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茅匏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茅匏社(大武壠語:Terriverrivang、Terriverrivangan、Terrijverrrijvagangh)又稱為茅匏頭社、芋匏社、大年㕩、大離蚌[1][2][3],為一大武壠族小部落,原址位於今臺南市玉井區九層里芋匏[4]、卓猴社東北方,地狹人少,人數約 20 戶[5],風俗與卓猴社相同[3]。
翁佳音(2015)認為荷蘭文獻中所記的 Terriverrivang(或 Terriverrivangan、Terrijverrrijvagangh)即為茅匏社,亦為諸羅縣志(1717)與臺海使槎錄(1722)所記之大離蚌、大年㕩,位於目加溜灣社與大武壠社半路平地。[6]
文獻記載
不同文獻對茅匏社的記名如下:
1650年代末,部分大武壠社族人分別被勸令下山,遷居至臺南白河、東山一帶的哆囉嘓社(Dorcko),後來成為清代登錄於志冊上的「大武壠派社」,包括茅匏與噍吧哖兩社族人亦奉命遷居至目加溜灣社,但下山居住的大武壠族人多少有適應不良的問題。[6]
康熙56年(1717)編著的《諸羅縣誌》記載茅匏等社「磴道峻折,溪澗深阻。番矬健嗜殺,雖內附,罕與諸番接,種山、射生以食」,顯示該社位處偏遠,習性好鬥,生活原始,且少與其他社人往來[7],和礁吧哖、木岡、內幽等社同附入合徵在大武壠社內。[8]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