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蒂婭·馮·哈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蒂婭·馮·哈布
Remove ads

蒂婭·馮·哈布(Thea von Harbou,1888年12月27日—1954年7月1日)是一位德國編劇小說家電影導演演員。她是科幻經典電影《大都會》(1927年)的編劇,也是1925年同名小說的作者。在電影從無聲電影過渡到有聲電影的時期,馮·哈布與她的丈夫、電影導演弗里茨·朗合作擔任編劇。

事实速览 蒂婭·馮·哈布, 出生 ...
Remove ads

生平

1906年首次亮相後,蒂婭·馮·哈布認識演員魯道夫·克萊因-羅格,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與他結婚。1917年,她和克萊因-羅格搬到了柏林,蒂婭·馮·哈布在那裡發展作家生涯。她熱衷於創作帶有明顯民族主義色彩的史詩神話和傳說[1] 。一位歷史學家評論:「她的小說充滿愛國情懷,鼓舞士氣,鼓勵女性犧牲和責任,同時宣揚祖國的永恆榮耀」[1]

她第一次與電影接觸是德國導演喬·梅決定改編她的小說《聖辛普利齊亞》。從那一刻起,“她的小說創作速度慢了下來。很快,她就成為德國最著名的電影編劇之一,這不僅是因為她與弗里茨·朗的合作,還因為她為F·W·茂瑙卡爾·西奧多·德萊葉埃瓦爾德·安德烈·都彭和其他德國傑出人物撰寫劇本”[1]

隨著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德國電影開始被用於宣傳目的。蒂婭·馮·哈布對新政權十分忠誠。1934年左右,即納粹黨上台一年後,她主動編寫並執導了兩部電影:《伊莉莎白與白痴》(Elisabeth und der Narr)和《漢內萊斯的天空》(Hanneles Himmelfahrt)。然而,她對導演的經歷並不滿意,在此期間她仍然是一位多產的編劇。「在每部電影都是『國家電影』的政權下,蒂婭·馮·哈布為大約26部電影撰寫了劇本,同時為無數其他電影提供了未署名的協助,其中包括幾部具有無可爭辯的國家社會主義世界觀的電影」[2]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她的丈夫艾伊·滕杜爾卡(Ayi Tendulkar)被迫離開德國,他們的婚姻也隨之結束。在馮·哈布的祝福下,艾伊·滕杜爾卡追求了印度女子因杜瑪蒂·古納吉(Indumati Gunaji)並與之結婚,1953年,因杜瑪蒂·古納吉曾與蒂婭·馮·哈布碰面[3]

Remove ads

私生活

Thumb
弗里茨‧朗與蒂婭·馮·哈布

蒂婭·馮·哈布與弗里茨·朗結婚後不久,就養成了公開追求年輕女性的習慣,但儘管如此,他們仍然是一對幸福的夫妻,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對普通人來說,這個家就像一個小型的異國藝術博物館。隨後,在拍攝《馬布斯博士的遺囑》期間,弗里茨·朗發現蒂婭·馮·哈布與小17歲的印度記者兼學生艾伊·滕杜爾卡睡在一起[4]

1933年4月20日,朗與馮·哈布正式離婚後,兩人逐漸失去了聯繫[5]。離婚後不久,馮·哈布與阿伊·滕杜爾卡秘密結婚,因為納粹政權不允許公眾人物與深色皮膚的印度人結婚[6][7][3]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