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般若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12月2日) |
般若经核心思想,是空性与慈悲。空性在于体验到「一切皆空,不可得」,慈悲在于强调超度有情众生的利他精神和种种方便。这二者是般若经乃至大乘佛教体系的两根支柱,缺少对空性的体悟,或者缺少普渡众生的心願与实行,都是不能成佛的。
般若经的历史
般若经的结集从公元前一世纪开始,一直延续到公元十世纪。学者愛德華·孔茲把般若经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2]。
- 原始阶段,最早的般若经《八千颂般若》首先诞生。这个阶段大致在公元一世纪中叶,在印度处于安达罗王朝时期。佛学家也认为它是最早的大乘经之一。因为,般若经典和其他大乘经相比,更明显具有巴利经典所采取的对话方式。这种方式通常是早期佛经特征的。而且般若经中的佛陀通常与祂的弟子,如须菩提、满慈子、舍利弗对论佛法,在其他大乘经中,与佛对话的,更多的是菩萨。
- 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般若经的篇幅不断扩充,从八千颂扩展到一万八千颂,二万五千颂乃至十万颂。在二到三世纪的龙树时代,就已经有了大品般若经和小品般若经的流行,大品般若指的是两万五千颂的版本,小品般若指的是八千颂的版本,二者篇幅详略不同,但内容相近。
- 浓缩阶段,有两种浓缩方式,一种是把长篇的般若经用散文的方式压缩,形成了《金刚经》、《心经》这样的作品;另外一种方式是用诗颂总结经文的奥义,《现观庄严论》就是这样被创作出来的;
- 密教阶段,这期间密教思想在印度得到了大大的发展,因此具有新特点的般若经也随之应运而生。这样的经典以《理趣般若经》为代表。这些经典以中观瑜伽行派的思想作为其理论基础,而实践上则采用各种咒术和仪轨。
Remove ads
般若经列表

Remove ads
釋論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