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緬甸地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緬甸地質隨著印度板塊向北滑動至東南亞,狀況受到不斷移動的構造成分控制,發生了劇烈的構造過程。 [1] 緬甸橫跨三個板塊(印度板塊、緬甸微板塊和掸泰地体),被北向斷層隔開。在西部,一個高度傾斜的俯衝帶將近海的印度板塊與緬甸微板塊分隔開來,緬甸大部分地區都位於緬甸微板塊之下。在緬甸中東部,一條右旋走滑斷層從南向北延伸超過1,000 km(620 mi)。[2]這些構造帶是該地區發生大地震的原因。 [1]始新世開始的印度-歐亞板塊碰撞提供了緬甸最後的地質碎片,因此與中生代和古生代的記錄相比,緬甸保存了更為廣泛的新生代地質記錄。緬甸的地理特徵分為三個區域:印緬山脈、緬甸中央帶和撣邦高原;[3] 這些區域都呈現向西凸起的弧形。緬甸區域構造背景多樣,不僅形成了不同的區域特徵,也促進了石油盆地和多種礦產資源的形成。[4]

區域地質

緬甸分為三個自然地理區,每個區域都橫跨緬甸近北緯方向,從西到東依序為:印緬褶皺山脈、緬甸中央帶(MCB)和撣邦高原。 [3]緬甸北部,東喜馬拉雅構造結界劃分了三個自然地理區域。[5]
緬甸具有複雜的弧形變形構造,可能是多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6]除了西部的俯衝系統和緬甸中部的走滑斷層系統之外,另一個主要貢獻者可能是來自青藏高原的地殼流。 [6]青藏高原位於緬甸北部,自始新世以來地殼顯著增厚。 [6]增厚的青藏高原地殼中儲存的大量位能被釋放,導致東喜馬拉雅構造結周圍形成地殼流。 [7]地殼流向西流向緬甸中部地區。此地殼流與俯衝系統中的增生楔一起,可能參與了印度-緬山脈晚新近紀的隆升。 [6]
印緬山脈位於緬甸印度板塊與緬甸微板塊的匯合邊界。兩個板塊之間的俯衝導致了增生楔的形成,以適應沿聚合邊界的EW縮短。後來,逆衝、褶皺和隆升形成了印度-緬甸山脈。[6] 山脈帶由多座山脈組成:若開山脈、欽山、那加丘陵、馬尼奧爾山脈、魯沙山脈和帕凯山山脈。 印度-緬甸山脈在更北的地方與東喜馬拉雅山脈結匯合併,沉入安達曼海,並在更南的地方重新浮出水面,形成安達曼群島。[6]
印緬山脈以中心(約北緯22°)為界,向西隆起,形成弧形結構。[6] 這種弧形構造意味著對印緬邊界沿線匯聚運動的限制,因此碰撞強度沿著山脈而變化。 [8]
碰撞最大的地方是北緯24°附近的印緬山脈中心,呈現寬闊的高山脈(寬達20公里),並向南部(北緯16°)演變為狹窄的低丘陵。[8] 碰撞發生在印度-緬甸山脈北部(納迦域)的西北-東南方向。[9]
緬甸中央帶長1000公里,由印緬山脈(西部)和實皆斷層帶(東部)之間的一系列新生代次盆地組成。[10] 這些盆地通常被認為是印度-緬甸俯衝體系的弧前/弧後盆地組合體。[6] 緬甸中央帶內的八個主要第三紀次構造盆地是Hukwang、Chindwin、Shwebo、Salin、Pyay Embayment、Irrawaddy Delta、Bago-Yoma和Sittaung Basin。 [11]
岩相
印緬山脈是一條沉積帶,主要由新生代复理岩沉積物[12]和中生代蛇綠岩套核組成,其可追溯到晚侏羅世,覆蓋在厚層的中生代層序上。所有上述不整合面都位於可追溯至前三疊紀的變質基底上。 [5]
核心中生代蛇綠岩由蛇紋岩橄欖岩、枕狀玄武岩及紅色矽質岩等組成[5]。蛇綠岩的仰衝被解釋為掸泰地体、緬甸微板塊和印度板塊之間幾個新特提斯洋的閉合。[6]
構造環境

緬甸的地質構造背景包括西部邊界高度傾斜的聚合、緬甸中部的右旋(右側)走滑斷層(界定了緬甸-巽他邊界)以及南部安达曼海海嶺的擴張。[13]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