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翁仔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洋画儿,又称画片、洋片等[1][2],是一種供兒童玩樂用的紙牌,流行于大中华地区各地。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12月30日) |


紙牌的形狀及大小都不一定,例如台灣以直徑約4~5公分並帶有花邊的圓形居多,香港則以2公分左右的長方形厚紙板為主。紙牌上面通常印有各式各樣色彩豐富的圖案,圖案的美觀及稀有是兒童評判該紙牌價值的依據之一。其遊戲型態相當豐富,而且因為對抗性和蒐集性強,特別受到男童的喜愛。在電子遊戲盛行前,和彈珠、竹槍等同被兒童視為“寶物”,經常隨身攜帶,也是兒童在同辈間顯現地位的象徵之一。[來源請求]
名称
这种纸牌有名目繁多的称谓。中国官話称为“洋画儿”,有的地方称为“洋画”、“洋片”、“游戏牌”等。广东省及香港、澳門的粤语一般称为“公仔紙”。福建省的闽南语、受闽南语影响的新加坡称为“翁仔標”。臺灣稱為“尪仔標”(台灣的教育部台語字典用字)。潮汕称为“翁仔”(俗写安仔)。
除了这种纸牌以外,还有其他类似的物品。例如中国辽宁省等地用烟盒叠成三角形,或用两张长条纸叠成四边形[註 1],称為“帖子”,也有的称为“啪叽”[3](pià ji)、“啪唧”等等。
一般是在纸牌名称前加“拍”字之类,代表玩这种纸牌的某种方法。如中国各地分别称为“拍洋画”、“拍洋片”、“拍卡”、“拍片兒”、“拍战将”、“打拍拍儿”等等。[4]
各种名称的来源各不相同,例如:
- “洋画”:(见上面的“历史”部分)
- “啪叽”:和打纸牌不同的是,打帖子(打啪叽)不是通过敲击,而是将帖子拿在手中用力扣下去,类似日本的面子,将对方的帖子掀翻便获胜。打“啪叽”可能是因为帖子扣在地上发出的声音而得名。[3]用形容东西落地、撞击等的擬声詞“啪叽”或“啪唧”来代指,讀音並不唯一,念為“pià ji”較為常見,亦可念為“piá ji”。
- “尪仔標”:「尪仔標」,是依據台灣話的稱呼而寫的詞。在鶴佬話中,“尪仔”是圖像的意思,“標”則指標籤。因為尪仔標上的圖案常為著名或受兒童喜愛的人物造型,而這些人物圖案在鶴佬話中慣稱為“尪仔”,由是得名。
- “公仔紙”:粵語把圖像稱為「公仔」,而卡片用紙製成,因此粵語稱為「公仔紙」。
Remove ads
包裝
随着近代西方卷烟流入中国民间,一些卷烟盒内赠送火柴盒大小的画片,在上海被称作“香烟牌子”。由于烟草市场竞争激烈,中外厂商纷纷印制画片赠送,所以这种画片出版得越来越多,因画面精美、内容丰富而获得社会各阶层人士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4]
此后,出现了不少模仿这种画片的小画片,小画片上绘有洋人、洋船、洋枪洋炮,故人称“洋画”。儿童最喜欢洋画,不仅积极收集,而且拿出多余的洋画来玩游戏。[4]
遊戲
画片可以设定大小。例如可以按照图案内容比大小,比如可以将罕见图案的画片设定为“大”,而最常见图案的画片设定为“小”,也可以按照画片上人物之类的职位、能力等等设定大小。也有的画片在牌面上就标有数字之类,可以直接比较。[4]
各地儿童利用画片玩各种游戏,例如:
有许多种不同形式。例如:
有许多种不同形式。例如:
首先由一人做莊,將牌洗過後分成數疊,然後再由一個人挑一疊下注,下注的籌碼可用一張或二張尪仔標。最後打開時,比號碼的大小定勝負。贏者可得到所有下注的纸牌。台湾鶴佬話稱此種遊戲為“耊筒”。
一人出一张画片,比较画片上人物的官职或武艺。例如一个出岳飞,一个出程咬金,可能玩者会一致认为程咬金的武艺不如岳飞。但一个出岳飞,一个出张飞,可能玩者就会有争论,这样双方将各自讲述画片上人物的历史及功绩,最终靠辩论获胜。[4]
衍生
烟卡是使用香烟盒的盖子制成的卡片,其玩法与傳統的洋画儿类似[5],2024年開始流行于中国内地各小学生群体,因備受争议,各地教育局、学校等单位也发表倡议少玩或不玩[6][7]。2024年年中此風氣亦蔓延至香港[8]。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