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红耳鹎
鹎科鹎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红耳鵯,(學名:Pycnonotus jocosus),又名红颊鹎,俗名高髻冠、高鸡冠、高冠鸟、黑头公、紅屎忽、gel頭雀等,原產於亞洲熱帶的鵯屬鳥類。是一種定居性食果動物,主要分佈於熱帶亞洲地區。它作為觀賞鳥被引入到世界上許多熱帶地區,並已在這些地區建立了族群。紅耳鵯有著響亮的三或四音節叫聲,主要以水果和小型昆蟲為食,喜歡顯眼地棲息在樹上。它常見於山林和城市花園。
Remove ads
分類
紅耳鵯由瑞典博物學家卡爾·林奈於1758年在他出版的《自然系統第十版》自然系統中以二名法Lanius jocosus的名稱正式描述。[2] 種小名來自拉丁語的ioculus,意思是「歡樂的」(源自iocus,意為「笑話」)。[3] 林奈的描述基於瑞典博物學家佩爾·奧斯貝克於1757年描述的Sitta Chinensis。[4][5] 林奈將模式產地指定為「中國」,但1948年由赫伯特·吉爾頓·德尼安將其限制為香港和廣東。[6][7] 現在,紅耳鵯被歸入德國動物學家弗里德里希·博伊厄於1826年創立的鵯屬(Pycnonotus)中。[8][9]
在圈養環境中,曾觀察到紅耳鵯與黑喉紅臀鵯、白耳鵯、白眶鵯、黑冠黃鵯和白頰鵯等進行雜交。[10] 也曾記錄到白化現象。[11]
- P. j. fuscicaudatus - (Gould, 1866):最初被描述為一個獨立物種。分佈於印度西部和中部,擁有幾乎完整的胸帶且尾巴無白尖。
- P. j. abuensis - (Whistler, 1931):分佈於印度西北部(模式產地為阿布山[12]),顏色較淡,胸帶不連續且尾巴無白尖。
- P. j. pyrrhotis - (Bonaparte, 1850):最初被描述為屬於Ixos的一個獨立物種。分佈於印度北部的特萊和尼泊爾,上部顏色較淡,尾巴有白色尖端,胸帶分離較遠。
- P. j. emeria - (Linnaeus, 1758):最初被描述為屬於Motacilla的一個獨立物種。[13] 分佈於印度東部至泰國西南部,上部呈溫暖的棕色,喙纖細且有長冠(也被引入到佛羅里達州[14])。
- P. j. whistleri - Deignan, 1948:分佈於安達曼群島,上部羽毛為溫暖的棕色,喙較粗,冠羽比P. j. emeria短。
- P. j. monticola - (Horsfield, 1840):最初被描述為屬於Ixos的一個獨立物種。分佈於東喜馬拉雅山脈至緬甸北部和中國南部,上部比P. j. pyrrhotis更深。
- P. j. jocosus - (Linnaeus, 1758):分佈於中國東南部。
- P. j. hainanensis - (Hachisuka, 1939):分佈於海南島(中國東南部海岸)。
- P. j. pattani - Deignan, 1948:分佈於緬甸南部和馬來半島北部,經泰國、印度支那南部,甚至延伸至爪哇和蘇門答臘。
Remove ads
描述


成鸟全长20~22厘米,翼展约28厘米,体重23~42克。头顶及枕部黑色,具长的直立羽冠,眼下后方具红色块斑,颊部白色,颊纹黑色,喉部白色,两侧自下颈达胸部各有一条黑色带纹,带纹后边缘转为褐色。上体、尾羽褐色,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下体白色,尾下覆羽红色[15]。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亚种monticola具完整的黑色胸带[16]。雌鸟羽色似雄鸟,但黑羽均被替代为黑褐色[17]。亚成鸟眼下后方黑色而无红色块斑,尾下覆羽棕色。[16]。
牠們的叫聲響亮且具表現力,常被描述為尖銳的kink-a-joo(也有記錄為pettigrew、kick-pettigrew或pleased to meet you[18]),而其鳴唱聲則是一種責備般的嘰喳聲。牠們往往更容易被聽到而非被看到,但經常在早晨顯眼地棲息於樹頂並鳴聲。壽命約為11年。[19]
分佈與棲地
分布于印度、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引种至澳大利亚及其他地区[16]。中国国内分布于西藏东南部、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南部[15]。
紅耳鵯棲息於輕度林地區域、灌木叢及農田等較為開闊的地方。自古以來就有牠們爆發性遷徙的記錄,托馬斯·賈頓曾注意到牠們「定期以大群造訪馬德拉斯和其他有林地的城鎮」。[20]
牠們已經在澳大利亞、美國的洛杉磯、夏威夷[21]和佛羅里達州[22],以及模里西斯、阿桑普申島[23]和馬斯克林群島等地建立了族群。[24][25] 在佛羅里達州,牠們僅在一小片地區出現,其族群很容易被滅絕。[26] 2013-2015年間,牠們從阿桑普申島被徹底清除,以防止其入侵鄰近的阿爾達布拉島,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無引入鳥類的熱帶島嶼。[27]
紅耳鵯於1880年由動物學及馴化協會引入悉尼,1920年時已在郊區廣泛定居,並逐步擴展到約100公里外的地區。如今,它們也出現在墨爾本和阿德萊德的郊區,雖然它們如何到達這些地方仍不清楚。[28]
Remove ads
行為與生態
在留尼旺島,此物種定居後促進了外來植物物種如Rubus alceifolius的擴散。在佛羅里達州,牠們食用多達24種外來植物的果實和漿果,包括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馬纓丹、巴西肖乳香(Schinus terebinthifolius)和榕果(Ficus)。[29] 在模里西斯,牠們幫助散播粗壯女貞和毛野牡丹藤的種子。經過牠們消化的種子發芽效果更佳。[30] 紅耳鵯在留尼旺島的族群在三十年間已經發生多樣化,且顯示出根據食物資源適應的喙部形態變異。[31]


繁殖季節分散開來,南印度的高峰期為12月至5月,而北印度則為3月至10月。[32] 每年可能繁殖一次或兩次。[33] 雄鳥的求偶展示包括低頭、展開尾巴及下垂翅膀。[33] 巢為杯狀,築於灌木叢、茅草牆或小樹上。巢由細小的樹枝、根莖和草編織而成,並用樹皮條、紙或塑膠袋等大物件裝飾。[26]巢卵數通常為兩或三顆。[33] 成鳥(可能是雌鳥[18])有時會假裝受傷以分散潛在捕食者的注意,遠離巢穴。[33][34] 卵呈淡紫色地面,靠近寬端處有斑點。卵的尺寸為21毫米長、16毫米寬。[35] 卵孵化需12天。雙親共同撫養幼鳥。幼鳥以毛毛蟲和昆蟲為食,成熟後則改為水果和漿果。[18] 幼鳥為「僅翼部有絨羽」的毛幼。[14] 卵和幼鳥可能會遭褐翅鴉鵑和烏鴉捕食。[18]
繁殖季節時,牠們會捍衛約3,000 m2(32,000 sq ft)的領地。[36] 牠們成群棲息,每群可達一百隻以上的鳥。[37][38]
Remove ads
多種鳥類瘧疾寄生蟲曾被記錄在此物種中。[40] Plasmodium jiangi於1993年由何氏與黃氏首次在中國東南部發現。[41]
文化中的地位
該物種曾在印度部分地區是一種受歡迎的籠中鳥。C. W. Smith 曾記錄道[42]
- 這些鳥深受當地人喜愛,因為牠們性格無畏且容易馴養。牠們被教導站在手上,在任何印度市場上都能看到大量此類鳥。
該物種在東南亞部分地區仍是受歡迎的籠中鳥。[24]
保护措施
在中国大陆,红耳鹎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