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蘋果核戰 (2004年電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蘋果核戰》(日语:APPLESEED/アップルシード Appurushido)是一部2004年日本動畫電影,改編自士郎正宗於1980年代創作的日本漫畫《蘋果核戰》。本片由荒牧伸志擔任導演,曾利文彥擔任監製,動畫製作公司為Digital Frontier。本片的劇情設定在未來,人類建立起乌托邦城市「奧林帕斯」,與基因改良的生化人共存。女主角迪娜·納茲(小林愛聲演)有著出色的戰鬥能力,因而被招募為奧林帕斯維安部隊ES.W.A.T的一員,並在人類軍方與生化人的對立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片的製作方向是「3D Live日本动画」,全片以三維计算机图形(3DCG)技術製作,所有角色皆是以动作捕捉方式呈現,並以卡通渲染技術加入2D動畫的質感。本片的製作企畫始於2002年,製片人曾利從一開始便將本片設定為3DCG動畫電影[4],與導演荒牧一同致力於運用CG技術特有的畫面密度,重現原作的世界觀[5][6]。本片的影像製作費時一年[4],並於2003年12月舉辦發表會[7],2004年4月17日在日本上映[1]。在美國,本片在影評界的口碑褒貶不一,影評人普遍認為本片的動畫品質令人印象深刻,但故事和劇情深度並不出色[8][9]。
續集《蘋果核戰:機械人的背叛》於2007年10月20日在日本上映[10]。
Remove ads
故事
在未來,人類在「非核大戰」之後建立了乌托邦城市「奧林帕斯」(オリュンポス),掌管整個世界的運作[11]。奧林帕斯的一半人口是又稱人造人的生化人(バイオロイド,Bioroid),他們有著優秀的基因,並且在七情六慾上有所抑制,但沒有生育能力。城市的核心是兩座巨大建築:「塔耳塔羅斯」(立法院所在)和「代達羅斯」(行政院所在)[11]。在立法院,通稱「蓋亞」(ガイア)的超級電腦「IN」主掌整個城市及監視生化人的運作,七名「七賢老」則與IN溝通並傳達決策。科技方面,人類已研發出可使物體升空的重力控制裝置,以及運用該科技的動力服「LANDMATE」[11]。
西元2131年,奧林帕斯行政院的維安部隊ES.W.A.T從戰區招募了年輕的女戰士迪娜·納茲,讓她成為ES.W.A.T的一員。迪娜遇見了前戰友布里艾諾斯,後者由於一年前在戰爭中受重傷,全身已被改造成機械。
迪娜在引導員瞳的介紹下瞭解了城市的現狀。城市的行政總監是生化人雅典娜,與領導正規軍的人類尤倫納斯將軍彼此制衡。尤倫納斯對生化人持反對態度,認為生化人將統治人類,其領導的軍隊突襲並破壞了生化人的維護系統。生化人若無法定期維護便會死亡,除非能讓他們恢復生育機能,為此迪娜等ES.W.A.T成員前往一處舊實驗室找尋研究紀錄「APPLESEED」。全息影像紀錄顯示,APPLESEED的開發者便是迪娜的母親吉蘭博士,當年她在死前將APPLESEED存放在項鍊裡託付給迪娜。軍隊不久後抵達了實驗室,迪娜與布里艾諾斯雖然成功逃脫,但布里艾諾斯受了重傷,迪娜也得知他為了保護她而暗中為「七賢老」效力。
迪娜回到奧林帕斯,先將APPLESEED交給雅典娜,讓生化人恢復生育能力,隨後與「七賢老」對峙。七賢老坦承他們為了終結一切戰爭而企圖讓生化人成為「新人類」,所用的手段是破壞塔耳塔羅斯頂端的病毒槽「D槽」(D Tank),釋放讓人類絕育的病毒,將全人類安乐死。無數台多腳砲塔(多脚砲台)開始往D槽前進,為了保護D槽,迪娜與布里艾諾斯前去阻止扮演主控角色的07號機,並在最後一刻輸入密碼「HITOMI」將之關閉,讓所有多腳砲台停止運作,解決了危機。
登場角色
- 迪娜·納茲(デュナン・ナッツ,聲:小林愛[註 2])
- 優秀的年輕女戰士,名列ES.W.A.T人類強化名單第一順位。隸屬LA.S.W.A.T時與布里艾諾斯是一對戀人[13]。父親是已故的傳奇戰士,母親為奧林帕斯的創始者之一吉蘭博士。
- 布里艾諾斯(ブリアレオス,聲:小杉十郎太)
- 瞳(ヒトミ,聲:松岡由貴)
- 雅典娜·艾利亞斯(アテナ・アレイアス,聲:小山茉美)
- 生化人,奧林帕斯行政院的最高行政總監[13]。主張維持人類和生化人共存,與軍方的烏拉諾斯將軍互為勢力的平衡。
- 奈基(ニケ,聲:山田美穗)
- 生化人,ES.W.A.T的負責人,雅典娜的副手[13]。
- 尤倫納斯將軍(ウラノス将軍,聲:藤本讓)
- 奧林帕斯正規軍的統帥,敵視生化人[13]。
- 海地士(ハデス,聲:子安武人)
- 尤倫納斯的副手,前LA.S.W.A.T成員[13]。
- 宮本義經(宮本義経,聲:森川智之)
- 生化人,負責布里艾諾斯整備的後勤人員,暗戀著瞳[13]。
Remove ads
製作團隊
取自官方網站:[14]
Remove ads
製作

2002年4月,據報導,士郎正宗漫畫《蘋果核戰》的改編電影即將展開製作,並定於2003年春季在日本、美國和歐洲上映[15]。改編電影由Omega Micott(オメガ・ミコット)與Yamato合作,西崎あきら擔任導演,卡菈·摩斯凱拉(カーラ・モスケイラ)聲演女主角迪娜。2002年4月11日,製作團隊舉行記者會,宣布將於該年6月25日推出前導宣傳DVD。報導稱該片將以新穎的三維计算机图形(3DCG)技術製作,並使用Trinigy的3D引擎。[16][17][18]
然而新的改編企劃在不久後出現。2002年夏天,製片人曾利文彥與士郎接洽,也提議將《蘋果核戰》改編為3DCG動畫電影,是為日後本片的起點[4]。曾利是專業的CG動畫師[19],他認為《蘋果核戰》的世界觀很適合做成3DCG動畫[4],因為其中包含許多機甲元素和各種兵器[20]。士郎另一部作品《攻殼機動隊》的1995年版改編電影非常有名,曾利一度擔心本片只能居於其次,最後認為本片可以拍出不一樣的風格[4]。在曾利看來,《蘋果核戰》的赛博朋克題材和機甲設計已有種復古的感覺,而且《蘋果核戰》中的電腦元素少於《攻殼機動隊》,可以用动作捕捉打造的肉身對決為賣點[4]。在故事方面,本片的劇本由半田はるか與上代務執筆,兩人的任務包含對原作的設定加以解釋,以及與士郎討論、將故事現代化。半田認為本片繼承了原作的精神,不過已經是一部獨立於原作的原創作品。[21]
本片以製作委員會的形式製作,Omega Micott(已改稱Micott & Basara)與Yamato仍是其中的成員[14]。Micott & Basara持有原著漫畫的電影改編權,是本片主要的製作公司[22]。預算方面,本片耗資約1億日圓製作[2],也有報導稱本片的成本僅是皮克斯動畫片的5%[22]。
Remove ads
本片的製作方向是「3D Live日本动画」(3Dライブアニメ),全片以3DCG製作,並結合2D動畫特有的表現手法[19],片中的角色皆以动作捕捉方式呈現[12]。曾利在為TBS電視台工作時,曾與日本動畫導演荒牧伸志合製了一部試播短片《IRON MAIDEN》(アイアンメイデン)[註 4][4],其中即應用了动作捕捉技術,可說是催生本片的重要作品[4]。曾利也決定邀請荒牧來擔任本片的導演,將設計全片風格的任務交給他[24]。曾利認為原作的一大特點是緻密的世界觀[5],而荒牧的目標便是以3DCG呈現出超越2D動畫的密度[6]。
本片有三個主要元素需要設計:角色人物、背景美術和機甲[25]。2002年8月,山田正樹接任人物設計,荒牧認為山田筆下的2D動畫人物具有立體感、很適合這部3DCG動畫[26]。曾利和荒牧也指出,本片的一大挑戰便是做出能讓觀眾帶入感情的CG角色[27][28]。製作團隊在CG角色上使用卡通渲染[28],使本片成為全球最先使用該技術的作品之一[22]。2002年9月,荒牧開始領導本片的美術設計[29]。在呈現片中世界這一方面,製作團隊追求照相寫實主義的美術風格[30]。機甲方面,高倉武史擔任本片的機械設計,負責各種車輛和直升機,以及片頭的坦克[31]。2003年1月,荒牧邀請竹内敦志設計片尾登場的多腳砲台,竹內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完成草圖等設計[32]。
雖然本片是3DCG動畫,荒牧等人仍繪製了如同2D動畫一般的詳細分鏡圖[33]。不過與2D動畫不同,本片的分鏡圖只是大綱,製作團隊會以動作捕捉的成果為準[34]。製作團隊使用VICON公司的系統進行動作捕捉,並成功同時捕捉複數演員的動作[12]。除了演員以外,製作團隊也請片中角色的聲優將台詞演出一遍,捕捉角色在說話時的臉部表情和嘴型[35]。該作法使製作過程更有效率[36][37],並且讓角色臉部和身體兩者的情報量達成平衡[38]。雖然如此,部分關鍵表情仍由動畫師進行調整[39]。動作捕捉完成後,製作團隊根據演員的演出來調整畫面[34],由於本片使用3DCG,鏡頭的位置與角度幾乎可以自由操縱,比2D動畫更加靈活[40]。
本片的影像製作於2002年後半年開始,費時一整年[4]。製作團隊最先製作六分鐘的開場橋段,並在2002年12月完成動作捕捉[12]。將開場橋段修改到滿意之後,製作團隊才開始製作剩下九十多分鐘的內容,其餘部分的動作捕捉在2003年3月和4月進行[12]。製作的收尾階段是數位合成,將角色人物、背景美術和機甲組成一個又一個的鏡頭[25],正式的聲優配音也在製作後期進行[41]。
Remove ads
為了招募配樂人才,曾利將本片最早完成的六分鐘開場橋段當成邀請函,廣發給音樂界人士[44]。最後片中一共出現了11首歌曲,由八名(組)音樂界人士提供,而原創配樂則由高橋哲也譜曲[14]。本片的原聲帶CD於2004年3月24日在日本發行,第一碟收錄歌曲,第二碟收錄原創配樂[23]。
- 第一碟曲目列表
- 第二碟曲目列表
全碟作曲:高橋哲也
上映
2003年12月4日,製作團隊於東京都舉辦發表會[7],同月發布官方網站,宣布新的日本檔期為2004年4月[45]。至2004年1月底,官網上已新增預告等資訊,並將2004年4月17日定為上映日期[46]。2004年4月17日[1],本片如期在日本的東寶系電影院上映,同週上映的動畫電影有《名偵探柯南:銀翼的魔術師》和《蠟筆小新:夕陽下的春日部男孩》[47]。本片在首映週末(4月17日、18日)的票房排行名列第七[47][48],次週末(4月24日、25日)則未進前十名[49][50]。根據Box Office Mojo的資料,本片的日本總票房為1,317,444美元[3]。家用媒體方面,本片的DVD於2004年11月25日在日本發行,分成通常版(編號GNBA-3015)與收藏版(編號GNBA-3014),後者為雙碟裝且附有手冊[23]。藍光光碟於2009年7月25日發售[51]。
2006年5月,報導稱本片的PlayStation 2改編遊戲即將問世,由夢想工廠開發、世嘉發行[52][53]。改編遊戲題為《蘋果核戰EX》(アップルシード EX),原訂2006年9月28日上市[54],最後延期至2007年2月15日在日本首發[55]。電子遊戲雜誌《Fami通》僅給予該作14分(滿分40分)的差評[55]。
Remove ads
2004年3月,Geneon Entertainment取得本片的國際版權[56]。2004年8月,本片在洛迦诺电影节擔任閉幕片之一,為日本以外的首次公映[57][58]。在美國,本片於2004年10月16日在美國波士頓奇幻影展(Boston Fantastic Film Festival)放映,是為美國首映[59][60]。2005年1月14日,本片在美國的31家電影院有限上映,首週末適逢马丁·路德·金纪念日連假,收穫78,718美元[61](約790萬日圓[62])至79,818美元[3]。本片的最終北美票房為129,135美元[3],而5月10日發行的DVD則在一個月內賣出8萬5千份以上[63]。在亞洲,2005年4月的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放映了本片[64]。在台灣,本片由普威爾國際代理,2005年7月14日發行VCD、普通版DVD和限定版DVD[65]。
Remove ads
影評
本片在美國影評人之間的評價褒貶不一,但負面評論居多[62]。根据評論匯總网站爛番茄汇总的32篇评论文章,28%的评论家给予该作正面评价,平均打分为4.70分(满分10分)。该网站总结的评论家共识是“《蘋果核戰》在視覺層面上非常吸睛,不過其探討存在主义的故事情節與角色台詞十分呆板、令人尷尬且笨拙。”[註 5][8]在Metacritic網站上,本片得到「褒貶不一或中庸」的綜合評分,獲得了40/100分(17位影評人)[9]。
許多影評人針對本片的劇情加以批評[註 6]。情節方面,動畫新聞網的編者米哈伊爾·庫利科夫(Mikhail Koulikov)批評本片的劇情缺乏新意[66],《纽约时报》的影評人A·O·史考特覺得本片完全沒有跳脫科幻套路[80]。《綜藝雜誌》影評人萊絲莉·菲爾佩林(Leslie Felperin)等人認為,本片的劇情涉及過多術語[67][77]以及只有粉絲會感興趣的設定[58][71]。至於主題深度,影評人認為本片流於膚淺[73],不如出自同原作者的《攻殼機動隊》[80][81][82],動畫新聞網的卡洛·桑托斯(Carlo Santos)認為公式化的大片動作場面壓過了少許的哲學元素[67]。本片的情感力度也被影評人批評為不足[67][70][80]。
本片的動畫表現得到分歧的評價,CG技術展現的成果獲得讚賞[註 7],但也被評價道因缺乏藝術美學而成不了傑作[67]。角色動畫評價兩極,CG角色的精緻度和流暢度獲得好評[74][83],但另一方面則被批評外表死板冷漠[76][80]、缺乏靈魂[83],還受限於動作捕捉的人體侷限[76]。世界觀和背景的動畫呈現獲得好評[註 8],庫利科夫稱本片的世界彷彿是為了展現CG的能耐而設計的,具有驚人的複雜度[66],桑托斯則聲稱非人物體和機甲的CG動畫品質無人能及[67]。人物和背景的結合遭批評不夠協調[69][81],《芝加哥論壇報》的勞勃·K·艾爾德(Robert K. Elder)批評2D角色彷彿是被釘在3D背景上[69]。本片的動作場面得到好評[註 9],有影評人將之與电子游戏做比對[80]。由多位音樂家創作的電子風格配樂也獲得讚賞[66][68][81]。
衍生續作
2004年3月,Micott & Basara在東京國際動畫博覽會上宣布將製作本片的續作[85]。稍後有報導稱,本片將發展成三部曲,第二作即將展開製作,預計於2005年上映[86]。2004年12月,據報導,Micott & Basara與Axis Entertainment建立合作關係,除了合製三部曲外,也計畫推出一部電視動畫和一部真人電影[87][88]。2005年4月,荒牧伸志確認回歸執導續集,吴宇森則成為監製之一,2006年夏天預計將同時推出續集和26集的電視動畫[89]。2006年5月,續集正式定名為《蘋果核戰:機械人的背叛》(EX MACHINA)[52]。2007年10月20日,續集在日本正式上映[10]。
電視動畫於2008年3月正式宣布,題名為《APPLESEED GENESIS》[90][91],由RADIX ACE ENTERTAINMENT製作動畫。電視動畫原定2009年播出,但因製作公司方面的問題而中止製作[92]。Micott & Basara隨後撤換班底,改於2011年推出13集的電視動畫《蘋果核戰XIII》,但公司已在正式播出前宣告破產[93]。2014年2月,據報導,Lucent Pictures Entertainment將製作一部重啟版的CG動畫電影《蘋果核戰記:阿爾法》,由荒牧伸志再度擔任導演[94][95]。該片於2014年7月15日在歐美地區數位發行[96],2015年2月17日在日本上映[97]。
備註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