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粿

閩語及台語中「糕」的總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粿
Remove ads

粿(閩南語:kué/ké/kér)是閩南民系米糕的總稱,在客家語稱為,是指用秫米粳米磨成米漿後加入餡料,以粿印模出各種形狀。因加入各種配料而衍生各種名稱,如鹹甜粿油炸粿甜粿菜頭粿草仔粿芋粿[1][2]。因要多花功夫時間製作,並非日常家庭主食,是只有在年節祭拜時才會特別做的供品。在广东地区,潮汕人也会把凡是用米粉、面粉、薯粉等加工制成的食品都称“粿”,而潮汕方言里所谓的粿,实际就是别处所称的糕,但包含的范围又不单纯是“糕”。

Thumb
鹹甜粿
Thumb
廣東紅糖甜粿(年糕)

粿印

Thumb
龜粿印
Thumb
桃粿印

為了做粿,以前每戶人家幾乎都會有一把粿印,早先是木製雕刻,後有塑膠成品,是用來在粿上印上烏龜外形,中間還帶個壽字變成紅龜粿,來祈求長壽吉祥。時代變遷後,家庭不做粿,直接到市場買,粿印就少見變成懷念的民藝作品[3]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