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老傈僳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老傈僳文,又称西傈僳文[1],旧称圣经文字[2],是一種在拉丁字母基礎上發展的文字。老傈僳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事实上通用的傈僳语文字[3]。除了書寫傈僳語之外,歷史上老傈僳文也被用於書寫納西語及載瓦語。
老傈僳文字形来自无衬线体正写和倒转的大写拉丁字母,并附以标记以示声调。虽然字形来自拉丁字母,但是老傈僳文字母的读音不一定与其类似的拉丁字母相关。[4]
Remove ads
历史与使用情况
1912年,缅甸克伦族传教士巴托(Sǎra Ba Thaw,又译巴东、巴多、巴夺等)和英国传教士富能仁(James Outram Fraser)相约各自设计傈僳语文字;1917年,两人再次会面比较各自的方案,经傈僳族群众试用,富能仁的方案因易读写记忆而被接受,两人随后共同对该方案进行改进完善,最终于1919年前后形成定案并在滇西北和缅北傈僳族地区推广使用。[1][5]20世纪20年代起,传教士开始使用老傈僳文翻译《新约圣经》,至1939年翻译完成[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老傈僳文主要局限在基督教徒之间使用[2]。
1950年代,中国政府在对傈僳语进行调查研究后,曾提出在老傈僳文基础上改进发展的建议,但最终决定保留老傈僳文用于宗教生活,同时另创新傈僳文应用于经济文化建设[6];1964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党委和人大决定正式推行新傈僳文[5]。文革结束后,随着基督教的恢复和发展,老傈僳文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并逐渐取代新傈僳文,进入了学校教育、政府机构和新闻媒体等领域[5][6][2]。根据2015年的报道,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29万傈僳族人口中,会使用老傈僳文的约有8万人[7]。
Remove ads
輔音
註:您可能需要下載可支援老傈僳文的Unicode字体才能完整顯示。
Remove ads
元音
- **輔音後不須寫出
例:⟨ꓝ⟩即是[tsɑ̄],而⟨ꓝꓰ⟩則為[tsē].
聲調
聲調以標準標點符號寫出,也因此老傈僳文的用法與國際規範不同:逗號為⟨꓾⟩(hyphen period),句號為is ⟨꓿⟩(equal sign)。
ꓝ [tsɑ̄] | ꓝꓸ [tsɑ́] | ꓝꓹ [tsɑ̌] |
ꓝꓻ [tsɑ̄ˀ]* | ꓝꓺ [tsɑ̄ˀ] | ꓝʼ [tsɑ̄̃] |
ꓝꓼ [tsɑ̂ˀ] | ꓝꓽ [tsɑ̂] | ꓝˍ [tsɑ̄ɑ̂] |
- *聲調符號⟨ꓻ⟩與無調符之中調中的區別並不清楚。聲調符號⟨ꓸ⟩,⟨ꓹ⟩,⟨ꓺ⟩,⟨ꓻ⟩可與⟨ꓼ⟩和⟨ꓽ⟩結合為複聲調,然而較常見組合的只有⟨ꓹꓼ⟩。
單引號表示鼻音化,與聲調符號相結合。
下底線表示滑音,[ɑ̂]無中介聲門塞音的對比。聲調取決於語音環境,不總是降調,但仍是寫做⟨ˍ⟩。
Unicode
老傈僳文已经收入Unicode 5.2版,名称为“傈僳文”,编码范围是U+A4D0至U+A4FF,属于基本多文種平面(BMP),位于彝文部首和瓦伊语之间。编码的方式与著名語言學家及字型設計專家葉密豪(Michael Everson)草擬的編碼方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基本一致。由於老傈僳文與現有的拉丁字母有太多重複的地方,有人曾建议将老傈僳文融入現有的拉丁字母區段內[8],以節省編碼空間,避免同形异码造成混淆。但这一建议没有被采纳。
傈僳文 Lisu[1] Unicode Consortium 官方碼表(PDF) |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A | B | C | D | E | F | |
U+A4Dx | ꓐ | ꓑ | ꓒ | ꓓ | ꓔ | ꓕ | ꓖ | ꓗ | ꓘ | ꓙ | ꓚ | ꓛ | ꓜ | ꓝ | ꓞ | ꓟ |
U+A4Ex | ꓠ | ꓡ | ꓢ | ꓣ | ꓤ | ꓥ | ꓦ | ꓧ | ꓨ | ꓩ | ꓪ | ꓫ | ꓬ | ꓭ | ꓮ | ꓯ |
U+A4Fx | ꓰ | ꓱ | ꓲ | ꓳ | ꓴ | ꓵ | ꓶ | ꓷ | ꓸ | ꓹ | ꓺ | ꓻ | ꓼ | ꓽ | ꓾ | ꓿ |
註釋
|
Remove ads
参见
參考及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