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蘭嶼

中華民國的太平洋火山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蘭嶼map
Remove ads

22.0567358°N 121.5324732°E / 22.0567358; 121.5324732

事实速览 蘭嶼, 自然地理 ...

蘭嶼達悟語Pongso no Tao),舊稱紅頭嶼,位於臺灣東南方外海上,行政區劃上為臺東縣蘭嶼鄉所管轄,四面環海,因其島上獨有的達悟族地土風俗與自然景點,遠近馳名。「蘭嶼聚落與自然景觀」為文化部遴選之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1]

Remove ads

名稱

Thumb
20世紀初德語地圖上的「Botel Tobago Insel」。[2]

蘭嶼最早的名稱為達悟語Pongso no Tao」,意思是「人之島」。漢人最早以台語音譯紅頭嶼(白话字Âng-thâu-sū)或紅豆嶼(白話字:Âng-tāu-sū)「紅頭嶼」一詞最早出現在康熙末年巡臺御黃叔璥所著之臺海使槎錄的「赤崁筆記」和「番俗六考」中,日治時期以後固定紅頭嶼(日语:紅頭嶼こうとうしょ Kōtō sho */?)之名。[3]

戰後初期,約1947年,由於紅頭嶼易引人聯想到紅蟲毒害,在當地鄉公所職員反映名稱不雅後,查訪的縣府職員黃厚源遂以當地特有的五葉蝴蝶蘭改名為蘭嶼,簽報縣長同意,再獲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定案[4][3]

西方國家早年稱蘭嶼為「Botel Tobago」(譯為「煙草島」)。目前有些英文網站與電子地圖稱它為 「Koto Island」(源自日語)或是「Orchid Island」(意為「蘭花之島」,此即蘭嶼的意譯)。

另外阿美族人稱蘭嶼為Futud,撒奇萊雅族人叫它做Butud,卑南族人稱它做Butul[5]或Butrulr,而布農族人則稱之為Pangkalkalan。

Remove ads

歷史

1000年前,夏本·畢督利嫩等40名達悟族人從蘭嶼來到菲律賓巴丹島,因與當地住民發生衝突最後喪生Sabtang島。

1644年,荷蘭人派兵登陸蘭嶼探勘。

1645年,荷蘭人二度派兵登陸蘭嶼探勘。

1720年代(清朝時期)成書的《臺海使槎錄》(作者黃叔璥)赤嵌筆談卷一中已有「沙馬磯頭之南,行四更至紅頭嶼,皆生番聚處,不入版圖」的記錄,顯示1720年代清人已得知紅頭嶼,但尚未收入清帝國版圖。在卷七中則有對島上原住民的介紹,「紅頭嶼番在南路山後;由沙馬磯放洋,東行二更至雞心嶼,又二更至紅頭嶼。小山孤立海中,山內四圍平曠,傍岸皆礁,大船不能泊,每用小艇以渡。山無草木,番以石為屋,卑隘不堪起立。產金,番無鐵,以金為鏢鏃、槍舌。昔年臺人利其金,私與貿易;因言語不諳,臺人殺番奪金。後復邀瑯嶠番同往,紅頭嶼番盡殺之;今則無人敢至其地矣。」顯示最晚至康熙末年,已有在臺漢人與達悟族人貿易,並發生糾紛殺人事件,引起達悟族反撲殺漢人,導致漢人不敢前往。

1877年(清光緒三年),恆春知縣周有基單方面宣布將紅頭嶼(蘭嶼)併入清帝國版圖,隸屬恆春縣[6]

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4月,《馬關條約》簽訂,內容規定蘭嶼隸於日本。8月,日本與統治菲律賓的西班牙(波旁復辟時期)兩帝國對巴士海峽協議版圖界線。以通過可以航行之海面中央之緯度的平行線,為臺灣、菲律賓之版圖境界線。[7]:541

1897年(明治三十年)3月15日,日本拓殖大臣以陸軍步兵少佐菊池主殿為監督,率文武官僚數十人,上島「撫慰土番」,踏察實境。由於該島位置在巴士海峽與西班牙國領接壤,因此此舉確認紅頭嶼為日本領土。[7]:503殖民政府禁止一般人進入紅頭嶼內開發,並設立研究區。

Thumb
人類學者宮本延人(前列左端)與移川子之藏(前排右和服者)、鹿野忠雄馬淵東一等人。紅頭嶼警察署前。1929年

1897年,日本人鳥居龍藏第一次入內探勘,稱居民「yami」(雅美),這是達悟族以前被稱為雅美族的由來。

1903年,美國班傑明號船隻遇颶風漂流到蘭嶼,雙方起了誤會而發生衝突。後來臺灣總督府在蘭嶼設立駐在所,此為國家體制機構進入蘭嶼之始。

1923年,在紅頭設立蕃童教育所(今蘭嶼國小)。

1932年,在東清設立蕃童教育所(今東清國小)。

1940年,臺灣總督府強行徵調雅美族人修建紅頭嶼測候所(今蘭嶼氣象站),於1941年竣工。

1945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紅頭村成立蘭嶼地區警備指揮部,簡稱「蘭指部」。

1958年,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成立蘭嶼農場,為安置軍中過剩人力。徵收33筆計240.19公頃土地,佔蘭嶼約三成的土地。蘭嶼農場為統稱,其下分為定嶼、椰油、榮民、翠微、中興、復興、龍門、介壽、天山等農場、新莊、或新村,收容榮民、一般重刑犯。[8]這十個「管訓農場」收「有案榮民」;次年還由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職業訓練總隊代管,收一般重刑犯。也就是說,這些佔地廣大的「農場」,其中關的「隊員」都是在台灣本島遭判重刑的犯人,而被稱做「場員」的管理者是有案在身的退伍軍人—這些「勵德班」裡全都是被強制勞動監禁的。這樣的凶惡之徒一度高達數千人,比島上的達悟人還多。他們常在晚上跑出來,到部落裡面隨意搶奪百姓的東西。場方又帶來一堆黃牛來放養,常常散落到達悟人的水芋田踐踏農作物,到蕃薯田吃地瓜葉等。雖然日日都有達悟人去軍方的蘭嶼警備指揮部申訴,但軍方置之不理。 [9][10][11][12]

1960年,漁人、紅頭村興建示範住宅十棟。

1967年,蘭嶼撤除山地管制,正式對外開放。

Thumb
原能會在蘭嶼東南隅設置核廢料貯存場。

1974年,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原能會)展開「蘭嶼計劃」,計畫於蘭嶼隆民地區設立核廢場。

1981年,蘭嶼貯存場於1981年成立之後,[13]早期係由原能會之放射性待處理物料管理處經營管理,惟於1990年7月臺灣電力公司依據行政院頒布之「放射性廢棄物管理方針」接管該場之經營,原能會則負責安全監督工作[14]。直到現在在島上居民仍然有不少反對的聲音。[15]

1990年,蘭嶼農場裁撤,但當年徵收之土地未進一步處理及交撥而任其荒廢。[8] 1996年,達悟族人因懷疑台電運料船夾帶高放射核廢料而發動激烈抗爭,停運任何核廢料至今,目前台灣核電廠產生的低階核廢料,都暫時貯存在各電廠中。[16]

2002年1月17日立法院通過,2月6日陳水扁總統公布《離島建設條例》第十四條修正案,規定:「蘭嶼地區住民自用住宅之用電費用應予免收」,其立法理由是:「增訂但書蘭嶼地區用電費用免收的規定,係基於達悟族人特別犧牲而給予的合理補(賠)償。」[17]

2012年8月,天秤颱風有二度經過台灣東南海域,對綠島、蘭嶼造成嚴重災情。以蘭嶼災情而言,由於水電中斷,加上島上唯一超市、加油站全被掃平而消失,出現無法供油、缺糧、通信中斷等災情,並還有消防隊因為被土石擋道,無法出動救援車輛前往救災,信用部與雜貨店也都有毀損。在蘭嶼的海陸交通方面:開元港積滿殘骸,港內漁船毀損或被漂流到港外海域,甚至於有漁船被海浪給沖上岸;環島公路全佈滿巨岩礁石擋道,還有路基掏空、坍方等路阻狀況;蘭嶼航空站的跑道全被漂流木、礁石擋道,還有部分路基有被掏空的現象,使得航空站得關閉進行清理與搶修,造成二天無法正常營運。

Remove ads

地理

Thumb
哨兵2號衛星拍攝的蘭嶼和小蘭嶼(右下)

蘭嶼位於西太平洋位置,在臺灣本島達悟語稱做Ilaod)的東南方,在綠島的南方,南臨巴士海峽菲律賓巴丹群島遙遙相望。巴丹群島最北端的雅米島,距離小蘭嶼99公里。即東經121度5分,北緯22度間。面積有48.3892平方公里熱帶地區氣候,屬海洋性氣候,年雨量常在3,000公釐以上,年降雨日數達224天。

蘭嶼為火山島地形,最高點紅頭山海拔548公尺,大部分為山地,島上丘陵綿亙,溪流分歧,只有沿海部分為平地、海岸線曲折,熱帶林木遍佈。

蘭嶼的地質以角閃石安山岩質熔岩及玄武岩質的集塊岩為主。

受到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蘭嶼正以每年八公分的速度旋轉、移向台東,約120萬年後就會在台東縣台東市位置連接,成為海岸山脈的一部份。

氣候

蘭嶼與台灣本島不同,是全台灣唯一被歸類於熱帶雨林氣候的地區。年溫差小,終年氣溫大致溫和,但潮濕多雨,同時也是全台灣日照時數最少的地區之一。山區與平地平均溫差3到4度(氣象站設置於標高324米的山丘上,因此氣溫較低),山地年平均溫度約23度,平地年平均溫度約26度。冬季氣候溫和潮溼,夏季炎熱多雨。

更多信息 蘭嶼氣象站-海拔324米(1981–2010), 月份 ...
Remove ads

族群

Thumb
臺灣被視為廣泛分布的南島語族南島語系的主要源頭之一。
Thumb
達悟族的傳統房屋。

根據考古與語言學的理論,認為南島語族的擴散是由臺灣經蘭嶼、巴丹島,到達菲律賓,再由東南亞島嶼遷往大洋洲達悟族(雅美族)人雖然在語言與文化上與巴丹島人相似,但在遺傳上,達悟族人卻更相近於臺灣原住民[18]

日治時期,蘭嶼被稱做「紅頭嶼社」,下轄7個小字。歷經戰後整併,現有4個行政,六個部落:

更多信息 達悟語, 中文現名 ...

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於19世紀考據,蘭嶼和巴丹兩邊居民的禮儀、穿著、藤帽、髮型等特徵,及主食、烹飪方法與民俗語彙,都極相似,研判屬同一族群。美國人類學者Dezso Benedek更從兩地墓葬都採「甕棺葬」,認為兩地應有共同起源,只因後來蘭嶼與巴丹被劃為兩個國家而被迫分隔。蘭嶼第一位博士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所博士生董恩慈說16世紀以來,巴丹群島歷經西班牙、美國、菲律賓治理,西化程度較高,蘭嶼則相對位處台灣外海邊陲,保留較多傳統文化。[19]

蘭嶼人口現約有5157人[20],居民多為原住民達悟族,約4303人(佔83.4%)。原住民由巴丹島移民至此有數百年的歷史,今日兩方語言仍能溝通,時有交流活動。島上原住民製作拼板舟,並在春夏季節出海捕飛魚,亦稱為“飛魚季”。有“飛魚的故鄉”之稱。

Remove ads

生態

島上生物數量分佈約有以下幾類:動物的部分,哺乳類約有9種、爬蟲類約有17種、兩生類有3種、鳥類約有101種、昆蟲的種類超過400種;植物的部分,維管束植物約有800種,其中稀有植物占121種。

以下列出較具代表性的物種:

鳥類
哺乳類
爬蟲類
魚類
昆蟲類
無脊椎動物
蘭嶼命名
紅頭嶼命名
Remove ads

交通

Thumb
Thumb
開元漁港(左)與蘭嶼機場(右)是蘭嶼主要的對外交通
Thumb
穿梭於蘭嶼島上的公路大多為剛性鋪面,少有柏油路面。

海運

海運分為運客和運貨。

運客的部分,每年三月中旬至十月中旬為旺季,其餘東北季風強盛的冬天為淡季。旺季每日均有上午與下午兩航次定期船班,分別從台東富岡與墾丁後壁湖出發往返蘭嶼。淡季墾丁後壁湖航班不行駛,台東富岡航班每週兩天早上下午來回一航次。而自從2013年冬季起,蘭嶼鄉公所補助台東富岡漁港航班於淡季亦固定行駛,自此全年均有固定船班行駛於台東蘭嶼間,唯因天候或颱風等因素,每日開航狀況仍以船公司訊息為主。連假期間如元旦、春節等,視情況加開班次。目前共有兩家船公司營運蘭嶼航線。[21]

不定期的渡輪海運航線分別往來墾丁蘭嶼臺東綠島,多為旅行團包船並開放餘票供一般民眾搭乘,預訂乘客滿80人即開船。[22]

運貨的部分,巨龍航運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之「巨龍」貨輪、「龍春」貨輪,每週定期行駛兩次(同船經營每週台東-綠島、台東-蘭嶼各往返兩次)及新發航運所有之「大發壹號」貨輪,每週不定期行駛,主要承攬貨物與車輛運送。[23]

Remove ads

空運

目前僅蘭嶼機場臺東機場間設有每日定期航線。4月至10月每週一、五、六、日,台東-蘭嶼每日往返計16班,每週二、三、四,台東-蘭嶼每日往返計14班。11月至3月台東-蘭嶼每日往返12航班。營運者為德安航空,使用19人座DHC-6型飛機。[24]蘭嶼機場的起降標準是能見度5000公尺或雲幂高1500呎。座位少,班次亦少,旺季時班班客滿,不易買到機票。

公路

蘭嶼鄉公所經營之大型客車,每日行駛島內兩班次。絕大部分登島旅客以租用島上汽機車或腳踏車為主,亦常見旅客自行攜帶腳踏車搭船前往。

景點

  • 大天池
  • 小天池
  • 八代灣
  • 東清灣
  • 饅頭岩
  • 紅頭岩
  • 軍艦岩
  • 鱷魚岩
  • 五孔洞
  • 氣象站
  • 青青草原
  • 東清祕境
  • 野銀舊部落
  • 位於野銀部落海岸未命名的冷泉[25]
  • 紅頭溪瀑布(一層瀑布、兩層瀑布、三層瀑布)

爭議

因「台東縣離島第四期104-107年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期末報告書修正法」,而有了蘭嶼特定區開發計畫。蘭嶼特定區計畫草案內容包括環島公路拓寬、新舊港合併工程、傳統屋修繕等多種建設,但並未有「劃定區域」,此外中央主管單位並未編列預算、經費施行進度為停滯狀態,目前台東縣政府雖有持續與當地居民溝通,但計畫一直更改且未達成共識。若推動次此一建設,將會造成蘭嶼居民及外來客間文化衝突,大量外來客的湧入將造成環境衝擊與資源消耗、消費模式改變,而在開發之時也未與當地居民做良好溝通。

  • 蘭嶼因原住民基本法的相關子法未健全,未有效落實原基法對後續相關法律的建立,固原住民權益難以保障,導致居民對土地審查委員會不信任(開會時民眾無法提供想法,雙方各說各話),有溝通仍然無法達成共識。
  • 開發前要了解當地文化,就現有設施進行規劃,不在占用更多資源。
  • 當蘭嶼遇上特定區計畫:掃地出門或敞開雙臂?[26]

參見

參考文獻

研究文獻來源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