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蒲与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蒲与路,又作蒲峪路扶餘路金朝

名称

“蒲与”为女真语,为“乌裕尔”之音转,意为低洼地。[1]《金史》原作“蒲与路”、“蒲与”,而乾隆校阅《金史》时以“讹舛甚多”为由,将“蒲与路”改称“扶余路”,并称蒲与路为扶余国故地,因此包括《大清一统志》《布特哈志略》在内乾隆朝后的一系列地理书籍均承袭了这种说法,曹廷杰对此说法加以驳斥。《元史》称“蒲峪路”,有蒲峪路屯田万户府,1956年克东古城曾有汉文篆书“蒲峪路印”印章可为印证。元代《刘平章神道碑》中,“蒲与路”作“普一路”,所撰人物刘国杰出自胡里改路乌古论氏,祖上大定二十五年迁入蒲与路,元代迁入山东,因此“普一”只是谐音混写而已。[2]

历史

金朝蒲与路隶上京路,为金源国都近畿。蒲与路是金朝最北部的路,辖区南距离上京670里,东南距离胡里改路1400里,北距下辖火鲁火疃谋克3000里,涵盖了从外兴安岭到汤旺河流域、松花江的广袤领域,是金朝北方的重镇。金朝建国之初奉行世袭分封的猛安谋克制度,蒲与路应为世袭万户管理,无固定治所,海陵王于天德四年(1151年)改女真万户为汉制的流官节度使,蒲与路也开始设立了最初的治所,即今天的克东古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以原蒲与路设蒲峪路屯田万户府,并以300户蛮军、190户女真在咸平府屯田;大德三年(1299年)拨蛮军于肇州蒙古万户府,仍留女真户屯田,此时蒲峪路已撤并入肇州万户府。[1]

职官

历任蒲与路节度使[1]

相关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