化:kyuang)、旁遮普語裡的“庭院”叫做vehra[10];印度北部比哈爾邦的名字“比哈爾”(印地語:Bihar)即“毗诃罗”的印地語現代音[11],因該地有豐富的佛寺建築;馬來西亞吉隆坡十五碑錫蘭佛寺(Buddhist Maha Vihara, Brickfields[12])也以“Vihara”為名;現代上座部佛教的前身部派佛教大寺派(Mahā-vihāra-nikāya),名中的“寺”字就是“vihāra”的對譯;著名的那爛陀寺也以“Vihara”為名而譯為“寺”。在南传佛教寺庙建筑群中,精舍和戒堂都是供奉佛像的主要礼佛场所,二者最大的区别即戒堂周围是有镇邪石划出结界的。
Remove ads
舉例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