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红胸啄花鸟

花蜜鸟科啄花鸟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红胸啄花鸟
Remove ads

红胸啄花鸟学名Dicaeum ignipectus),是啄花鸟科啄花鳥屬的一种,分佈於印度次大陸東南亞。像其他啄花鳥一樣,這種小型鳥類以果實為食,並在果樹植物的種子傳播中扮演重要角色。[2][3] 不同於許多同屬的物種,這種鳥類具有顯著的兩性異形,雄鳥的上部和下部顏色對比鮮明,並有一個亮橙色的胸斑,而雌鳥則顏色黯淡。

事实速览 红胸啄花鸟, 保护状况 ...
Remove ads

外形描述

紅胸啄花鳥是一種小型啄花鳥,喙短而暗。雄鳥的上半身為亮麗的藍黑色,下半身為淡棕色,胸部有一個明亮的紅色斑塊。從胸斑下方起,沿著腹部中央有一條黑色短線延伸至腹部。雌鳥上半身呈深橄欖色,下半身為淡棕色。鳥的側面呈橄欖色,喙基部顏色較淡。[4]

牠們體重僅7—9 g(0.25—0.32 oz),長度不足7 cm(2.8英寸),是最小的啄花鳥之一。[2] 它們通常棲息在樹梢,特別是在槲寄生上。牠們發出刺耳的叫聲,類似剪刀剪切聲及短促的tsit聲。[4]

該物種最早由愛德華·布萊思於1843年描述,根據布賴恩·霍頓·霍奇森從尼泊爾獲得的標本所命名。[5] 名稱基於霍奇森的手稿,但由布萊思發表。[6] 據稱原始標本已存放於大英博物館,但據說已經遺失,可能存在於加爾各答的亞洲學會博物館中。[7]

曾被稱為「印度最小的鳥」或「可能是最小的鳥」:[8]

……紅胸啄花鳥(Myzanthe ignipectus),這種鳥類因為是印度最小的鳥而著名。這隻美麗的小鳥體型如此之小,成鳥的總長度幾乎不到兩英寸半,重量僅有三又二分之一德拉克馬。其行為與啄花鳥十分相似,棲息於樹梢,且常躲避人們的視線……

——約翰·喬治·伍德,1862年[9]
Remove ads

亚种

分布與棲地

分佈

紅胸啄花鳥廣泛分佈於喜馬拉雅山脈地區,包括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12][13],並延伸至東南亞的印尼、寮國、泰國、越南、台灣、馬來西亞和菲律賓。[14] 其自然棲地包括溫帶森林亞熱帶或熱帶潮濕低地森林以及亞熱帶或熱帶潮濕的山地森林

若干族群已被命名為亞種。指名亞種ignipectus分佈於喜馬拉雅山脈及東南亞大陸地區。其他則為島嶼族群,包括台灣的formosum,呂宋的luzoniense,薩馬的bonga,以及尼格羅和棉蘭老的apo。此物種與黑脅啄花鳥Dicaeum monticolum灰脅啄花鳥D. celebicum爪哇啄花鳥D. sanguinolentum澳洲啄花鳥D. hirundinaceum形成超種複合體,這些物種有時被視為同一物種。曾有與朱背啄花鳥Dicaeum cruentatum雜交的報告。[15][16] 許多島嶼上的亞種表現出非常有限的分佈範圍或微端性,這些亞種在保育規劃中被建議謹慎對待。[17]

菲律賓的族群中,雄鳥的下部與D. monticolum類似,而雌鳥的上半部則有鋼綠色光澤,與北方較黯淡的亞種不同。蘇門答臘的beccarii是最為不同的亞種,與D. sanguinolentum亦有所區別。雄鳥的上半部具有鋼綠色光澤,且缺少喉斑,而雌鳥上半部呈綠色,且缺少紅色臀部。[16]

Remove ads

棲地

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亚热带或热带的旱林、亚热带或热带的高海拔疏灌丛、耕地、种植园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一般栖息于开阔的村庄、田野、山丘、山谷等次生阔叶林、或溪边树丛间以及有时在原始森林的中下层也能见到。[1]

此物種在整個分佈範圍內多棲息於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但在中國,冬季期間可能會出現在較低海拔地區。[16]

行為與生態

像許多其他啄花鳥一樣,牠們負責槲寄生種子的傳播。在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脈,牠們被發現是Scurrula屬植物的重要傳播者。[18]

奈尼塔爾,牠們據說在6月和7月繁殖。牠們的巢呈垂吊狀,像錢包一樣,開口位於巢的上方側面。巢薄且具有毛氈狀,材料來自槲寄生莖部的毛狀物,內襯苔蘚和柔軟的草。牠們通常產下兩到三顆蛋,雌雄共同孵蛋並照顧幼鳥。[19][20]

在香港,隨著復育森林的成熟,牠們的數量被認為有所增加。首次記錄於1954年,自1975年起牠們開始定期繁殖。[21]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