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腕足動物的分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腕足动物的分類有其獨特的不同之處:腕足動物的現生物種與化石物種有着不同的特色。化石物種的外殼和觸手冠在形態上表現出高度的多樣性;而現生物種的外殼變化不大,反而其軟體部份各有不同特徵。因此,我們很難根據形態對腕足動物進行全面性的分類。此外,本門物種還經歷了顯著的趨同進化和逆轉演化(較新的類群失去了原先在過渡類群上出現的特徵,反而回復成原本只在較舊類群上才有的特徵)。因此,有些腕足動物分類學家認為現時的研究仍然未成熟到可以把目級以上的分類做出具體的定義,建議只適宜地透過自底向上的方法,先確定物種的種屬,然後再把他們分成組[1]。然而,其他分類學家相信,腕足動物中某些形態特徵的模式已足夠穩定,可以依此作更高級別的分類,儘管不同學者可能對較高階元的分類各有不同的看法[1]。
此條目目前正依照英語維基百科上的内容进行翻译。 (2018年4月7日) |

Remove ads
兩綱式分類
傳統上,腕足动物门主要依從Huxley在1869年提出的分類[2],分為兩綱:有鉸綱(Articulata)和無鉸綱(Inarticulata)。 有鉸綱的兩瓣殼間有鉸齒和鉸槽,套膜叶在背方连接,依靠簡單的開合肌肉來使兩殼鉸合;而無鉸綱的兩殼間沒有鉸齒和槽,套膜的两叶分开,必須依靠一套較為複雜的肌肉系統來令兩瓣殼保持對齊[3][4][5]。
- 无鉸纲(Inarticulata)
- 有鉸纲(Articulata)
- †正形贝目(Orthida)
- †正形贝族
- †德姆贝族
- †五房贝目(Pentamerida)
- †扭月贝目(Strophomendia)
- †长身贝目(Productia)
- 小嘴贝目(Rhynchonellida)
- 小嘴贝超科(Rhynchonellacea)
- †狭体贝超科(Stenoscismatacea)
- 巴西利贝超科(Basilolacea)
- †韦勒贝超科(Wellerellacea)
- †无洞贝目(Atrypida)
- †石燕贝目(Spiriferida)
- 穿孔贝目(Terebratulida)
- †中脊贝亚目(Centronellidina)
- †鸮头贝超科(Stringocephalacea)
- 穿孔贝亚目(Terebratulidina)
- †两板贝超科(Dielasmatacea)
- 穿孔贝超科(Terebratulacea)
- 小穿孔贝亚目(Terebratellidina)
- †隐弧贝超科(Cryptonellacea)
- †齐勒贝超科(Zeilleriacea)
- 小穿孔贝超科(Terebratellacea)
- †中脊贝亚目(Centronellidina)
- †正形贝目(Orthida)
Remove ads
在1990年代,波波夫等(1993)用分支系统学(cladistics)的方法,提出對腕足动物门的較高階元重新進行分类。他們建議加入“钙质壳纲(Calciata)”去優化原先的二分分類法[4]。他們主要以外殼的主成分作為分類的原則:大多數無鉸綱物種外殼的主成分是幾丁質或幾丁磷灰質[6]與磷酸鈣,有肛門[6];而多數有鉸綱生物外殼的主成分是碳酸鈣,無肛門[7],排泄器官為原腎。按這原則,髑髅贝类從無鉸綱被移入有鉸綱,和有鉸綱物種一起組成钙质壳纲,而平圆贝目則被歸入無鉸綱[4]。但亦有批評指髑髅贝类跟原來的有鉸綱物種差別太大,該項建議並不合理[5]。
三綱分類
針對波波夫等方案的問題,Williams等 (1996)提出一個更大膽的方案:取消無鉸綱和有鉸綱的分類,把當中與其他物種有顯着分別的物種獨立出來[8][9]:
Remove ads
分類
以下為綜合上述演變之後,現時腕足動物門以下的目的分類:
- 舌形貝型亞門(Linguliformea)
- 髑髏貝型亞門(Craniiformea)
- 小嘴貝型亞門(Rhynchonelliformea)
現時本門已確認有約330個現存物種[4],可分成100多個屬。大部份現存的腕足動物物種屬於小嘴貝型亞門,其餘屬於髑髏貝目[10]、舌形貝目。
Remove ads
引用來源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