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臭氧破壞潛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臭氧破壞潛勢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簡稱ODP)是用來表示鹵代烴所造成臭氧层破坏的程度,三氯氟甲烷(R-11或CFC-11)的臭氧破壞潛勢定義為1.0[1]。而一氯二氟甲烷(R-22)臭氧破壞潛勢則為0.05。

臭氧破壞潛勢最早是Wuebbles在1983年所提出,利用和基準物質的比較,來量度一物質所產生的破壞[2]。一特定物質的臭氧破壞潛勢是定義為該物質破壞臭氧量,相對於相同質量的CFC-11破壞臭氧量的比值。

臭氧破壞潛勢和化學物質的成份有關,主要是受原子和原子的影響。一般氟氯碳化合物的臭氧破壞潛勢大約為1,由於溴破壞臭氧的能力比氯更強,含溴的物質臭氧破壞潛勢大約在5至15之間。氫氟氯碳化合物具有氫原子,很容易在對流層就和其他物質反應,到達平流層的機率下降,因此其臭氧破壞潛勢約在0.005至0.02之間。氫氟碳化合物(Hydrofluorocarbons)不具有氯原子,其臭氧破壞潛勢為0。

一物質的臭氧破壞潛勢可以看出其對臭氧層的影響,而全球暖化潛勢(GWP)是衡量化學物質對全球暖化的影響,兩者常一起用來評估一化學物質對環境的影響。

Remove ads

主要破壞臭氧層物質的臭氧破壞潛勢

以下列出主要臭氧層破壞物質的臭氧破壞潛勢及全球暖化潛勢。

更多信息 蒙特婁議定書, 物質名稱 ...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

外部連結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