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街角社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街角社會》(全名《街角社會:一個義大利人貧民區的社會結構》,原題:Street Corner Society: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n Italian Slum)是美國社會學家威廉·富特·懷特(William Foote Whyte)所著的民族誌書籍,出版於1943年。此書為懷特的第一部著作,初版時並未受到重視,但自1955年再版後廣受好評,成為大學教材中的經典,並奠定其作為參與觀察法先驅者的地位。
背景
20世紀1930年代後期,懷特獲哈佛大學研究基金支持,[1][2]前往波士頓北區(North End)居住。該地多為第一、二代義大利移民所居。他出身於體面的中上階層家庭,視北區為貧民區,並希望深入了解「底層」社會。[3]
他在當地居住了三年半,其中十八個月與一戶義大利裔家庭同住。憑此經歷,懷特成為參與式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er research)先驅,該法日後廣為社會學研究採用。[2]
概要
《街角社會》記錄當地社區內的群體組織與結構,其中如「Compaesani」(意即「同鄉」[1])等群體類型即為一例。
書籍第一部分描述當地幫派如何形成與組織。懷特將男性青年分為兩類:「街角青年」與「男大學生」:[1][3]前者聚集於街角與商店周圍,重視群體關係;後者則以教育與階級提升為目標,重視個人成就,兩者行為模式形成對比。
第二部分則分析社區的社會結構、政治參與與非法組織(如racketeering)活動之互動關係。書中也呈現了公共事業振興署(WPA)提供之工作對當地居民的重要性。
反響
本書1943年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以《街角社會:一個義大利人貧民區的社會結構》為名首次出版,初時反響平平。然而1955年再版後廣受歡迎,成為暢銷書與大學教材,並被翻譯為至少六種語言,多次重印。[2]
然而,該書在懷特研究的北區社區內卻並未獲得一致好評。[3]懷特將此地描述為「貧民區」,引發一些在地居民反感。[5]波士頓市議會前議員弗雷德里克·C·朗格尼(Frederick C. Langone),為北區居民並與懷特熟識,曾批評:
“ | 他那本書對北區造成最大的影響,就是讓這裡看起來好像每個人都在搞些非法勾當……實際上情況正好相反……威廉·懷特的《街角社會》幾乎是每所大學的必讀書目,導致學生對北區和義大利裔美國人產生了錯誤印象。 | ” |
——F. C. Langone,[6] |
參見
- 貧窮旅遊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