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前南丫石礦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前南丫石礦場(英語:Ex-Lamma Quarry),又名「博東灣石礦場」或「博洞灣石礦場」,位於香港南丫島索罟灣北岸,原來由瑞安建業經營[1],於1978年開始運作,並於2002年完成綠化修復工程後停用。[2]

此条目讲述處於施工或详细规划阶段的工程。 |

歷史
為了開拓更多石料來源,政府於1977年7月刊憲,宣佈將會設立南丫石礦場,而合約期為10年[3]。
前南丫石礦場於1978年招標,吸引13家石礦企業及建築公司投標。及後,石礦場於同年開始運作,並於1981年6月19日開幕。此石礦場最初由法國寶嘉建築(今香港寶嘉建築)與Enterrrises Audemard公司合營[4]。不久,瑞安建業隨即收購南丫石礦場,並一直營運至1993年[5](原訂為1988年)。
在1993年後,瑞安與政府簽訂修復協議,允許前南丫石礦場繼續營運,但需要於1995年起展開綠化修復工程,包括建造向北伸延的寬闊平台、種植樹木及建造人工湖,以回復當地的自然風貌。工程於2002年竣事,而石礦場亦隨即結束24年的營運。[2]
未來發展
此石礦場曾成為港府為淨化海港計劃而設的污水處理廠選址之一,但最後選擇在昂船洲填海用地興建,成為昂船洲污水處理廠。此外,南丫石礦場東北面盆地,亦曾於1990年代初,列為西區海底隧道的沉管鑄造場選址之一,但最終改於石澳石礦場鑄造[6]。
為了增加香港土地供應,香港政府計劃將前南丫石礦場(研究範圍亦包括了覆蓋周邊地區,包括毗鄰佔地約兩公頃的水泥儲存倉的「綜合發展區」及天然山坡,合共佔地約59.9公頃。[7])發展成為達致綠化及可持續發展及生活的海濱社區,盡量融入地區特色,並且提供私營及資助房屋等,以梯級式高度輪廓方式興建,使到建築物的水平線從山邊逐步向海濱遞減,以保留景觀與自然環境背景的天然連繫及保護山脊,並且沿著海岸綫興建一道海濱長廊,以提供充裕的休憩空間;以及興建一座渡輪碼頭,以應付島上人口對來往中環及香港仔至南丫島的交通需要。2012年年初,土木工程拓展署及規劃署展開可行性研究;同年12月7日,香港政府展開為期兩個月的首階段公眾諮詢,計劃將其發展成為低密度住宅區或者旅遊住宅區,分為兩份三項研究方案建議:
Remove ads
- 主題:以住宅為主此;期望將研究地點發展成為一個綠色社區,以推廣可持續發展和宜居的環境,並且與地區特色及自然環境共融。
- 預計設定住宅單位數量:2,000
- 預計設定人口數量:5,000人
- 地積比率:0.6至1.8
- 人工湖發展:完全保留
- 主要發展:
- 入口廣場:在中心區興建入口廣場,除了零售及餐飲設施外,大型的公共空間亦能夠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例如農產品市場及香港產品展覽攤位等。
- 海濱長廊:沿著海濱長廊的廣闊休憩用地將提供行人步道、單車徑、休憩處及景觀地帶,同時連接不同的活動地點。
- 生態旅遊中心:位於湖畔南端,將有助於鼓勵遊客欣賞島上的自然生態,並且成為研究地點上的主要地標。
- 遊艇停泊處:
- 社區廣場:位於湖畔住宅區旁,設有露天餐飲設施。
- 湖畔公園:湖邊的綠化帶將會可以連接至新的渡輪碼頭,及提供偌大的休憩用地供予居民及遊客享用。
- 主題:同1a。
- 預計設定住宅單位數量:2,800
- 預計設定人口數量:7,000人
- 地積比率:0.75至2.0
- 人工湖發展:局部保留
- 主要發展:同1a。
- 主題:住宅及旅遊混合;期望透過提供不同種類的旅遊設施,輔以與區內相符規模和特色的住宅發展,增強區內旅遊發展的機會及注入活力。
- 預計設定住宅單位數量:1,000
- 預計設定人口數量:2,800人
- 地積比率:0.6至1.5
- 人工湖發展:完全保留
- 主要發展:
參見
參考注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