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美國獨立戰爭
1775-1783年英國和十三個殖民地之間的戰爭,作為美利堅合眾國贏得了獨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美國獨立戰爭(英語: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或稱美國革命戰爭 (American Revolution War),是美國歷史上北美十三殖民地反抗英國統治、爭取獨立的武裝衝突。這場戰爭不僅是美國建國的關鍵,也因法國和西班牙的介入,成為一場具有國際影響的衝突[10]。戰爭的根源可追溯至1763年,英國在七年戰爭中擊敗法國,確立了對北美的控制權。然而,隨後的稅收政策,如1765年的《印花法令》和1767年的《湯森法令》,引發了殖民地居民的強烈不滿。英國試圖通過軍事手段維持秩序,卻導致了1770年波士頓慘案的發生,進一步激化矛盾。1774年,英國議會通過《不可容忍法案》,試圖解除殖民地的武裝力量,終於在1775年4月引發了萊克星頓和康科德戰役,標誌著戰爭的正式爆發。
1775年6月,第二大陸會議決定將殖民地的民兵組織整合為大陸軍,並任命喬治·華盛頓為總司令。1776年7月2日,大陸會議通過《李氏決議文》,宣布獨立,隨後於7月4日正式通過《獨立宣言》。這一宣言不僅確立了殖民地追求獨立的決心,也為後來的戰爭提供了意識形態基礎。與此同時,英國議會於1775年8月宣布殖民地處於叛亂狀態,雙方衝突全面升級。
戰爭初期,英國憑藉強大的皇家海軍和正規軍占據優勢,特別是在1776年紐約和新澤西戰役中,英軍將領威廉·何奧成功占領紐約市。然而,華盛頓通過機動戰術,在特倫頓和普林斯頓取得小規模但關鍵的勝利,提振了士氣。1776年3月,大陸軍成功圍困波士頓,迫使英軍撤離,這是大陸軍在戰爭早期的重大勝利。
1777年成為戰爭的轉折點。英軍將領約翰·伯戈因在薩拉托加戰役中被大陸軍擊敗並被迫投降。這一勝利不僅鼓舞了殖民地的士氣,也說服了法國相信美國獨立的可行性。1778年2月,法國與美國簽署聯盟條約,正式參戰。1779年,西班牙通過《阿蘭胡埃斯條約》與法國結盟,間接支持美國。法國海軍的介入成為戰爭後期的關鍵因素,特別是在1781年的切薩皮克灣戰役中,法國艦隊切斷了英軍的海上補給線,奪得制海權。戰爭的決定性時刻發生在1781年的約克鎮圍城戰。英軍將領康沃利斯在維珍尼亞的約克鎮被法美聯軍圍困,法國海軍的封鎖使其無法突圍。康沃利斯最終於1781年10月率英軍主力投降,這一事件成為戰爭的轉捩點。雖然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的衝突持續到1783年,但在北美的戰鬥基本停止。
1783年9月3日,英國與美國、法國、西班牙分別簽署《巴黎條約》和《凡爾賽條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的獨立,並將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片領土讓與美國。同時,英國向法國割讓托巴哥和塞內加爾,向西班牙割讓梅諾卡、西佛羅里達和東佛羅里達。這場戰爭不僅促成了美國的誕生,也為後來的國際格局奠定了基礎。
Remove ads
背景

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可追溯至北美十三殖民地与英国之间日益加剧的经济和政治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在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尤为显著。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在北美被称为法国与印第安战争,结束于1763年的《巴黎和约》,法国因此失去新法兰西的大部分领土,英国成为北美的主导力量。然而,战争留下的巨额债务促使英国议会对殖民地实施新的税收和监管政策,这些政策最终点燃了殖民地的反抗情绪,为独立战争埋下伏笔。此外,英國削減對原住民的傳統禮物外交(如1762年阿默斯特將軍的政策),激怒了俄亥俄河谷及五大湖地區的部落,引發1763至1766年的龐蒂亞克戰爭。
为缓解与印第安部落的紧张关系并管理殖民扩张,英国于1763年颁布《皇家公告》,禁止殖民者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购买土地或定居,并以密西西比河为界,将西部领土划分为英国和西班牙的势力范围。这一政策取消了弗吉尼亚和麻萨诸塞等殖民地的西部土地主张,引发广泛不满。《公告》颁布后,麻萨诸塞和卡罗来纳等地爆发抗议,部分殖民者已在此区域定居,认为《公告》侵犯了他们的权利[11]。同时,英国为执行《公告》在边疆设立常驻军,导致殖民地与英国政府在驻军费用问题上的争执加剧。
Remove ads
七年战争的巨额债务使英国议会期望殖民地承担更多防务费用。 1764年,英国加强执行1733年《糖蜜法令》,并通过《食糖法》,对进口糖蜜、酒类和其他商品征税,这对依赖糖蜜生产朗姆酒的纽英格兰经济造成显著影响。 1765年,《印花法令》进一步对殖民地的印刷品征税,引发强烈反对,因殖民地在英国议会中缺乏代表,喊出「无代表,不纳税」的口号。殖民者通过抵制英国商品和走私(如从加勒比海地区进口荷兰茶叶)来反抗这些税收政策。 1766年,英国议会在压力下废除《印花法令》,但随即通过《宣告法令》,重申议会对殖民地的征税权。
1767年,英国通过《汤森法令》,对玻璃、铅、纸张、颜料和茶等商品征收关税,进一步激化矛盾。殖民者再次抵制英国商品,并通过走私规避关税。 1768年,当局在波士顿因涉嫌走私扣押约翰·汉考克的「自由号」船只,引发骚乱。 1770年3月,英国士兵在波士顿向投掷石块的平民开枪,造成五人死亡,这一事件被称为波士顿大屠殺,成为殖民地反抗的象征。同年,英国诺斯内阁部分废除《汤森法令》,但保留茶叶税以强调议会的征税权,这一举措未平息殖民者的不满。
1772年4月,新罕布什尔的殖民者在韦尔发起松树暴动,反对英国对木材出口的限制,这一事件后来启发了松树旗的设计,成为爱国者团结的象征。同年6月,殖民者在罗德岛烧毁英国海关船「加斯皮号」,进一步显示对英国权威的挑战。 1773年,英国议会通过《茶葉法》,授予东印度公司茶叶贸易垄断权,试图以低价茶叶稳定市场,但这被殖民者视为议会强加征税原则的又一例证。 1773年12月,波士顿的“自由之子”组织化装为莫霍克印第安人,将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倾倒入波士顿港,史称波士顿倾茶事件。
Remove ads
1774年,英国议会针对麻萨诸塞通过了一系列法案,统称为《强制法案》,旨在恢复对该殖民地的控制,却加剧与北美殖民地的紧张关系。这些法案包括《波士頓港口法令》、《麻薩諸塞政府法令》、《司法行政法令》和《駐軍法令》,连同《魁北克法令》被殖民者称为《不可容忍法案令》,引发广泛不满。 《波士顿港口法》关闭波士顿港,限制沿海贸易。 《马萨诸塞政府法》修改了殖民地特许状,取消选举产生的议会,改由英国任命,并大幅增强总督的权力。 《司法法》允许被控镇压骚乱或执法中犯有杀人罪的英国官员在英国或其他殖民地受审,而非在麻萨诸塞本地审理。 《驻军法》准许英军驻扎在殖民地建筑。 《魁北克法》虽然主要针对英属加拿大(魁北克省),但被殖民者视为《强制法案》的一部分;该法将俄亥俄河以北土地并入魁北克省,限制了十三殖民地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张,并保留法裔加拿大人的天主教权利,激怒新英格兰清教徒。殖民者视这些法案为对自治和司法权的侵害,认为违背英国宪法原则[12]。其他殖民地对麻萨诸塞表示同情,促成1774年第一次大陆会议,制定抵制英国货物的计划。同时,英国加强与印第安部落如易洛魁联盟等的联系,提供武器以稳定边疆,但殖民者视此为威胁,进一步加深裂痕[13]。
18世紀中葉,北美殖民地的政治格局逐漸發生變化。殖民地下議院由小地主和商人主導,逐步從英國任命的總督手中奪取權力,特別是在財政和地方事務上。隨著1773年《不可容忍法案》的頒布,麻薩諸塞等殖民地建立臨時省議會,削弱了皇家總督的控制權。1774年,除喬治亞外的十二個殖民地派出代表參加第一次大陸會議,尋求對英國政策的統一應對。會議期間,代表們擔心經濟抵制可能導致戰爭,於是向喬治三世提交《向國王請願書》,要求廢除《不可容忍法案》。經過激烈討論,會議於9月17日通過《沙福克決議》,譴責英國的壓迫政策,並於10月20日通過《大陸協定》,發起對英國商品的經濟制裁和抵制[10]。這一行動極為有效,從1774年至1775年,英國對殖民地的進口貿易下降了97%。
儘管大陸會議否認英國議會對殖民地內政的權威,但以詹姆斯·杜安和約瑟夫·加洛韋為首的溫和派主張承認議會對殖民地貿易的管轄權,希望通過妥協換取英國諾斯內閣的讓步。然而,英國議會於1775年2月宣布麻薩諸塞處於叛亂狀態,並對其實施海上封鎖。同年7月,英國通過《限制法案》,禁止殖民地與英屬西印度群島和英國的貿易,並限制新英格蘭船隻參與紐芬蘭鱈魚漁業。這些措施加劇了緊張局勢,殖民地與英國爭奪民兵武器庫的控制權,各殖民地議會依法維持的民兵儲備成為雙方爭奪焦點。1775年4月19日,英軍試圖奪取康科德軍火庫,引發列克星頓和康科德戰役,標誌著美國獨立戰爭的開始。
康科德戰役後,愛國者取得初步勝利,大陸會議內的溫和派由約翰·迪金森領導,起草《橄欖枝請願書》,表示願意接受皇室權威,懇請喬治三世調解爭端。然而,請願提交的同時,會議通過《武裝原因與必要性宣言》,表明武力反抗的決心,這使英國殖民地大臣達特茅斯認為請願缺乏誠意。喬治三世支持諾斯內閣的強硬立場,拒絕正式回應請願。1775年8月23日,英國針對邦克山戰役頒布《叛亂宣言》,宣布殖民地處於叛亂狀態,徹底終結和平解決的希望。
英國議會內部的輝格黨最初反對強硬措施,擔心激進政策會推動殖民地走向獨立,以170票否決了強制措施。然而,隨著1774年底英國權威在殖民地的崩潰,諾斯內閣和喬治三世認為戰爭不可避免。波士頓戰役後,英軍指揮官托馬斯·蓋奇因邦克山戰役的重大損失暫停行動,等待增援。英國採取多項措施擴充軍力,包括愛爾蘭議會批准徵召新兵並首次允許天主教徒入伍,同時與德意志邦國簽訂條約,引進黑森傭兵。1776年,英國在北美部署了超過32,000人的軍隊,創下當時歐洲以外的最大規模。然而,使用德意志傭兵遭到英國議會和殖民地議會的強烈反對,殖民者認為這違背了英國公民的權利。蓋奇的謹慎策略和外國軍隊的介入為愛國者提供了機會,使其迅速控制殖民地議會,為戰爭的全面爆發奠定了基礎。
Remove ads
1776年初,北美殖民地與英國的緊張關係進一步升級,獨立運動獲得顯著推動。托馬斯·潘恩於1月10日出版小冊子《常識》,以淺顯語言主張美國自治並批判君主制,廣泛流傳,激發殖民者對獨立的熱情,特別是普通民眾。1776年6月7日,維珍尼亞代表理查德·亨利·李在費城賓夕凡尼亞州議會大廈(後稱獨立廳)向第二次大陸會議正式提案,主張殖民地應成為「自由獨立的州」,第二次大陸會議為正式宣布獨立,會議遂任命由托馬斯·傑斐遜、約翰·亞當斯、本傑明·富蘭克林、羅傑·謝爾曼和羅伯特·利文斯頓組成的五人委員會起草《獨立宣言》。宣言主要由傑斐遜撰寫,稱十三殖民地居民為「一個共同體」(one people),列舉喬治三世違反英國人權利的行為,宣布與英國的聯繫政治斷絕。宣言首次廣泛使用「合衆國」(United States)一詞,取代以往常見的「合衆殖民地」(United Colonies)。1776年7月2日,大陸會議投票通過獨立決議,7月4日正式批准《獨立宣言》。
此時,革命從貿易和稅務爭端演變為內戰,殖民地與英國展開全面衝突,同時愛國者與效忠派之間的內部分裂加劇。愛國者支持獨立和新的國家聯盟,效忠派則忠於英國統治。各地支持度因地區差異而異,新英格蘭多數支持獨立,維珍尼亞和紐約等地忠誠派比例較高,中立者則在不同時期和地區有所變動。
為對抗英國,第二次大陸會議認識到需要外國援助和情報,於1775年成立秘密對外聯繫委員會,負責與歐洲國家聯繫、收集情報和開展宣傳。1775至1776年間,委員會通過秘密通信建立聯盟,派遣特工在歐洲進行情報工作。本傑明·富蘭克林和賽拉斯·迪恩被派往法國,與英國的長期對手法國談判,爭取軍事和財政援助,包括武器、資金和技術支持。他們的努力為後來法國於1778年正式結盟奠定了基礎。
Remove ads
戰爭過程


1775年,北美殖民地與英國的緊張關係因一連串事件迅速升級,終於引發美國獨立戰爭。4月14日,駐麻薩諸塞總督兼北美英軍總司令托馬斯·蓋奇接獲指令,採取行動壓制愛國者叛亂。他計劃於4月19日突襲康科德,銷毀民兵武器庫,並逮捕被視為叛亂主謀的約翰·漢考克和塞繆爾·亞當斯。行動原定於午夜秘密進行,但愛國者保羅·里維爾獲悉計劃,連夜通知康科德民兵。民兵指揮官約翰·帕克迅速組織防禦。4月19日清晨,英軍在列星頓與民兵對峙,雙方在緊張氣氛中開火,史稱「震驚世界的槍聲」,戰役隨後擴大至康科德,史稱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英軍傷亡約300人,民兵傷亡約90人,英軍最終撤回波士頓,被民兵圍困[14]。
5月,英軍增援抵達波士頓,由威廉·何奧、約翰·伯戈因和亨利·克林頓率領約4,500人。6月17日,英軍在邦克山戰役中奪取查爾斯頓半島,但付出超過1,000人傷亡的代價。戰役暴露英軍正面進攻的弱點,蓋奇向倫敦請求更大軍力,但被何奧取代總司令職位[15]。與此同時,6月14日,第二次大陸會議接管波士頓外圍民兵,成立大陸軍,約翰·亞當斯提名喬治·華盛頓為總司令。6月16日,約翰·漢考克正式宣布華盛頓為「合衆殖民地軍總司令」(General and Commander in Chief of the army of the United Colonies)。7月3日,華盛頓接管指揮,選擇在波士頓多徹斯特高地設防,而非直接進攻。1776年3月,亨利·諾克斯從提康德羅加堡繳獲的大砲,艱難地在嚴寒冰雪中運至波士頓,華盛頓將其部署於高地,威脅波士頓市和港口內英軍艦船[16]。何奧為避免重蹈邦克山覆轍,於3月17日撤離波士頓,前往哈利法克斯,華盛頓則率軍南下紐約[17]。
Remove ads

1775年,英國與大陸會議均試圖爭取魁北克地區易洛魁聯盟的支持[18]。英國官員與部分部落談判結盟,大陸會議則敦促其保持中立。為防止英國從加拿大發動攻擊並爭取法裔加拿大人支持,大陸會議於1775年4月授權入侵加拿大[19]。11月12日,理查德·蒙哥馬利占領蒙特利爾,隨後與班尼狄·阿諾聯軍進攻魁北克城。12月31日,魁北克戰役失敗,蒙哥馬利陣亡,大陸軍維持鬆散圍困至1776年5月撤退。6月8日,大陸軍在三河市之戰再敗,結束加拿大戰役。此失敗削弱愛國者聲勢,且新英格蘭的強硬反忠誠派政策疏遠了法裔加拿大人。
1775年初,美國獨立戰爭的緊張氣氛已蔓延至維珍尼亞殖民地。4月20至21日,維珍尼亞總督約翰·梅利,下令皇家海軍從威廉斯堡的火藥庫移除火藥,移至停泊在詹姆斯河的軍艦,以防止殖民地民兵使用。此舉引發當地居民強烈抗議,認為英國當局試圖剝奪其自衛能力。數百名民兵聚集,準備奪回火藥,但因愛國者領袖如帕特里克·亨利斡旋,避免了直接衝突[20]。隨著維珍尼亞局勢惡化,鄧莫爾伯爵逐漸失去對殖民地的控制,6月逃至皇家海軍軍艦避難。1775年11月7日,總督鄧莫爾發布宣言,宣布維珍尼亞進入戒嚴狀態,並承諾任何逃離愛國者奴隸主、加入英軍的奴隸將獲得自由[21]。此宣言旨在削弱維珍尼亞種植園經濟,同時增強英軍兵力。約800至2,000名奴隸響應,組成「皇家埃塞俄比亞軍團」,參與英軍行動。12月9日,英軍在大橋戰役失敗,鄧莫爾退至諾福克附近英軍艦船後前往英國,再也沒有回到美洲[22]。1776年1月1日,因維珍尼亞第三議會拒絕解散民兵,鄧莫爾下令燒毀諾福克。在南卡羅來納,1775年11月19日,愛國者與忠誠派民兵在薩維奇圍城戰交鋒,隨後愛國者在雪地戰役驅逐忠誠派。1776年2月,北卡羅來納忠誠派在摩爾溪橋戰役被擊敗。6月28日,英軍試圖奪回南卡羅來納,在沙利文島戰役受挫[23]。
1775年起,美國私掠船襲擊新斯科舍地區,包括聖約翰、突襲沙洛城和亞茅斯。1776年,約翰·保羅·瓊斯和喬納森·埃迪分別攻擊坎索和坎伯蘭堡,但後者在麻薩諸塞支持下發起的起義失敗。同時,因火藥短缺,大陸會議於1776年3月3日派伊塞克·霍普金斯率艦隊襲巴哈馬的拿騷,奪取火藥庫。霍普金斯承諾若不抵抗則保護英方生命財產,順利繳獲大量火藥,於3月17日返航,4月與英艦短暫交火後返回康涅狄格。
1776年1月10日,托馬斯·潘恩出版《常識》,批判英國高壓政策,主張獨立,激發殖民者熱情。大陸會議呼籲喬治三世和平解決爭端,但英國堅持軍事鎮壓。7月2日,大陸會議宣布十三殖民地獨立,7月4日通過《獨立宣言》,正式與英國決裂,美國獨立戰爭全面展開。
Remove ads

1776年夏,英國北美軍總司令威廉·何奧在哈利法克斯重組軍隊後,率領約32,000名士兵和艦隊於6月出發,目標直指紐約。這一行動旨在利用紐約作為戰略要衝,切斷新英格蘭與中部殖民地的聯繫,並壓制愛國者勢力。7月2日,英軍開始在紐約港入口附近的史泰登島登陸,迅速集結力量。華盛頓意識到英軍進攻在即,將大陸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駐守曼哈頓島,另一部分部署在東河對岸的長島西部,以防範可能的包抄[24]。
7月30日,何奧透過非正式渠道嘗試與華盛頓談判,但大陸會議拒絕任何不承認獨立的條件[25]。華盛頓為應對英軍正規軍的紀律性,加強情報收集。8月12日,他下令托馬斯·諾爾頓組建一支精銳偵查隊,即“諾爾頓偵查隊”,包括著名的內森·黑爾,成為大陸軍首支專責情報單位。黑爾後潛入英軍營地收集情報,但不幸被捕處決。此後,華盛頓在維珍尼亞出身的本傑明·塔爾馬奇協助下,建立“庫爾珀組”六人間諜網,專門監視英軍動向[26]。整個戰爭期間,華盛頓將超過10%的軍費用於情報活動[27]。
8月22日,英軍約20,000人渡過東河,發動長島戰役。8月27日,何奧利用長島地形優勢,從側翼包抄華盛頓的中路防線,迫使大陸軍退至布魯克林高地[28]。亨利·諾克斯於當晚用炮火轟擊英軍,掩護華盛頓的應變。面對兵力懸殊,華盛頓於8月29日召開戰爭會議,決定撤退至曼哈頓[29]。當夜,大陸軍利用平底貨船和霧氣掩護,成功將約9,000人及裝備渡河,湯馬士·密夫林的後衛部隊殿後,無一損失。這次撤退保存了主力,避免了全軍覆沒。
長島會戰後,何奧於9月11日在史泰登島與大陸會議代表會面,進行和平談判。但英國代表僅有權提供赦免,而無法承認獨立,談判迅速破裂[30]。9月15日,英軍在基普灣登陸曼哈頓,幾無抵抗即控制紐約市。次日,大陸軍在哈林高地發動反擊,迫使英軍後撤,但未能奪回失地。10月12日,亨利·克林頓率部在沛爾岬登陸,試圖包抄華盛頓側翼,但大陸軍後衛部隊阻擋進攻,華盛頓順利撤退。10月28日,白原戰役爆發,何奧為防與華盛頓部隊近距離交戰,因此進攻較爲保守,僅攻占一處無戰略價值的山丘,而華盛頓已及時轉移主力,以免被包圍[31]。
11月12日,克林頓建議分兵6,000人攻占羅德島紐波特,以確保忠誠派港口的安全,何奧批准此舉。與此同時,查爾斯·康沃利斯追擊華盛頓殘部,但何奧下令停止,轉而圍攻華盛頓堡。11月16日,英軍攻陷該堡,俘虜約3,000名大陸軍士兵,這是華盛頓最慘重的敗仗。曼哈頓防線崩潰,四天後長島殘餘部隊撤至新澤西[32]。華盛頓的部隊因經驗不足和分兵過多,暴露戰略弱點,大陸軍士氣低落[33]。
紐約及新澤西戰役結束後,大陸軍兵力銳減至不足5,000人,且年底役期屆滿將進一步縮減[34]。民間支持動搖,忠誠派活動在紐約州激增。12月20日,第二次大陸會議放棄費城作為革命首都,遷至巴爾的摩,直至1777年2月27日返回[35]。英軍控制紐約市,建立冬季營地,準備次年春季續戰。倫敦方面對長島勝利反應熱烈,舉行慶祝活動,公眾支持達高峰,喬治三世授予何奧巴斯勳章[36]。英國預測一年內可結束叛亂[37],但華盛頓的情報網和機動撤退維持了抵抗能力,為後續反擊奠基。

1776年下半年,大陸軍在紐約戰役中連遭敗績,兵力銳減至不足5,000人,士氣低落。喬治·華盛頓為扭轉局勢,策劃一次大膽突襲。1776年12月25日至26日夜,他率約2,400名大陸軍士兵,從賓夕法尼亞巴克斯縣橫渡特拉華河,前往新澤西默瑟縣的特倫頓。此行動後勤複雜,天氣惡劣,暴風雪和結冰河面增加行軍難度,但華盛頓成功帶領部隊在黑暗中渡河。
特倫頓駐守約1,500名黑森傭兵,由約翰·拉爾上校指揮。黑森軍團因近期頻繁與愛國者小隊交戰及夜間虛警,疲憊不堪。拉爾誤判暴風雪會阻止進攻,未加防備。12月26日清晨,華盛頓發動突襲,迅速擊潰黑森軍團[38]。戰役中,黑森軍團傷亡約100人,包括拉爾陣亡,約900人被俘,大陸軍繳獲大炮和大量物資,自身僅有2人死亡、5人受傷。特倫頓戰役的壓倒性勝利振奮大陸軍士氣,緩解對黑森傭兵的恐懼,重燃愛國者事業的希望。
英軍迅速反應,查爾斯·康沃利斯率軍試圖奪回特倫頓。1777年1月2日,大陸軍在阿桑平克溪戰役中成功抵禦英軍進攻[39]。當晚,華盛頓巧妙繞過康沃利斯主力,於1月3日在普林斯頓戰役擊敗英軍後方部隊,傷亡雙方各約300人。這兩場勝利不僅鞏固大陸軍信心,還向法國展示美國的軍事潛力,促使法國於1778年正式結盟。
普林斯頓戰役後,華盛頓率軍進入新澤西莫里斯鎮,建立冬季營地,直到1777年5月。期間,第二次大陸會議指示為大陸軍接種天花疫苗,以防疾病削弱戰力。1777年3月前,雙方僅發生小規模衝突,英軍指揮官威廉·何奧未發動大規模進攻,部分因民兵持續騷擾其後勤線。英軍在紐約地區鞏固陣地,準備來年春季續戰,而大陸軍則利用這段時間重整部隊,為後續戰役做準備[40]。
Remove ads

1777年,英國在北美戰場的策略發生轉變。1776年英軍企圖速戰速決失敗後,意識到重新奪回新英格蘭將是一場持久戰,因此英國轉而計劃控制哈德遜河,隔離北方的殖民地,並集中力量進攻南方,因英國方面認爲當地忠誠派支持較強。12月,英國將領威廉·何奧致函殖民地大臣喬治·日爾曼,建議發動有限進攻,目標為費城,同時從加拿大沿哈德遜河南下。約翰·伯戈因提出多個方案,皆以其負責主攻,何奧則防守。最終選定方案要求伯戈因率主力從蒙特利爾南下哈德遜河谷,巴利·聖烈治率分遣隊從安大略湖東進,兩軍在奧爾巴尼會師,何奧則自行決定是否加入[41]。此計劃原則上合理,但忽略後勤挑戰,伯戈因誤以為何奧會防守,日耳曼未明確指示,導致何奧選擇獨自進攻費城。
伯戈因於1777年6月14日率英國正規軍、德意志傭兵及加拿大民兵組成的混合部隊約7,200人出發,7月5日輕易奪取提康德羅加堡。美國將領霍雷肖·蓋茨撤退時,下令部隊阻塞道路、摧毀橋樑、築壩斷流、焚燒糧食。伯戈因繼續沿哈德遜河上游南進,但因補給短缺,進展緩慢。8月16日,他派約700-800名黑森傭兵及忠誠派民兵,由弗里德里希·鮑姆率領,前往佛蒙特本寧頓掠奪物資。該部隊遭遇約翰·史塔克領導的新罕布什爾民兵及綠山兄弟會約2,000人,於本寧頓戰役被擊潰,約700人傷亡或被俘,鮑姆陣亡。此戰重創伯戈因的補給線。
聖烈治圍攻莫霍克河谷的斯坦威克斯堡,試圖東進奧爾巴尼,雖於8月6日在奧里斯卡尼戰役擊敗大陸軍增援,但印第安盟友因不滿損失棄聖烈治而去,聖烈治於8月22日撤回加拿大魁北克。伯戈因孤立無援,惟繼續南進,9月13日抵達薩拉托加,開始構築防禦工事,並向亨利·克林頓求援。
伯戈因部隊士氣低落,9月19日在弗里曼農莊戰役中,伯戈因試圖突破大陸軍防線,與大陸軍丹尼爾·摩根的來福槍兵與班尼狄·阿諾的部隊展開激烈交戰,英軍損失約600人,未能前進。克林頓回覆無法到達後,伯戈因部下建議撤退。10月7日,一次偵察性進攻在貝米斯高地戰役中被蓋茨擊退,英軍損失慘重,伯戈因麾下重要將領西門·菲沙率部進攻,遭摩根的來福槍兵精準射擊,弗雷澤受重傷並於次日去世;阿諾不顧蓋茨命令,帶領大規模進攻,協同摩根部隊擊潰英軍右翼,迫使伯戈因退回薩拉托加營地[42]。持續降雨使營地陷入泥濘,補給告急。伯戈因試圖突圍未果,於10月17日與華盛頓及蓋茨談判投降,結束薩拉托加戰役。10月19日約5,895名士兵,包括腓特烈·李德塞指揮的德意志傭兵,繳械後被押解至波士頓,轉運回英國。此役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說服法國於1778年2月與美國簽署聯盟條約,正式參戰。
與此同時,何奧未支援伯戈因,而是率15,000名英軍於8月24日在切薩比克灣登陸,繞過華盛頓防線。9月11日白蘭地河戰役中,豪側翼包抄擊敗華盛頓部隊,但未追擊,讓其有序撤退[43]。9月20日,英軍在保利戰役擊散大陸軍分遣隊。9月26日,查爾斯·康沃利斯率軍佔領費城,第二次大陸會議遷至蘭卡斯特,後轉約克。何奧主力9,000人駐紮日耳曼敦北部。10月4日,華盛頓發動日耳曼敦戰役進攻,但因霧氣和協調問題遭擊退。
為阻礙英軍從海上補給費城,大陸軍在特拉華河東岸築密夫林堡、西岸築默瑟堡,並在河道設浮障,由大陸海軍及賓夕法尼亞海軍提供支援。皇家海軍於10月20日至22日在紅岸戰役試圖奪堡失敗。11月16日,密夫林堡失陷,11月18日康沃利斯攻破默瑟堡,確保補給線。何奧試圖引華盛頓決戰,12月5日至8日懷特馬什戰役不分勝負後,撤回費城過冬。
12月19日,華盛頓率軍入福吉谷紮營。由於嚴冬條件惡劣,補給短缺及士氣低落導致約2,000人死亡,另3,000人因缺鞋無法作戰。大陸會議內部對華盛頓戰場失利與蓋茨薩拉托加勝利的比較,使華盛頓備受壓力,但外國觀察家如腓特烈大帝讚賞華盛頓在日耳曼敦的堅韌。期間,男爵弗里德里希·威廉·馮·斯圖本利用冬季時機,向大陸軍的模範連隊傳授普魯士陸軍操練和步兵戰術,這些連隊再訓練各自單位,提升整體戰力[44]。儘管福吉谷距費城僅20英里,何奧未發動攻擊,雙方僅有零星衝突。
Remove ads

1777年薩拉托加戰役的勝利標誌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促使法國正式介入。法國外交大臣夏爾·格拉維耶納視1763年《巴黎條約》為國恥,將美國獨立戰爭視為削弱英國的機會。為避免公開違反中立原則,法國允許美國船隻在法國港口裝載貨物,並通過政府設立的羅德里格·霍塔萊斯公司秘密採購軍火,經中立國荷蘭的船隻運至加勒比海聖尤斯特歇斯島,再轉交美國愛國者[45][46]。這些行動雖技術上違反中立,但為美國提供了關鍵的武器和資金。
美國國內對與法國結盟存在分歧,部分人士擔心「以一種暴政換另一種暴政」。1776年初的軍事挫折促使大陸會議重新評估選擇:接受英國統治、獨自作戰或宣布獨立並尋求法國支持。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發布後,聯盟成為必要選項,但部分議員對法國君主制持保留態度。西拉斯·迪恩於1776年被派往巴黎與格拉維耶談判,法國目標是取代英國成為美國的主要商業與軍事夥伴,同時保護法屬西印度群島免受美國擴張威脅。這些島嶼經濟價值極高,1772年單單法屬聖多明戈的糖和咖啡出口即超過美國所有殖民地出口總和。為吸引法國參與,迪恩承諾法國軍官在美軍中獲高級職位。1777年7月31日,時年19歲的拉法葉侯爵獲大陸會議任命為少將,此軍銜為榮譽性質,初期並無實質指揮權,作為喬治·華盛頓的副官參與早期戰役[47]。
談判進展緩慢,直到1777年10月薩拉托加戰役英國戰敗,格拉維耶擔憂英美快將和解,於是加速談判進程[48][49]。1778年2月6日,美國與法國簽署《友好貿易條約》,規範雙方貿易與航行權利,及《同盟條約》,建立對英防禦聯盟。條約要求雙方不單獨媾和,美國承諾保護法屬西印度群島,但後來因條款爭議引發1798年至1800年準戰爭。法國的支持促使大陸會議拒絕1778年英國卡萊爾和平使團的提議,堅持完全獨立,拒絕和解。1778年6月,法國正式對英宣戰。
至於在同樣視英國為宿敵的西班牙,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拒絕加入法美聯盟,擔心美國獨立刺激其美洲殖民地叛亂,特別是美國定居者屢次入侵路易斯安那。1779年6月,西班牙透過《阿蘭胡埃斯條約》支持法國,資助反英戰爭並宣戰,換取協助收復直布羅陀、梅諾卡和西屬佛羅里達,但僅限美洲以外戰場,亦未正式承認美國。法、西雙方協定條約保密,因部分條款(如法國獨控紐芬蘭漁業權)與美國產生利益衝突。此安排導致美國以後對「外國糾葛」的長期不信任,直到1949年北約協議前未再與法國簽署任何條約。
英國試圖借用荷蘭的蘇格蘭旅對付美國,但荷蘭因親美情緒拒絕。1774年前,荷蘭主導歐洲的海上運輸貿易,通過轉運法國軍火賺取龐大的商業利益。1780年12月,荷蘭因第四次英荷戰爭與英國衝突,間接支持法國,但未正式加入法美聯盟[50]。
最終,美國獨立已從鎮壓內亂層面上升至國際戰爭。英國低估美國商船隊及歐洲支援,未能及時將皇家海軍置於戰時狀態,錯失有效封鎖機會。1778年,英國面臨法國參戰及外交孤立,喬治三世雖不願與法國開戰,但依仗七年戰爭勝利的信心[51],將戰略重心轉向加勒比海,減少美洲軍力投入[52],大陸軍因此取得喘息空間。



1777年底,北美戰場形勢因薩拉托加戰役失利而改變。1778年2月6日,法國與美國簽署《友好貿易條約》與《聯盟條約》,間接承認美國獨立,承諾軍事與經濟援助。法國參戰促使英國調整策略,威廉·何奧於1777年底辭職,1778年5月24日由亨利·克林頓接任北美英軍總司令。克林頓奉命鞏固紐約防綫,因擔心法國艦隊封鎖特拉華河,於6月18日率軍撤離費城,遭大陸軍追擊[53]。6月28日,蒙茅斯戰役爆發,查爾斯·李將軍初期指揮失誤導致混亂,喬治·華盛頓親自整頓,利用斯圖本訓練的普魯士操練穩住戰線,雙方因夏季高溫與地形無明確勝負。當晚,克林頓繼續撤往紐約[54]。此役提振大陸軍士氣,顯示其戰鬥能力進步。
1779年,美國獨立戰爭在東部戰場僵持,英美雙方於紐約、新澤西及康涅狄格展開多次交火,但均未取得戰略突破。法國海軍將領查爾斯·亨利率艦隊抵達,支援華盛頓。鑑於紐約防禦堅固,法美聯軍決定攻打羅德島紐波特[55]。1778年8月,約翰·沙利文指揮大陸陸軍與法軍聯合進攻,但羅德島戰役無果,法軍艦隊因風暴受損撤退,以免船隻損失[56]。英軍隨後採取有限行動,10月突襲新澤西栗頸和小埃格港,但未獲重大進展。1779年7月,大陸軍奪取紐約斯托尼角和保盧斯胡克據點,克林頓派威廉·特賴恩襲康涅狄格,試圖引誘華盛頓決戰未果。同月,美國發動彭諾布斯科特遠征,試圖收復緬因,卻遭英軍擊敗。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易洛魁聯盟內大部分部落(特別是莫霍克、塞內卡和卡尤加)均與英軍結盟,於1777年至1779年間頻繁突襲紐約和賓夕法尼亞邊疆,如1778年的懷俄明谷大屠殺和櫻桃谷大屠殺,襲擊美國定居點,造成大量平民傷亡,激起愛國者強烈反擊。1779年7至9月,喬治·華盛頓下令發動沙利文遠征,由約翰·沙利文將軍率領出動逾4,000名大陸軍,採焦土策略,摧毀40多個易洛魁村莊及大量玉米,嚴重削弱易洛魁戰力,迫使約5,000名部落成員逃往英軍控制的加拿大尼亞加拉堡。此後,這些難民在英軍支持下繼續突襲美國邊疆定居點,但易洛魁聯盟作為獨立勢力的影響力大減,戰後其領土多被美國沒收。
1779至1780年冬季,大陸軍面臨比上一年在福吉谷更嚴峻的困境:補給短缺、貨幣貶值、士氣低落,賓夕法尼亞和新澤西軍團均曾經因拖欠薪餉和惡劣條件發生叛變。1780年6月,克林頓派威廉·克尼普豪森率6,000人進攻新澤西,於康涅狄格農場戰役受民兵阻擊,雖迫美軍撤退但未敢與華盛頓主力交戰。兩週後的斯普林菲爾德戰役,英軍再敗,基本放棄新澤西進攻計畫。
1780年7月,華盛頓任命班尼狄·阿諾為西點要塞司令,不料阿諾企圖叛變、出賣西點,與英方聯繫人約翰·安德烈因計畫不周被俘,暴露陰謀。阿諾逃往紐約加入英軍,發表《致美利堅人民書》為叛變辯護,卻遭愛國者譴責,且在英軍中亦不受信任。此事件雖令大陸軍士氣一度受挫,但未動搖其戰力。
1778年,英國因法國參戰及薩拉托加戰役失利,調整北美戰略。殖民地大臣喬治·日爾曼參考流亡忠誠派如約瑟·加洛威的建議,制定了一套「南方戰略」,他們認為新英格蘭地區的反抗意識最強烈,南方因煙草經濟對英國更有利,同時有利於軍隊補給,且忠誠派支持較多,只需少量正規軍即可控制。計劃通過佔領南方,孤立美國,配合皇家海軍控制大西洋沿岸,迫使大陸會議妥協。然而,忠誠派支持被嚴重高估,情報多來自流亡者誇大報告,忽略南方愛國者力量。
1778年12月,日耳曼命令東佛羅里達英軍司令奧古斯汀·普雷沃斯特進攻喬治亞。少校阿奇博爾德·坎貝爾於12月29日占領薩凡納,招募約1,100名忠誠派民兵,部分因威脅沒收財產勉強加入。這些民兵訓練不足,戰力不佳,於1779年2月14日於凱特爾溪戰役敗於愛國者民兵。3月3日,英軍在布里爾溪戰役獲勝。1779年6月,普雷沃斯特進攻查爾斯頓未果,撤回薩凡納,英軍搶掠激怒忠誠派與愛國者。10月,法國海軍將領查爾斯·亨利與美國將領本傑明·林肯聯手試圖收復薩凡納失敗[57]。普雷沃斯特被查爾斯·康沃利斯取代,後者發現南方忠誠派支持遠低於預期,需更多正規軍。
1780年春,亨利·克林頓率軍與康沃利斯圍困查爾斯頓,5月迫降大陸軍,俘虜逾5,000人,為美國獨立戰爭中大陸軍方面最嚴重敗仗。5月29日,伯納斯特·塔爾頓率忠誠派為主的部隊在沃克斯華戰役擊潰亞伯拉罕·布福德部隊,傳聞屠殺投降者,愛國者後用此宣傳動員。克林頓以為南方勝局已定,就率軍返回紐約,留康沃利斯固守南方,兩人關係緊張。南方戰略依賴當地支持,但英軍政策轉為強硬,停止釋放戰俘,要求其對抗同胞,並沒收愛國者財產,導致南卡羅來納中立貴族轉向愛國者,引發威廉森種植園、錫達斯普林斯、洛磯蒙特和吊岩戰役等戰鬥[58]。
1780年7月,大陸會議任命霍雷肖·蓋茨為南方司令。8月16日卡姆登戰役,蓋茨因戰術失誤及民兵潰散敗於康沃利斯,損失約1,000人,英軍進軍北卡羅來納。康沃利斯派帕特里克·弗格森率忠誠派民兵掩護左翼,10月初國王山戰役,弗格森陣亡,忠誠派抵抗瓦解。12月,納撒尼爾·格林接替蓋茨,採分兵策略,親率主力東南行軍,派丹尼爾·摩根西進。1781年1月17日,摩根於考彭斯戰役擊潰伯納斯特·塔爾頓的精銳部隊,幾乎全殲其英國軍團。同期,變節後班尼狄·阿諾作為英軍將領突襲維珍尼亞里士滿,造成破壞但未改變戰局。
格林率大陸軍在北卡羅來納與康沃利斯反覆機動,耗竭英軍補給。1781年3月15日吉爾福德縣府戰役,格林雖敗但重創英軍,康沃利斯損失四分之一兵力,退往北卡羅來納威爾明頓尋求補給[59]。美軍趁勢反攻,4月15日收復沃森堡和莫特堡,6月6日安德魯·皮肯斯奪取奧古斯塔,將喬治亞的英軍圍困在查爾斯頓和薩凡納。9月8日尤托泉戰役,康沃利斯阻止格林進攻,但損失慘重,退守查爾斯頓。大陸軍控制了卡羅來納和喬治亞內陸,英軍僅剩查爾斯頓和薩凡納沿海據點,南方戰略逐漸失敗。
美國獨立戰爭的西部邊疆戰役從一開始便展現出多方勢力的複雜交織。西班牙路易斯安那總督貝爾納多·德·加爾維斯在戰爭初期維持官方中立,但默許美國愛國者通過新奧爾良進口補給和軍火,然後沿密西西比河運往匹茲堡。這一途徑繞過英國對大西洋海岸的封鎖,為大陸軍提供關鍵的替代運輸路線,雖然西班牙名義上中立,但加爾韋斯的行動間接支援了大陸軍的後勤需求。
在阿巴拉契亞山脈西側,戰事以零星衝突為主,涉及民兵、英軍及印第安盟友的突襲與反擊。1778年2月,維珍尼亞民兵發動遠征,試圖摧毀凱霍加河沿岸英國軍事補給據點,但因嚴冬季候中止。同年夏季,喬治·羅傑斯·克拉克率領維珍尼亞民兵、加拿大裔定居者和印第安盟友發動第二次遠征,目標奪取英國控制的伊利諾地區。1778年7月,克拉克率約175人攻佔伊利諾地區的卡斯卡斯基亞和卡霍基亞,隨後控制文森斯。1778年12月,英軍魁北克總督亨利·漢密爾頓奪回文森斯。與西班牙結盟的皮毛貿易商弗朗西斯·維戈,因支持美國獨立,於1779年1月抵達卡斯卡斯基亞,向克拉克報告漢密爾頓的行動及兵力情報。1779年2月,克拉克冒嚴冬跋涉180英里,於2月23日至25日圍攻文森斯堡,俘虜漢密爾頓,重新控制該地。克拉克的行動鞏固美國對西北領土部分據點的控制,為戰後《巴黎和約》將西北領土(包括今伊利諾和印第安納)割讓予美國奠定基礎[60]。
1779年,西班牙正式加入英法戰爭,透過《阿蘭胡埃斯條約》支持法國,雖然條約限制西班牙在北美的直接行動,但加爾維斯仍發動進攻,清除路易斯安那巴吞魯日、布特堡和納奇茲的英國駐軍,奪取五座堡壘。1780年至1781年,加爾維斯繼續進攻英屬西佛羅里達,目標奪取英國控制的彭薩科拉,鞏固西班牙對墨西哥灣地區的控制。美國愛國者商人奧利弗·波洛克與加爾維斯合作,提供資金、補給及情報支持。繼1780年3月奪取莫比爾後,加爾維斯於1781年3月9日至5月8日率軍圍攻彭薩科拉。由約翰·坎貝爾將軍指揮的英軍最終於5月8日投降,西班牙完全控制西佛羅里達。西班牙的行動切斷英國通過西佛羅里達港口(如彭薩科拉)向印第安盟友(如克里克、喬克托、奇卡索部落)供應軍火的路線,這些部落活躍於密西西比河與阿巴拉契亞山脈之間,對美國人定居點(如喬治亞、卡羅來納、肯塔基)構成威脅。軍火供應中斷大幅削弱印第安人突襲能力,減輕美國邊疆壓力。
1780年,英國策劃一項大規模行動,旨在清除從魁北克到墨西哥灣的美國及西班牙抵抗力量,包括攻擊聖路易斯、新奧爾良及牽制喬治·羅傑斯·克拉克在路易維爾的勢力。1780年5月25日,英國上校亨利·伯德從底特律出發,入侵肯塔基,伯德原計劃攻擊克拉克的尼爾森堡,但因印第安盟友畏懼克拉克戰力,改攻較小的拉德爾堡和馬丁堡。英軍進軍新奧爾良的企圖遭加爾韋斯於莫比爾的反擊阻礙。5月26日,西班牙副總督費爾南多·德·萊巴在聖路易斯戰役擊退英國攻擊;同日,英軍分隊進攻伊利諾地區的卡霍基亞村莊,克拉克率維珍尼亞民兵及法裔志願者迅速組織防禦,擊退英軍進攻。
1780年6月21日至22日,伯德攻陷肯塔基利金河谷的拉德爾堡和馬丁堡,俘虜數百名定居者,部分俘虜遭英軍的印第安盟友殺害。伯德原計劃進攻路易斯維爾的尼爾森堡,但因印第安盟友畏懼克拉克反擊的傳聞,催促撤退,伯德於8月4日返回底特律。英軍撤退後,利金河谷的英格蘭及德意志裔定居者因恐懼進一步襲擊,部分加入克拉克的維珍尼亞民兵。1780年8月,美國發動馬德河進攻,在皮奎亞戰役取得部分勝利,但未能完全終止印第安人的突襲。
1780年,法國軍官奧古斯丁·德·拉巴爾梅,未經大陸會議正式授權,擅自從伊利諾地區集結約一百名民兵,計畫進攻英軍控制的底特律,以削弱英國在西北領土的影響。1780年10月,拉巴爾梅率隊襲擊埃爾河沿岸的邁阿密印第安人村莊,掠奪物資,試圖切斷英軍盟友補給。11月5日,邁阿密部落領袖小龜率約百餘名戰士,在印第安納(今印第安納波利斯附近)突襲拉巴爾梅的臨時軍事營地。拉巴爾梅及其約數十人陣亡,民兵潰散,進攻底特律的計畫失敗。此後,西北領土的戰事陷入僵局。英軍堅守底特律,聯合肖尼、邁阿密等印第安部落持續突襲美國定居點。1780年至1782年間,雙方無重大戰役,僅以小規模突襲為主,戰局僵持,直至1783年《巴黎和約》將西北領土割讓予美國。
1781年,美國獨立戰爭進入關鍵階段。北美英軍總司令亨利·克林頓駐守紐約,未能制定連貫策略,部分因與海軍上將馬里奧特·阿布斯諾特溝通不暢,且與副司令查爾斯·康沃利斯關係緊張所致。康沃利斯在查爾斯頓獨立策劃進攻維珍尼亞,欲孤立納撒尼爾·格林在卡羅來納的部隊,達致南方愛國者抵抗崩潰的目的。此計畫獲殖民地大臣喬治·日耳曼批准,但未通知克林頓,導致英軍指揮混亂。
華盛頓與法軍將領羅尚博商討進攻目標,華盛頓傾向奪回紐約,羅尚博主張進攻維珍尼亞,因康沃利斯部隊的防禦尚未穩固[61]。最終,華盛頓同意羅尚博建議,派拉法葉率法美聯軍進軍維珍尼亞[62]。克林頓誤判法美行動為進攻紐約,命令康沃利斯在約克鎮建立海軍基地,準備撤退以支援紐約防禦[63]。
吉爾福德縣府戰役後,康沃利斯因補給匱乏,決定放棄北卡羅來納,於1781年4月25日從威爾明頓北上維珍尼亞,5月20日抵達彼得斯堡,試圖與當地英軍會合並追擊拉法葉侯爵率領的約1,200人大陸軍。6月,拉法葉採取機動戰術,避開康沃利斯的優勢兵力,通過戰鬥如綠泉戰役拖延英軍行動,成功牽制其進攻。7月,康沃利斯奉亨利·克林頓命令退守約克鎮,構築堅固防禦,等待皇家海軍救援,此舉為後續法美聯軍圍攻創造條件。
由於西班牙海軍承諾保護法屬西印度群島,使法國海軍司令德格拉斯得以調動艦隊至大西洋海岸,於8月30日運送法美聯軍補給與部隊至切薩皮克灣。此舉出乎阿布斯諾特預料,與此前紐波特和薩凡納的失敗相比,這次法美協調更為嚴密。8月31日,皇家海軍將領托馬斯·格雷夫斯率艦隊從紐約前往約克鎮救援。9月5日,法國海軍與皇家海軍於切薩皮克灣交戰,雙方損失相近,但格雷夫斯被迫撤退,法軍控制海域,切斷康沃利斯外援。康沃利斯未聽部下建議進攻拉法葉,放棄外圍防線,法美聯軍迅速佔領,加速圍城進程。
9月28日,華盛頓率約8,800名大陸軍與羅尚博率7,800名法軍在維珍尼亞與拉法葉會合,總計約17,000人完成對約克鎮的合圍。康沃利斯約8,000人受困,補給日漸短缺。10月初,聯軍猛烈炮轟,康沃利斯試圖從約克河對岸格洛斯特角突圍,因天氣惡劣失敗。10月16日,康沃利斯派使者與華盛頓談判投降,次日完成協議,10月19日約8,000名英軍繳械投降。投降責任引發康沃利斯、克林頓與日耳曼公開爭執,最終克林頓承擔了主要責任,仕途受挫。
約克鎮戰役後,英國放棄全面壓制美國革命。1782年1月,英國議會禁止進一步進攻,雙方進入停戰協商。格林與安東尼·韋恩於1782年12月14日監督英軍從查爾斯頓撤離,約3萬名忠誠派(包括白人、自由黑人與奴隸)由英軍組織撤往新斯科舍和英屬西印度群島。易洛魁聯盟等英國印第安盟友多數早於1779年沙利文遠征後撤至加拿大,繼續小規模突襲。1782年11月30日,英美於巴黎簽署《初步和平條約》(Preliminary Articles of Peace),作為結束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步。該條約確認了英國承認美國獨立、領土範圍(密西西比河以東、五大湖以南、佛羅里達以北)及其他條件,為1783年的《巴黎條約》奠定基礎。
與此同時,由於英美議和的消息延遲傳至西部邊疆,當地定居者與印第安人之間的報復行動仍在持續,包括格納登胡滕大屠殺和克勞福德遠征,而發生在1782年8月19日的藍利克戰役則成為獨立戰爭西部戰場的最後一場重大戰役[64]。至此,肯塔基約十分之一的定居者已死於對英國支持的印第安部落的戰鬥,死亡率遠高於十三殖民地。戰後怨恨延續,導致西北地區持續衝突,直至西北印第安戰爭的爆發。
1783年4月9日,華盛頓與接替克林頓的蓋伊·卡爾頓下令停止一切敵對行動。5月26日,大陸會議決議遣散非委任軍官與士兵,6月2日華盛頓下令大陸軍就地解散,待《巴黎和約》簽署後正式退役。1783年9月3日,《巴黎和約》正式簽署,英國撤出北美,割讓十三殖民地及西北領土予美國。11月25日,卡爾頓率最後一批英軍撤離紐約,華盛頓隨後辭去大陸軍總司令職務,戰爭正式結束。

約克鎮圍城戰役之後,英國議會被迫贊成議和。1782年11月30日,英美兩國簽署《巴黎和約》的草案。1783年9月3日,美國成為美洲首個獨立國家;共包括13个州,边界北至五大湖,西到密西西比河,南至北纬31度。
影响
战争结束后美国便脱离大英帝国和英国皇室的统治,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這種追求獨立自由的精神至今仍影響著美國的社會。
独立后,美国摆脱了英国的经济限制,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发展权。虽然战争初期经济遭受破坏,但战后美国迅速开展经济重建,农业、工业和贸易逐步发展,为未来的经济强国地位奠定了基础。
独立战争也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转型。一方面,战争过程中呼吁废除奴隶制的声音开始兴起,尽管这一问题并未立即解决;另一方面,中小农民和普通民众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社会阶层间的平等意识逐渐增强。
独立战争的胜利极大提升了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国家。美国的独立也鼓励了拉美、欧洲和其他地区的反殖民运动,对全球反殖民化进程具有启发意义。
同样由于大英帝国统治时期对殖民地的掠夺政策,导致美国人对大英帝国很反感,这种反感一直持续到1940年代末大英帝国开始瓦解,而美国在大英帝国瓦解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帮助许多英国在加勒比地区的殖民地独立,而英美矛盾解開後也變成最堅定的軍事聯盟之一,并最终形成了英美的特殊关系。
而对于英国来说,它失去了人口最多、资产最丰富的北美十三州殖民地,间接地导致了大英帝国的中期衰落,英國直到轉往亞洲與非洲後才重新邁向高峰。尽管以当时的标准来看,北美十三州的GDP总量远远不及毛皮贸易兴盛的加拿大,因此英国的短期损失并不伤筋动骨,但是长期来看,英国丢失十三州的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向北美中部、路易斯安那和太平洋沿岸进一步探索和全面殖民和发展的机会。
美国的独立意味着第一大英帝国的覆灭,不过英国很快痛定思痛。在政治方面,英国意识到在没有任何欧陆打手的情况下,根本无法与法国对抗,因此英国吸取了七年战争后被全欧洲外交孤立的教训,因此在之后积极的组建军事同盟。同时,英国开展了全面的海陆军事改革,特别是对英国皇家海军对岸上部队的补给能力进行全面的加强和系统化,从而成功的在日后的征服印度、半岛战争和拿破仑战争中发挥作用,避免了康沃利斯军队补给不足遭最终围歼的情况。在陆军方面,英国组建了更多的轻步兵团,并且为轻步兵装备了线膛枪,以更好的适应在北美作战的情况,并在日后的半岛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英国在加拿大建立了北美总司令部,并在加拿大长期保持武力存在,以防范美国。庞大的美国也在之后的100年里成为了英国在北美最主要和强大的对手。美国也曾多次援助加拿大当地的叛乱和独立运动对抗英国。直到19世纪中后期加拿大走向独立后,英国才将北美的防御交给加拿大。[65]
而后由于美国對加拿大的野心,英美之间多次爆发战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1812年战争,儘管英军有多次戰役击败美军,但英軍整體而言並未佔上風。在美国内战期间,尽管处于维多利亚时代巅峰的英国对南方棉花依赖较大,而且希望借机削弱美国,但是由于国内对奴隶制价值观的强烈反感和对美国北方价值观的支持以及美国内战较大的规模,导致英国在道义和现实方面都不能趁机发难,只对南方提供了非常有限的援助,最终也没有对战局产生任何影响。[66]
由于美国境内生活着大量的保皇派,在美国独立后大量的保皇派进入了美国以北的英属北美地区,而保皇派的进入直接导致了当地原本以法语人口为主的人口分布被彻底改变,形成了后来的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且由于英裔和法裔的文化差异,导致上下加拿大之间的分歧一直存在,后来发展成为魁北克独立运动。
美国独立战争对法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都留下了深远的痕迹。这场战争不仅塑造了美法关系,还为法国自身的历史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首先,美国革命中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深刻影响了法国启蒙思想,激发了法国人民对变革的渴望。美国建立共和政体的成功也为法国提供了现实榜样,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同时,法国对美国的战争支持导致财政压力加剧,进一步加深了经济危机,成为法国大革命的重要导火索。
美法两国在战争中建立了密切合作,法国的国际声望得以提升,但也因战争开支而陷入财政困境。美国革命的成功还加速了共和主义观念在法国的传播,使得法国社会对自由和改革的认同进一步加强。战争中法国派遣军队和资源的经验,也促使其军事和战略进行必要的调整。
总之,美国独立战争不仅在思想上激励了法国的政治改革,也在经济和社会层面推动了重大变革,最终对法国大革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7]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延伸閱讀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