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葛云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葛雲飛(1789年—1841年10月1日),字鵬起[1],一字雨田[2],號淩臺,浙江省紹興府山陰縣天樂鄉山頭埠村(今屬杭州市蕭山區)人。清朝将领。以武進士開始軍旅生涯,在浙江任職多年,官至定海鎮總兵。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在定海與英軍作戰,壯烈殉國。身後朝廷追諡壯節,入祀昭忠祠。
生平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葛雲飛出生在浙江山陰縣天樂鄉山頭埠村一個下級軍官家庭。父葛承升,武举出身,在家賦閒多年。葛雲飛在父親的影響下,自幼讀書習武。他對歷代愛國將領非常仰慕,讀《宋史·岳飛傳》時,对岳飛“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3]的名言讚賞不已,曾對人說:「此举其大者而言耳,非谓武将可以爱钱也。」[4]他還把漢代到明代11位名將的事迹編寫成《名將錄》,籍以鞭策自己。
道光三年(1823年),葛雲飛中式癸未科三甲二十一名武進士[5]。授官守備,在浙江水師服役。任內盡心職守,微服巡視近海,抓捕盜賊。他曾偽裝成商船,引誘海盜,拿獲極多。海盜甚至有「莫逢葛,必不活」的說法。[6]
道光七年(1827年),署黃巖鎮中營守備,護理中軍遊擊[7]。道光八年(1828年),任溫州鎮標中營守備,次年署提標右營遊擊。道光十一年(1831年),署定海鎮標中營遊擊,同年實任黃巖鎮標右營遊擊[7]。道光十三年(1833年),署乍浦水師營參將。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福建烽火門參將。同年署浙江瑞安協副將,次年正式任職[7]。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期間,英軍進犯定海,總兵張朝發戰敗,定海失守。巡撫烏爾恭額、提督祝廷彪命守孝中的葛雲飛墨絰從軍[9]。閩浙總督鄧廷楨也薦其可用。於是葛雲飛再署定海鎮總兵,主持收復定海。
葛雲飛籌畫先守後戰,扼招寶、金雞兩山要害,列砲於江岸,建造土城,召集舊兵訓練,士氣逐漸振奮。次年,欽差大臣琦善擅自與英國代表義律在廣東簽訂《穿鼻草約》,以香港島換取定海。欽差大臣伊里布命葛雲飛率所部渡海收復失地,然後釋放俘虜,并與壽春鎮王錫朋、處州鎮鄭國鴻同往。此後,裕謙接替伊里布,改議戰守。葛雲飛認為定海三面環山,臨海一面缺乏屏障,建議在海邊建築土城,并在竹山、曉峯嶺增設砲臺,又在五奎山、吉祥門、毛港設置防禦工事,互為犄角。然而,裕謙以耗費巨大加以拒絕。葛雲飛又申請預支自己三年養廉銀作為經費,裕謙認為葛雲飛借此要挾,對其更加不滿。不久,裕謙親至定海,見葛雲飛以青布包頭,身著短衣草鞋,奔走於烈日之下;又聽聞其巡洋捕盜,臂膀受傷,竟搶奪盜匪刀刃反擊,方才嘆服葛雲飛之忠勇。[10][11]
Remove ads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二(1841年9月26日),英軍數千人又犯定海,葛雲飛傳信大營,請求增援,上級卻疑心其虛張聲勢,令其死守,不要指望援軍到來。葛雲飛令在竹山門、東港浦砲擊敵艦,英軍暫退。葛雲飛以功加提督銜。葛雲飛屯兵海邊土城,王錫朋、鄭國鴻分別防守曉峯、竹山。英軍再次進攻,葛雲飛首當其衝。英軍以山為屏障,砲擊守軍,葛雲飛隔山發砲回應。當夜,英軍乘霧進逼土城,葛雲飛砲中載藥敵船。此後幾日,英軍先後攻佔曉峯嶺、竹山門,王錫朋、鄭國鴻均殉國。八月十七(10月1日),定海縣城陷落。英軍繼而大舉進攻土城,葛雲飛知道大勢已去,將官印交付隨從,率領親兵二百,持刀殺入敵陣肉搏,左沖右突至竹山麓,頭面右手被砍傷,身受四十餘創。最終砲彈洞穿胸背,壯烈殉國。據載,葛雲飛至死仍立於崖石之上,雙手握刀,巍然不倒。此戰共持續六晝夜,終因雙方實力懸殊,清軍幾乎全軍覆沒,三鎮總兵皆殉國。定海義勇徐保夜背負雲飛遺體,浮舟內渡。[12][13]
《清史稿》在葛雲飛等將領傳記之後論道:「海疆战事起,既绌於兵械,又昧於敌情,又牵掣於和战之无定,畏葸者败,忠勇者亦败。专阃之臣,忘身殉国,义不返踵,亦各求其心之所安耳。呜呼,烈已!」
Remove ads
葛雲飛死訊上聞,宣宗揮淚下詔,賜金治喪,依照提督例給予卹典,追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諡壯節,入祀昭忠祠,并建专祠祭祀。[14]御製祭文曰[15]:
朕惟良臣蹇蹇,昭大義於匪躬;巨典煌煌,沛鴻恩於賜恤。唯忠貞之克篤,斯褒予之重申。爾原任浙江定海鎮總兵提督銜葛雲飛,識邃韜鈐,律嫻步伐。初膺甲第,旋攝水師。薦牘屢登,不愧干城之選;崇階洊陟,疊邀綸綍之榮。邇以螳怒當車,蛙鳴自井。念兵戎之未靖,資驃騎之先驅。叱咤風雲,施壯士天山之箭;超騰矢石,帥丈人地水之師。同仇者一德一心,賈其餘勇;連戰於六晝六夜,誓不空還。軍鵝鸛而皆驚,賊鯨鯢而待掃。方謂金精氣壯,離披麾下之塵;何期石鼓聲沈,倉卒矛頭之慟。忠魂不返,毅魄猶馨。覽奏心傷,為之涕隕。畀殊恩更及其子,式煥新綸;命大吏常恤其家,重頒內帑。秩均一品,義設專祠。於戲!鼓鼙思將帥之臣,易名兩字;俎豆視功宗之禮,炳節千秋。靈如有知,尚其歆格。
著作
葛雲飛善武能文,著作有《名将录》、《制械要言》、《制药要言》、《水师缉捕管见》、《浙海险要图说》及詩文集。[16]
家庭
葛雲飛對母親張氏十分孝順。其母亦深明大義。葛雲飛在家為父戴孝,在田間躬耕時,接到出征之命。雲飛趕回家稟告張氏,張氏鼓勵道:「金革無避,汝受國恩厚,行矣,勿復疑。」雲飛殉國之後,義勇搶下遺體,運送回鄉,張氏一慟即止,只說:「吾有子矣!」以兒子為榮。[17][11]
葛雲飛有兩子以簡、以敦。雲飛殉國後,朝廷分別賜予二子文、武舉人。後來以簡承襲世職,官至甘肅階州知州;以敦官至守備。[18][19]
紀念
葛雲飛歸葬家鄉,同年墓成,由宗稷辰爲其撰寫行狀,邵懿辰攥寫墓表。[20][21][22]其墓至今尚存,位於蕭山區所前镇三泉王村石板山南麓。198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佈爲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
葛云飞墓在山樹之間。墓以石砌围墙,以石板压顶。墓高4.2米,面宽7.5米,深8米。面阔五间,居中三间内凹,刻有“诰授振威将军追赠太子少保葛壮节公之墓”。正脊刻清文宗御筆“忠荩可風”,两側刻“泉台光宠泽,抔土奠忠灵”。墓前以石板铺地,设石質祭桌。两梢间外凸,与明、次间前室前沿平齐,并封以拦板。兩側設有望柱,高2.65米,上有柱雕狮子。清王端履曾攥聯:“视死竟如归,遇大节不可夺志;临难无苟免,惟杀身乃得成仁”。
爲旌表定海之戰中為國捐軀的葛雲飛、王锡朋、鄭國鴻三位總兵,清宣宗下詔,待定海收復之後,在當地建立專祠,將三人合祀[24],并在原籍各建专祠[25]。道光二十六年(1856年),中英訂立《退還舟山條約》,英軍退出定海,清廷方得以開始修建三忠祠。由於資金緊張,在原關帝廟啟忠祠附祭。光緒十年(1884年)台州知府成邦干重建。其原址在城內和昌弄庭佐小学內。1989年12月12日,三忠祠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995年,三忠祠遷往竹山晓峰岭南岗墩,并建立定海鴉片戰爭紀念館。[26]
三忠祠建筑面积580平方米,有前、后大殿及东西厢房等组成。后大殿面阔五间,明间抬梁式,左右次、尽之间为穿斗结构,用七桁,中有三总兵塑像,且立有“新建三忠祠碑记”及“迁建三忠祠碑记”各一通。分别为清光绪年间重建及1990年代迁建时所立。[27]
註釋
延伸阅读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