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蒸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蒸籠是一種以水蒸氣加熱食物的煮食用具[1]。蒸籠的底部呈網狀,能夠承載食物,蒸籠會被放有熱水的鍋上,當鍋不斷被加熱,鍋中的沸水便會持續蒸發,水蒸氣能夠通過呈網狀的底部進入蒸籠內,高溫的水蒸氣持續接觸食物,使食物漸漸被蒸熟,在蒸籠內水蒸氣會繼續上升,如果在上方疊上另一個蒸籠,水蒸氣便會進入上方的蒸籠內,所以蒸籠能夠同時蒸煮多份食物。傳統蒸籠通常由竹製成,圓形并可互相重疊,作為蒸製點心的器具,在廣東及香港是一門傳統手工藝。大小可由二吋至二呎。由外圈,內膽及底線組成。除了傳統的竹制蒸籠外,也有木造的蒸籠,現代有塑料及金屬作為材料,如採用矽膠或不銹鋼製造的蒸籠。此外,還有利用電力煲水以產生水蒸氣的電蒸籠。傳統手工製作竹蒸籠技藝已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
![]() |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饮食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23年9月18日) |

構造
傳統竹蒸籠的構造:
- 外圈是由竹子除去竹皮之後夾成,再由竹皮固定,商用的由銅線固定以增加耐用度。
- 內膽即是高出外圈以方便放置頂蓋或互相重疊那一層。
- 外圈與內膽之間會放入竹槓固定形狀,同時亦是保存空氣的絕緣層。
- 底線即是蒸籠的底部。
最後用竹釘釘緊,一個蒸籠便已經完成。
竹蒸笼制作工艺

普通蒸笼制作工艺目前已经很成熟,制作的特点是将竹子分成宽度在4厘米左右薄竹片(完全可以机器出篾),然后用绳子或者竹篾将竹片拼接成蒸笼,这样可以有效的利用竹材料。因为竹片很薄,所以很容易制作成竹圈,不需要做烤火处理,制作效率比较高,这样可以有效制作成本,在城市中也能制作,楠竹(毛竹)蒸笼采用的是此工艺。
竹蒸笼的的特殊制作工艺是巴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一种古老的即将消失的民间手艺,包含数道工序:(1)砍竹,(2)破竹,(3)去竹节,(4)竹子内部刻纹路(目的是烤火的时候竹子不破裂),(5)烤火软化竹子,(6)将软化的竹子弯曲成蒸笼圈(注意是整根竹子,这样制作的蒸笼十分厚实),(7)反复揉竹子,使其的弧度越来越接近正圆,(8)上横梁,(9)穿档格竹块,(10)上口子,(11)编制盖子顶部的竹席,(12)制作蒸笼盖,(13)修正,完成一套蒸笼的制作大概需要几天的时间,目前会这门手艺的艺人已经很少了。四川的慈竹蒸笼多采用的是这一工艺。
竹蒸笼颜色变化
竹蒸笼的颜色的变化是竹子颜色演变的一个自然过程。随着竹子和水汽的反映,竹子的表皮会从竹青色变化到褐色,这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这和手工竹席是一样的,使用多年的的竹席是褐色的。但只有带青皮的竹子才会有这样的一个变化过程,如果是去掉了青皮,颜色会随着使用时间而慢慢变黑。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鏈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