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艾納日
拉脱维亚林巴日市镇内的城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艾納日(拉脫維亞語:Ainaži,[aiːnaʒi],愛沙尼亞語:Heinaste)是拉脫維亞的城鎮,毗鄰與愛沙尼亞接壤的邊境,距離首都里加116公里,由林巴日縣負責管轄,始建於1564年,面積5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994。
Remove ads
词源
艾納日Ainaži这个地名可能来自于爱沙尼亚语的单词heinastee,它的意思是“干草路”。其他的可能性有立窝尼亚语的单词aaina,意思是“干草”;或者是单词ainagi,意思是“孤独”。在中世纪,该镇在德语里被称为Haynasch。
历史
艾纳日作为立窝尼亚的一个小渔村存在了好几个世纪;1564年该镇首次被记载;多年以来,该镇的统治权在多个男爵和庄园主易手。 艾纳日在1870年代开始发展造船业和航海业,该镇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到了19世纪,当地人发现維澤梅和库尔兰覆盖着大量的松树林,也就意味着这里有丰富的木材资源。由于艾纳日在海上绝佳的战略位置和靠近木材资源的地理优势,因而成为一个理想的造船场所。1864年克里什雅尼斯·瓦尔德马尔斯资助了立窝尼亚[a]的第一所海军学校,并无偿培训来自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年轻农民成为船长。这所学校开办了50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被摧毁。艾纳日在19世纪的末期不断的发展壮大。从1857年到1913年,该镇建造了50多艘的适航船只,并于1902年建造了一个港口和火车站。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艾纳日成为了拉脱维亚的第四大港口,也是維澤梅的主要港口,甚至超过了附近的薩拉茨格里瓦。除此以外,该镇还有属于自己的风车、鱼类加工厂和砖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艾纳日遭到严重的破坏。其中,该镇的港口被毁,整个航运船队也被摧毁。1919年2月,爱沙尼亚军队赶走了在艾纳日的德军,并且占领了它。战后,艾纳日的居民在全民公投中支持拉脱维亚,并表示希望艾纳日能成为拉脱维亚的一部分[10],但是爱沙尼亚的军队长期驻扎直到1920年,并且最终该镇的北部被划入爱沙尼亚,也就是今天的埃克拉村。
自1918年独立的拉脱维亚第一共和国时期[b],艾纳日重新开始了它快速发展的时期。艾纳日的港口于1923年重建,港口随后被加深并配备了新的破浪器。1930年,艾纳日的灯塔建成。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艾纳日再次被摧毁,其中第二海军学校被烧毁,港口被炸,仓库被洗劫一空。尽管该港口在战后进行了部分重建,但是它的发展大不如前;其中派尔努港口取代了大部分艾纳日港的职能,而原先的鱼类加工厂也转移到了薩拉茨格里瓦。
拉脱维亚于1991年恢复独立后,在艾纳日建造了風力發動機,并在爱沙尼亚边境建造了海关大楼。今天,海军学校的大楼内设有艾纳日海军学校博物馆(拉脫維亞語:Ainažu jūrskolas muzejs),用于记载学校的历史和維澤梅海岸造船的传统。
Remove ads
气候
艾纳日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根据柯本气候分类法归类为Dfb型。
经济
艾纳日的支柱产业是林业、木材加工业和跨境贸易。除此以外,艾纳日处在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边境,是拉脱维亚A1国道[c]的起点处,因此艾纳日也承担了拉脱维亚过境和运输的相关产业。
人口
2005年,艾纳日及周边地区的人口数量为1794人,是維澤梅最小的建制城镇。拉脱维亚人占92%,俄罗斯人占3%,爱沙尼亚人占2%,其他族群则占4%。从2004年起,人口减少了5.08%(96名居民)[14]。
图集
-
艾纳日灯塔
-
艾纳日北码头
-
消防博物馆
-
艾纳日海军学校博物馆
-
小学
-
公墓
-
文化中心
-
艾纳日庄园
-
海滩
姐妹城市
参考文献
注解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