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谢姓
中文姓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谢姓是漢族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4位,在中國大陸姓氏人数中排第23位,佔總人口0.79%。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5年10月6日) |
姓氏 | |
谢 | |
《百家姓》第34位 | |
4: |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
5: |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
6: | 雲苏潘葛 奚范彭郎 |
郡望 | 陈留郡 |
Remove ads
姓氏起源
据历史文献记述,谢氏最早出自黄帝之少子禹阳(又称“禺阳”)之任姓。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四人,有十二姓,其中一子禹阳得任姓。任姓禹阳后又建立十国,其中第一为谢国,此为谢氏最早起源。
- 《世本》(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对此谢氏起源有详尽的记载。该书因年代久远,书籍早已散失,后世学者将散失的篇章辑录整理(王梓材撰本无正文),参考价值较大。商务印书馆在1957年将古辑本合为《世本八种》。
- 清·王谟所辑《世本•氏姓篇》:任姓、謝章薛(校注「薛」原本誤作「薜」據左傳改)舒呂祝終泉畢過[1]。
- 清·孙冯翼辑本: 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十國,左氏隱十一年[2]。
- 清·陈其荣《世本八种·陈其荣增订本》:世本氏姓篇曰: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3]。
- 清·张澍稡集补注本: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左傳隱公十一年疏。謝,任姓,黃帝之後,姓氏急就章[4]。
- 清·茆泮林所辑《世本》: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左隱十一年正義。謝,任姓,黃帝之後,姓氏急就篇注;章,任姓之國,水經注,急就篇注引章姓任;薛,任姓,夏奚仲封薛,周有薛侯,其後為氏,左襄十一年正義引首三字,餘引見急就篇注;舒,任姓,急就篇注;呂,任姓,仝上;祝,任姓,仝上;終,任姓,仝上;泉,任姓,仝上;畢,任姓,仝上;過,任姓,仝上[5]。
- 清·雷学淇校輯本: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6]。
- 清·秦嘉谟辑补本:書引世本,如任姓謝章薛呂舒祝終泉畢過之類是,其所云下者,則諸國之下,羅列眾氏[7]。
-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8]。
- 《国语》晋语四: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巳、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9]。
- 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姬、酉、祁、己、滕、蒧、任、拘、厘、姞、嬛、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谢、章、昌、采、祝、结、泉、卑、遇、狂大氏,皆任姓也。......。隐十一年左传疏云:‘世本氏姓篇云: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10]。
- 唐·林宝著《元和姓纂》(成书于公元812年):谢,姜姓,炎帝之允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汝南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姓焉[11]。
- 宋·范仲淹《宋故太子宾客分司西京谢公神道碑》(公元1035年):谢氏之先出黄帝。后始为十姓,谢居一焉,三代以还,不显其大。至晋宋,乃为盛族[12]。
- 宋·欧阳修《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墓志铭》(1040年):其先出于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其国在南阳宛。三代之际,以微不见,至《诗·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先以失国,其子孙散亡,以国为姓,历秦、汉、魏,益不显,至晋、宋间,谢氏出陈郡者始为盛族[13]。
- 宋·王安石《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行状》(1040年):谢氏本姓任,自受氏至汉、魏无显者,而盛于晋、宋之间[14]。
- 宋·彭龟年《谢氏谱序》:氏族之学难稽者久矣,君子必质诸《世本》者,以其原于周官小史著姓之说,理当可信不诬。谢氏之裔出于炎帝,则《世本》果安在哉?盖自申伯受封于谢,其地即今汝南谢城是也,子孙遂以国为氏,宗支蕃衍蔓延藤茂于天下[15]。
- 宋·罗泌《路史》(后纪):周初复泰岳后于申,暨申伯入卿而楚蚀其壤,宣王开元,舅申伯于谢。后有宇氏、申氏、申叔氏、申鲜氏、谢氏、射氏、宇文氏、大野氏[16]。
- 宋·罗泌《路史》(国名纪)[17]:
- 谢,伯爵。荆州记:“棘阳东北百里谢城,是有谢水”,在唐之湖阳西北;
- 谢,欧阳修<谢绛铭>云:“黄帝后。”昔周灭之,以封申伯,在南阳之宛,见诗嵩高。其地西甚广。郑公友言:“谢,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
- 章,与谢本皆任姓,周始以封太公之支子。
- 宋·邓名世、邓椿著《古今姓氏书辩证》: 谢,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其国在南阳宛县,三代之际防不见,至<诗·崧髙>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鲁有成大夫谢息,至晋宋间出陈郡者始为大族[18]。
- 清·郝懿行在《晒书堂文集》“谢氏族谐叙”记述:谢氏之先盖鼻祖于黄帝。晋语称:黄帝之子得姓十四人,而任居第七。世本称:任姓之宗得国者有十,而谢居其一。周官王时,封舅申伯于谢,而任姓之谢始微[19]。
- 《河南省南阳县地名志》(1990 年版):“任姓又分为十族,其一为谢,居谢水。至夏、商、周,谢族演变为诸侯国……西周末失其国,子孙迁徙他地,以国为姓。[20]”
关于“谢姓是炎帝后裔”的记述,最早见于唐朝林宝所编《元和姓纂》(公元812年)所记“谢,姜姓,炎帝之胤”。宋人郑樵撰写的《通志·氏族略》(成书于公元1168年)记述:“谢氏: 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於谢,今衮(六允)州龚邱县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氏焉。鲁有谢息。汉有谢弘、谢弼,谢该[21]”。明代凌迪知撰写的《万姓统谱》记述:谢【陈留啇音, 炎帝之周宣王之舅姜申伯封于谢,以邑为氏周】[22]。总之,“谢,炎帝之后”的记述见于史书的年代最早在唐代,远远晚于“谢,黄帝之后”的记载,且可查史料中未见申国又称为谢国、申伯赐谢氏或谢姓以及改姓谢的记载,故此类记述不能令人信服。
《诗经‧大雅‧荡之什‧崧高》(成书于约公元前600年)中虽然没有谢氏起源的记述,但从中可见谢地、谢邑、谢人的信息。崧高篇写道:“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申伯番番,既入于谢。" 《诗经‧小雅‧鱼藻之什‧黍苗》写道:“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肃肃谢功,召伯营之。”
综上所述,谢氏最早源于黄帝的任姓儿子禹阳之后所建的谢国。
另外,后有少數民族後裔改姓谢,如卫州(今河南衛輝)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稱「衛州谢氏」。[23]。另有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改謝姓的,此为后续源流。
关于谢姓立国,据《山海经》(编纂到成书约在战国中晚期到西汉初期)记载,谢国,最早应在洛阳之西,瞻诸山的谢水一带。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翟文明主编的《中国姓氏地图》的“姓氏肇源图”中标注,谢姓的发源地标在洛阳。周西伯(文王)向纣王献洛西之地时把罗、庸、密、徽、谢、徐等方国从黄河流域迁移至楚之北,周之南的淮河流域。
Remove ads
發展變遷
- 東晉
魏晉遷居華南的陳郡謝氏,一部份輾轉由會稽來到了閩南泉州、漳州,最後移居台灣。
- 唐、五代
唐僖宗光啟元年(885年),光州固始軍人王潮、王審知兄弟率卅四姓世族、軍民入閩,固始縣令謝之郡等謝姓人士即在其中。[24]
安溪尤俊的謝家是「固始縣令謝之郡,與王審知、吳祭等入閩,經漳州抵泉州,並定居泉州。安溪厚安的謝家也是「自光州固始,以五季梁開平間從王審知入閩,始遷泉州之屬安溪永安里東皋居焉。」
在泉州拓墾的謝氏,是著名望族,相當顯赫,在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福建轉運使謝仲規曾被賜與紫金魚帶,人稱其家族為「金魚謝氏」或「金魚世第」。安溪等地謝氏不少人為「金魚謝氏」的後裔,後來一部分人遷居台灣、南洋等地。
- 宋元以後
宋朝忠臣謝枋得有子謝寄孝,其後人進入泉州、漳州等地拓墾,後來也逐漸移往海外、台灣等地。
宋、元以後,也有不少江西謝姓客家人進入閩西、粵東拓墾,後來移居台灣。
元朝末年諸侯,漢王陳友諒,其祖父千一本為謝姓,因入赘陈家而改姓陳,明太祖鄱陽湖之戰討伐友諒,友諒敗死後,一些同宗人士改回謝姓,以求免禍。
Remove ads
谢姓字輩排行
- 福建
- 福建闽侯谢氏字辈:「喜添元世一文廷国君兆仲仕日向。」
- 福建宁化谢氏字辈:「文得子宗宇乔宸祥宪朝显世贤逢良士应时起荣华望日崇。」
- 福建長汀谢氏字辈:「朝廷玉樹,邦國棟梁,東山鯤游,南郡鵬翔,治民濟世,鎮府開方,肅身端正,立德嚴莊,忠恕仁讓,恭儉溫良,清靜有道,平和成光。」
- 福建惠安谢氏字辈:「昆肇文思仕居,建承宗定士邦,英谨希顺志,兴发庆友双。和平济世,忠孝传家。」
- 福建晉江溪前院內谢氏字辈:「均連招富貴子開,???爾家重學元,志士訓其成式,忠孝振乃芳聲」,旁系青蓮、紀厝「立德以希聖賢,睦族必由仁讓,子孫訓其成式,孝友乃振家聲。」
- 《院內,宋属安仁乡永宁里,元、明、清属二十一都,古稱晉江縣溪前,現稱石獅市蚶江鎮溪前村碧溪院內》
- 福建安溪谢氏字辈:「天上玉京,星中長庚,海乃神龍,山稱嶽衡,國廈棟擎,世代令名,文居金榜,武為干城,晉朝寶樹,陳郡家聲,一人元良,萬邦以貞。」
- 福建永春謝氏字輩:「惟吾先祖,寶樹家聲,衣冠傅相,符瑞之英,積善餘慶,參恕寬仁,榮華前定,孝禮天生,文行忠信,格致宗誠,韜略武起,棟國保京,仕學孔孟,顯耀科名,高談儋莊,道正德清。」
- 福建漳浦谢氏字辈:「恩庆为良才,东山久万锦,文锡世道永,汝时孔敏达,宝树成瑞连,江左声名远,南邦德泽长,还基承继绍,百代盛流芳。」
- 福建海澄谢氏字辈:「傅相雄師拯晉家,胤承寶樹友于嘉,清言廣播聲名遠,衣冠長留賦采華。」
- 廣東
- 广东壶山公谢氏字辈:“桃練台苡明,公尔则子弘,殷有周承绍;邦伯卿夫士,格致诚正修;德礼昭平治,诗书合诒谋;傳家惟孝顺,弈世庆贤良。爵姓從周錫,策君應明文,國恩日永泰,格改誡政修。濂洛貽孫翼,玉芝襲祖芬,積修多吉慶,似續並乾坤。”
- 广东廣州番禺芳村謝氏字輩:「顯達繼丕基,玉樹曾榮彰祖德;儉勤敦世守,蘭階敏秀振家聲。」
- 廣東南海謝氏字輩:「太傅護國,一力回天,規模已定,體用修全,興師貽謀,知策達權,寶樹在朝,神龍潛淵,文卓超品,科登甲聯,武平萬邦,綏靖九邊,留芳肇遠,克紹念先。」
- 廣西
- 廣西大化謝氏字輩:「宏基植緒,錫履南邦,根本孔固,支業繁昌;培成寶樹,蔚為棟樑,文經武緯,家國之光,克承前烈,長發其祥。」
- 安徽
- 安徽太和谢氏字辈:“东晋兴玉树,芝兰世泽长;祖德恒保守,家道自丕昌;宗荣延繁茂,贤良治国邦。”
- 湖北
据《谢氏宗谱》记载,公元1751年,以熚炜公为首,联吴楚各属百脉,在湖北省嘉鱼县桂花树村清风楼六修谢氏谱局订颁的大成谢氏派序,即此谱:「同宗继祖盛南邦,从守先模作俊良。中正懋修全秉绶,亮功班效佐朝章,恒培芳树堂阶映,高振宏义海宇扬。开定徽言登会纪,贤祠欣起卜延长。」
- 台灣
參考文獻
延伸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