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血小板輸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血小板輸血
Remove ads

血小板輸注(英語:platelet transfusion)是指透過靜脈將濃縮的血小板注入患者體內的過程,目的是預防或治療血小板計數過低或血小板功能不良者(血小板減少症)發生的出血情況。[1]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接受癌症化學治療的患者身上。[1]對於血小板水平低於100億/升的人,通常會進行預防性輸注。[2]對於已出血的病人,血小板輸注通常在水平低於500億/升時執行。[2]在給予血小板之前,通常建議進行血型匹配檢驗[2]但當缺乏匹配的血小板時,也經常會使用不匹配的血小板。[3]

事实速览 臨床資料, 其他名稱 ...

輸注方式經由靜脈注射進行。[4]

進行此種輸注的副作用有過敏反應(例如過敏性休克)、感染輸血相關急性肺損傷[2]由於血小板儲存於較高的溫度,細菌感染相對更為常見。[2]血小板可從捐贈的全血中分離而得,或是透過血漿分離術英语apheresis從捐贈者中取得,[1]保存期限最長為五到七天。[1]

血小板輸注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開始用於醫療用途。[1][5]它已列入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標準清單內。[6][7]有些血小板的形式會將白血球作部分移除,或經伽馬射線照射,此類做法對某些病患群體具有特定的益處。[8]

Remove ads

醫療用途

預防出血

國際指南建議針對可逆性骨髓衰竭的患者,當其血小板計數低於100億/升時,應給予血小板輸注,以降低自發性出血的風險。[9][10][11][12][13]如患者情況良好,採更高的血小板計數閾值(即提早輸注)並不會進一步降低出血的風險。[14]

預防性與治療性輸注比較

一項針對接受強化化療或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血癌患者的文獻回顧發現,總體上在血小板計數低於100億/升時給予血小板輸注,確實可減少出血事件的次數和出現嚴重出血的天數。[15]然而這種益處僅在特定病患群體中可見,而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的病人並沒獲得明顯益處。[15]雖然血癌病患接受預防性血小板輸注,仍經常會出血,因此應將其他出血風險因素列入考慮,例如發炎和血小板減少症的持續時間。[13]

針對患有慢性骨髓衰竭(例如: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再生不良性貧血)的患者,支持使用預防性血小板輸注的證據極少。[16]多項指南建議不應對慢性骨髓衰竭的病人常規性地使用預防性血小板輸注,而應採取個人化治療方式。[11][10][13]

目前已有數項研究評估對患有嚴重血小板減少症(血小板計數低於200億/升)的成人登革熱患者使用預防性血小板輸注的益處。[17]沒證據表明這種輸注能降低出血的風險,但有證據顯示它們反會增加因輸注所帶來的風險(例如增加包括過敏性休克在內的輸注反應)。[17]

血小板輸注閾值

  • 癌症病患的閾值 - 兩項針對接受強化化療或造血幹細胞移植的血癌病患的回顧研究發現,在血小板計數低於100億/升時才進行輸注,與在血小板計數低於200億/升或300億/升時就進行輸注相比,對於出血風險並無影響。[14][18]
  • 早產兒的閾值 - 過去曾對早產兒使用較高的血小板輸注閾值,但此做法的依據有限。[19]現有證據顯示使用較高的血小板計數閾值 (500億/升) 比在較低的血小板計數閾值 (250億/升)使用,反會增加早產兒的死亡或出血風險。[20]

輸注劑量

一項針對血癌病患的文獻回顧,將不同血小板輸注劑量的效果進行比較。[21]發現在血小板數量較少(低劑量 – 1.1 x 1011/m2,即每平方公尺1,100億血小板)的血小板輸注與血小板數量居中(中劑量 – 2.2 x 1011/m2)的輸注之間,發生臨床顯著出血的病患人數沒差異,也發現血小板數量較少的輸注與血小板數量較多(高劑量 – 4.4 x 1011/2)的輸注之間,發生臨床顯著出血的病患人數同樣沒差異。[21]回顧納入的一項研究報告包含有輸注反應的探討,此項研究的撰寫者認為高劑量的血小板輸注策略可能會導致較高的輸注相關不良事件發生率。[22]

術前準備程序

  • 低風險程序 - 對於血小板計數較低的病人,在進行導致出血低風險的程序(低風險程序)前,不需給予預防性血小板輸注。[10][13][9]低風險程序包括血管不多的手術部位(例如:白內障手術),[13]或小型手術。[10][13]關於在手術前對血小板計數低的病人進行輸注,對全因死亡率、術後出血事件人數,以及嚴重的手術或輸注相關不良事件的影響,目前已有的證據仍難以確定。[23]
  • 中央導管置入術 - 指南建議當血小板計數達到或高於200億/升時,執行中央導管置入術屬於安全。[9][13]支持這一點的證據是基於觀察性研究,這些研究發現出血是由於操作失誤,而非血小板計數低所致。[13][24]
  • 更大型手術的輸注閾值 - 針對更大型手術的血小板輸注閾值,目前僅基於專家意見實施。[25]指南建議:
    • 進行大型手術時,血小板閾值應為500億/升。
    • 進行腦部或眼後部手術時,血小板閾值應為1000億/升。[10][13][11]

對於自發性顱內出血的病人,如果需進行緊急神經外科手術,可能需進行血小板輸注來逆轉乙醯柳酸(阿斯匹靈)的效果。但如果無需手術處理,則不需進行輸注。[26]

Remove ads

治療出血

針對血小板計數較低且正在主動出血的病人,關於血小板輸注的有效性或最佳劑量,已有的證據很少。目前的建議是依據全球達成的共識指南。[10][9]

副作用

副作用包括過敏反應(例如過敏性休克)、感染和肺部損傷。[2]由於血小板儲存於較高的溫度,因此細菌感染相對更為常見。[2]

使用情況

患有血液疾病或癌症的病人在使用血小板輸注中所佔的比例最高。[27][28][29]其中大部分輸注是用於在接受化療或造血幹細胞移植期間作預防出血用途。[29][28][30]其餘的輸注則用於一般內科、心血管外科加護病房[29][28][30]

有數個國家對血小板輸注(而非其他血液製品)的需求似乎正在增加。[27]造成血小板需求上升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人口老化、血癌病患人數增加,以及管理這些癌症方式的改變。[27]歐洲自1990年以來,每年進行的幹細胞移植手術數量已從4,200例上升到超過40,000例。[31]

歷史

血小板輸注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開始用於醫療用途。[1]它已列入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標準清單內。[6]

社會與文化

英國國民保健署對每單位(一個標準劑量包)血小板輸注的成本約為200英鎊。.[32]

製造

血小板可透過將捐贈的全血分離,或是血漿分離術,僅從捐贈者收集所需的血小板兩種方式取得。[1]保存期限最長可達五到七天。[1]

血小板成分可透過以下方式處理,以確保安全性和供特定用途:

  • 部分移除白血球,可降低發生輸血反應的風險。[33]
  • 使用紫外線處理,可降低某些感染傳播的風險。[34]
  • 經過伽馬射線照射,對特定病患群體(例如:有輸血相關移植物抗宿主病英语Transfusion-associated graft-versus-host disease風險的病患)具有特定的益處。[8]

參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